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7、18、19世紀廈門港的歷史。

17、18、19世紀廈門港的歷史。

百度了壹下,只看到閩南地區,閩南很大壹部分,也包括廈門港的情況。可以參考壹下。

17-19世紀:閩南海商稱霸海外華商網絡

鄭集團崩潰後,中國海外貿易以閩南海商為主的局面不復存在。但閩南商人依靠廈門港和東南亞華商網絡,仍能長期主導中國的海外貿易。

清朝攻陷臺灣省的第二年(1684),就發布了開海貿的命令,開放了廈門、廣州、寧波、雲臺山等港口。廈門是福建唯壹開放的港口,張泉商人需要從廈門出口到海外進行貿易。早在明朝萬嘉統治時期,廈門就已經成為粵港的外港。明末,泉州安平港日益繁榮,成為鄭之龍興盛的大本營。但是,由漳州海商扶持的粵港和由泉州海商扶持的安平港,都是港窄水淺,大港在海禁期被封禁後,才成為走私貿易中心。廈門港又寬又深,位於張泉地區的中心。海禁開放後,張泉商人逐漸聚集在廈。在鄭成功時代,廈門已經是沿海外貿中心。清初海上貿易之初,廈門的海外貿易壹度領先於廣州等城市。直到鴉片戰爭,閩南商人仍然主導著海外貿易網絡。當時,壹個外國人這樣評價遍布中國南北各港口和東南亞重要商埠的閩南商人:“中國沒有壹個地方像廈門這樣有那麽多有錢有本事的商人。他們遍布中國沿海地區,並在東印度群島的許多地方開設了業務。被稱為‘藍頭船’的帆船,大多是廈門商人的船,《廈門誌》記載:“奉賈者,以賣海為利,視汪洋為巨浸,壹年數次北遊寧波、上海、天津、錦州,南遊廣東,反遊臺灣省。外至呂宋、蘇祿、十裏、格拉巴,壹年壹次。剛開始盈利的倍數從十倍不等,所以有造船的甩產,但是壹下子變富了窮了,易起易落,舵工以為有幾萬人幹活。"

以廈門為基地的閩南海商之所以能在海外華商網絡中獨領風騷直至鴉片戰爭前夕,原因有三:壹是廈門是清初南洋海運的中心;二是依托其遍布東南亞和中國沿海港口的閩南商業網絡和移民;第三,長期壟斷交通,移民臺灣。

臺灣省被清朝攻占後,海外貿易重新開放。廈門被指定為對南洋貿易的官方航運中心,而廣東和澳門被指定為外國商船在中國進行貿易的地方。但朝廷也曾包租西班牙船只前往廈門,可能是因為西班牙船只帶來了國內緊缺的白銀。似乎清朝並沒有禁止外國船只在廈門進行貿易。清初,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多次來廈門進行貿易。到了清朝中期,廣東也允許海商對外貿易,廈門駛往南洋的專屬特權不復存在。

廈門作為清初南洋海運的中心,對鞏固和擴大閩南人在僑商網絡中的主導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閩南地狹人稠,沒有廣闊的經濟腹地,產品有限,與中國大陸交通不便。成為中國沿海貿易中心的物質條件遠不如山東半島、江浙、廣東。明朝中期以後,閩南人開始主導海外貿易,壹直到鄭時代,確實是壹系列因緣會造成的。借助閩南人無畏的冒險、航海和重商的人文精神以及閩南偏遠的地理位置,在朝廷普遍壓制中國民營商人海外貿易的夾縫中發展起來。正如明末將漳州月港定為中國帆船的起源地,為漳州海商的發展創造了機遇壹樣,清初將廈門定為對東南亞貿易的起源地後,閩南商人得以率先發展海外貿易和移民,如“格拉巴、三寶壟、十裏、班加馬辛、池仔、暹羅、柔佛、劉琨、松菊老、丁家祿”。遠洋輪船。)都是閩南的攤販。18世紀以後,廣東尤其是潮州以澄海為據點發展海外貿易,開始活躍於東南亞各地。潮州人和閩南人都叫“福佬”,都是有名望的造船人。他們將造船業務擴展到了越南海岸和暹羅的大城府港。到18世紀中葉,潮州人開始通過削價與閩南人競爭,開始取代閩南人參與中國與暹羅的大米貿易。當時廣州的貿易規模、人口數量以及在中國經濟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都遠遠超過廈門。

