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與西方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急!

中國與西方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急!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和諧。

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分別從陰陽兩卦演變為八卦和六十四卦。它直觀地告訴我們,自然界和萬物都是由陰陽兩種不同的元素構成的,陰陽相互對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陰陽結合得當有序,人和事物的發展就能處於最好的狀態(吉祥),反之,事物的發展就會處於不好的狀態(兇)。所以“陰陽和諧”是壹切變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陰陽變化,整體和諧,萬物才能轉化。世界萬物都在這樣壹個統壹的超巨系統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實現整體運動。理想的狀態是“和諧,和諧到極致”。這種萌芽狀態的系統思想,註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包含著原始樸素的協調、平衡、和諧的思想。

儒家從《易經》中衍生出“天人合壹”的重要思想,認為天、地、人是統壹的整體,人只是天(自然)的壹部分,“天道”與“人道”是統壹的,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孔子說“壹陰壹陽為道,順之者善,成者也人”。用現代哲學的話說,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是矛盾各方的相互作用,這是自然規律;人只有遵從這壹規律,保持矛盾雙方的動態平衡,才能達到和諧、協調、生活,這將成為人的基本素質,並由此衍生出“仁愛他人,禮用之,和為貴”的管理理念,“禮、義、仁、智、信”的生活準則,“天下為公”的“大同”。

道家除了更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明確提出“天道不可違”,對個人修養的要求也不壹樣。道教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憐人之猛,享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認為“天助弱者”,“天道”就是“以多傷補少”,反對以智欺愚、以少欺弱、以少犯老,把扶弱濟困、公平正義提高到“天”的高度。道家經典《道德經》提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不爭”思想:“不看自己,就明白;不證自明,不證自明;不自割,有功德;不自滿,所以長;夫不爭,天下不能與之爭。”說的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要迷信,自以為是,咄咄逼人。只有先尊重別人,才能最終獲得全世界的尊重。道家的“不爭”之說,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墨家的“兼愛不攻”,佛教的“八戒十善”如出壹轍,各有千秋。即使是崇尚法治的法家,也是以“以法控勢”、“無為而治”為目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依法治國,保障社會穩定和諧。法家主張“不要親昵,不要極端高尚,不要脫離法律”,“刑不避大臣,賞善不留人”,體現了原始的司法公平正義。

佛教所說的“凈土”,即世間壹切人事、物都是莊嚴、清凈、美善的,這凈土也是和諧社會;《普渡眾生》完全公正;“和尚不說瞎話”是誠實信用;佛教特別註重懲惡揚善,以求正義;佛教說“慈悲”,就是包容、團結,處理好人際關系;此外,佛教還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布施、禁殺、放生、素食等。它具有尊重生命、崇尚節約、註重環保和生態平衡的深刻意義,是儒道兩家所不及的。佛教本土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合理內核中的瑰寶。

這裏要特別提壹下宋代的理學,它是儒釋道三教合壹的。宋代理學總結了修身的四個基本點,即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開太平萬代。”大意是,雖然天地之間沒有“心”的思維,但是天地之間的規律是可以通過人的努力來實現的,所以要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來提高人自身的思維素質和行為能力;以人為本,讓老百姓有便利的生活環境,有美好的向往,有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條件;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智慧,盡最大努力為子孫後代尋求壹個和諧與和平的社會。這些恐怕不僅僅是知識分子才有的。

總之,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壹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整體協調、穩定和諧。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批判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有選擇地借鑒以競爭為核心的西方文化,把思維創新和制度創新有機結合起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積極和諧規範競爭,以有序競爭促進和諧;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思想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文化領域必須認真對待的重要問題。

  • 上一篇:黑豆醬油的做法可以在家自制。
  • 下一篇:中國傳統文化認識誤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