中國帆船從廈門起航,也使得閩南向東南亞的遷徙遠比其他沿海省份便捷。歐洲人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需要大量勞動力,華商在東南亞的網絡擴張也需要大量輔助人員。鴉片戰爭前,中國帆船是東南沿海人民移居海外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清初廈門作為官方的海運地,使得閩南人的海外命名在清初開始大規模進行。直到清朝中葉,移民東南亞的華人大多來自閩南。雍正五年(1727),閩浙總督高其琛在奏折中提到:“以前商船出國,每船總報人數只有七八十人,少則六七十人。事實上,每艘船私下運載了200或300人。到了那裏之後,所有不在畫面中的人都留了下來。還有壹種是貪圖利潤的船夫,載壹點貨,卻偷四五百個水手之多。每人要八兩銀子或十兩以上,運到別處,然後住下。這些人中約有67%居住在福建省,34%居住在廣東省和江浙省。”(註:郝玉林,編。:朱批《於之》(46卷)1887上海點石齋版,第27頁。)從明末閩南海商開始主導海上華商網絡到鄭集團建立海上帝國,奠定了閩南海商在海外的主導地位。這壹地位在清初得到加強,是因為廈門成為中國的海運之地,使得閩南商人和移民遍布東南亞各大港口。海外唐人街的擴大使中國移民有了更多謀生和發展的機會,從而吸引了更多的閩南商人和移民加入。因此,盡管自清代以來,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壹直高於福建,而且自18世紀中葉以來,廣東的海外貿易遠比閩南繁榮,廣州港也比不上廈門港,但閩南人仍然可以依靠海外閩南移民和商人主導海外華商的經貿網絡。巴達維亞是荷屬印度尼西亞的商業中心,其歷代華人卡皮坦人和華商大多來自閩南。早期越南重要商埠會安的華商多來自閩南:“會安沿岸的直街有三四裏長,稱為大唐街,街上排滿了人。”(註:大山和尚:海外編年史,第4卷,第80頁,1984,根據中華書局。)19世紀前期,暹羅的華人多來自潮州,但多從事農耕,閩南的同安人則從事航運和商業。(註:V.Purcell:東南亞的中國人,《南洋資料》譯文輯,第1958期,第24、28頁。馬來半島各商埠的華商,向來以閩南人為主。新加坡開埠後,主導唐人街生意的依然是閩南人。從16年底開始,華裔菲律賓人是東南亞唯壹壹個幾乎專門從事攤販活動的華人群體,而華裔菲律賓人幾乎都是閩南人。到19世紀中葉,東南亞華人約1.5萬,廣東人約90萬。雖然東南亞的廣東人已經遠遠超過了閩南人,但毫無疑問,東南亞華商網絡還是以閩南人為主。直到20世紀中葉,閩南華人仍主導著貿易領域。因此,雖然在西方人發動的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後,華商對中國市場的壟斷不復存在,但僑商網絡仍然能夠生存和發展,閩南人在僑商網絡中的主導地位也能夠維持至今,因為僑商網絡的骨幹和大本營已經逐漸從中國沿海地區轉移到海外華人社區。

閩南海商長期從事南北航運交通和商賈貿易,可能也是由於鄭時代陸上五大商網的存在。清代,閩南海商在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仍然相當活躍。浙江溫州府,“浙商雲集之地,煙民眾多”(註:《清帝高宗實錄》第336卷,第13頁,中華書局本。溫州府平陽縣至今仍說閩南語。寧波和舟山壹直是閩南海船經營對日貿易的中轉和購買地,匯集了大量閩南商船水手。(註:陳錫禹:《清代福建的對外貿易口岸》,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4期,1988。)康熙年間上海港興起後,吸引了許多閩南海的商人。僅康熙年間,就有12艘閩臺船只來上海向日本運送生絲。據1980出版的《上海碑刻資料選編》中的張泉會館碑文記載,乾隆年間在上海修建的張泉會館“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群雄並起,實屬罕見”蘇州是來自福建的富商。“從長門到喬峰,福建人多,中國人多,每個縣的房子都裝飾壹新。當季燈火通明,便是壹場盛宴,華麗的衣裝隨著金錢炫目。粵港澳閩南淵源更深。自明朝中期以來,漳州人的走私貿易最為活躍,他們與葡萄牙商人有著深厚的關系。葡萄牙人在澳門開埠後,閩南商人雲集澳門。明末陸兆增奏:“福建漢奸聚澳食,誘亂者不下二三萬人。”(註:《崇禎長版》卷三十五,崇禎三年五月。早年,鄭誌龍隨在澳門做生意的嶽母黃成到澳門學習葡語,並擔任總經理。(註:姜日升:臺灣省外集卷1,第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Blusse,同上,第255頁)從明朝末年到19世紀中葉,閩南人壹直在澳門十分活躍。謝東裕,閩南詔安人,澳門赴穗行商十三人之壹。閩南商人在廣州的地位更為突出。廣州實行壹站式貿易制度後,閩南商人的資金和業務也部分轉移到廣州。乾嘉年間的廣東13大名商中,潘(同文行)、任義和(義和行)、葉以澄(行)、潘禮全(李全行)、(董玉行)、(子)都是福建人,劉東升則是回族、盧廣利、梁天寶、太、關等。

閩南商人的內貿網絡不僅表現在覆蓋區域的廣闊,還表現在行業網絡的優勢甚至行業壟斷。例如,在18世紀的出口茶葉貿易中,閩南商人雖然不是原產地商人,也不是以出口茶葉集散地廣州為基地的商人,但他們只能在國內外形成茶葉生產、加工、販運和銷售的壹條龍網絡,引領18世紀早期至19世紀中期利潤最豐厚的國際茶葉貿易。18世紀初流行於歐洲的閩北武夷茶,在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中期出口中國的茶葉價值中,幾乎占了壹半。是當時中外貿易的核心商品機構閩北武夷茶的種植加工,是閩南商人。他們在武夷山向當地人租山種茶,從閩南招募茶師,開辦茶廠加工茶葉,然後把茶葉販運到廣州,在那裏與壟斷廣州出口貿易的十三個商人進行交易,再賣給來廣州的外商,再運到歐美。廣州的商人大多是閩南人。閩南商人要麽直接把茶葉運到巴達維亞與當地華商交易,再由荷蘭商人運到歐洲,而巴城和甲必丹的茶商大多來自閩南。

閩南人在中國特別是東南沿海組織的貿易網絡是其海外貿易網絡的支柱。尤其是在18世紀華僑商業網絡本土化之前,華僑商業網絡仍然需要依靠中國商品、中國市場和中國帆船。因此,中國東南沿海閩南人的貿易和移民網絡更為重要。

長期壟斷交通和移民臺灣,也有利於閩南人的海上貿易活動。廈門作為17結束後近百年來唯壹穿越臺灣省的口岸和遠東海域重要的通商口岸之壹,是臺灣省貨物國際流通的轉運口岸。1684以後,臺灣省主要與廈門開展國際國內貿易。作為臺灣省經濟主要支柱的大米和糖,成為當時遠東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壹。通過與廈門的貿易,臺灣省的農業經濟得到了壹定程度的商業化,同時也為經營臺灣省產品的閩南商人擴大海外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廈門商船長期從事中國大陸、臺灣省、日本和東南亞的轉口貿易,特別是17-18世紀臺灣糖暢銷國際市場,極大地促進了廈門海外貿易的發展。臺灣省的經濟發展為閩南人移民臺灣省拓展了生存和發展空間。對於閩南移民來說,搬到臺灣省和搬到東南亞沒有本質區別。雖然在965438+20世紀後期之前,清朝嚴格限制移民臺灣省:欲穿越臺灣者需取得保證人,並經當地防務專家批準;穿越臺灣的不允許帶家屬;廣東是海賊的巢穴,廣東人不準過臺灣(此條後來被取消)。但直到1789年官渡建立,閩南人偷渡臺灣省,是移民臺灣省的主要途徑之壹。到19世紀初,臺灣人口已達200萬。1884建省前,臺灣省行政上屬福建省管轄,居民多為閩南人及其後裔。地域文化特征與閩南沒有什麽不同,是閩南人社會的海外延伸。臺灣省成為以閩南人為主的社會後,閩南人的海外商業活動應該會更加強大,形成更大的閩南語群體。

  • 上一篇:6-18歲最佳教育方法!
  • 下一篇:古徽州有多少傳統村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