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倫理舉例

中國傳統倫理舉例

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文化。近代以來,對傳統倫理的反思成為持續討論的熱點。然而,對傳統倫理的簡單贊美和輕率排斥,使人們無法建立起作為問題的傳統倫理反思的意識。因此,本文強調樹立這種問題意識的四個前提:告別二元對立的觀念;告別思想史的簡單取向;告別描述性研究方法;告別脫離倫理實踐的形而上學道路。然後這種反思的合理性由六大問題支撐:凸顯傳統倫理的結構性特征;比較中西倫理學的異同;概述傳統的倫理反思方法;描述倫理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尋求現代倫理理論的建構;探索現代倫理學的實踐。

近代以來,傳統文化的命運成為中國人必須面對的思想文化問題。這是因為現代中國社會遭遇了整體文化困境:在自身整合模式難以發揮其社會功能的條件下,傳統文化日益面臨自我秩序瓦解的危險。現代中國社會的人心秩序和社會秩序已經無法實現。

設定傳統文化範式進行整合。另壹方面,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制度安排和生活方式,這些各有淵源、自己傳下來的東西,卻表現出不同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並憑借其經濟實力和政治權力,剛性地楔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模式。此外,就兩種社會生活模式的類型而言,它們是內在排斥的。這就註定了選擇其中壹種生活模式,就必須放棄另壹種生活模式。於是,近代以來的中國,傳統與現代的所謂“沖突”形成了壹種僵化的文化格局。這種社會文化格局造就了相應的思想文化格局。如果說,對這種思想文化格局的系統描述,不是壹個專門從事思想史研究的學者所能完成的,而只能讓他從壹個特定的角度去把握這種思想格局,那麽,從倫理的角度去觀察這種格局,就是最能捕捉全局的視角。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倫理文化。這壹觀點基本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得到印證:第壹,就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而言,倫理構成了其內涵。體現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三綱八目和體現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的三綱五常,在整合中國人的內心秩序和古典社會時期的社會秩序方面發揮著相互聯系的作用。現代社會,人們試圖告別古典歷史,正是從“我們最後的意識是倫理意識”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告別了傳統文化。這兩個方面恰恰從兩個側面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結構的特點。第二,就中國傳統的制度安排而言,倫理化是其基本取向。政治上的宗法制度、經濟上的均勢格局、法律上的儒家教育忠誠,都表現出倫理化的制度特征。如果從制度運行的過程來看,在制度安排的起點,倫理動機決定了制度機制;在制度運行的實際過程中,人的倫理狀況是制度功能得以發生、制度的有效性得以保證、制度本身的狀態得以調整的基礎;在制度運行的績效評估中,也是基於制度的倫理後果。如果制度安排的後果在倫理上是人們不能接受的,那麽它肯定不是壹個好的制度(比如古典中國人已經排斥競爭),如果制度安排的後果是人們在倫理上樂於見到的情況,那麽它就是壹個值得繼續實行的某種規則(比如中國人已經養成了平等的心理習慣&;nb sp)。第三,就中國傳統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而言,倫理也成為壹種主導力量。人們日常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由倫理關系決定的。就男權社會而言,牙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人際關系調節而言,中庸起著基本的指揮作用。就解決沖突的方式而言,無訟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境界。就理想的社會狀態而言,大同是人們公認的目標。這些都是倫理上的東西。

這種倫理文化,在古典社會範圍內,與古典社會和現代社會交替的邊緣狀態有著巨大的差異。如果說前者沒有完全適應,至少是基本協調的。但就後者而言,完全無法賦予社會運動過程以引力。就這個文化事實,人們早就否定了。

但是,復雜的是,這裏涉及的是壹個微妙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價值認同的問題。價值選擇公共性弱,個性強。換句話說,在價值問題上的分歧會大於實際認知。而且,價值問題是壹個可以脫離現實世界,在精神世界中獨立運作的意識形態領域。所以,某種價值主張可以由某種個人偏好或者某種群體心理來支撐。尋求事實與價值的相對壹致性,是彰顯價值認同之路、引導現實認知的要求。

這是壹個價值觀問題。圍繞這壹價值問題,近代中國逐漸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命運和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傳統倫理的現代命運的兩種尖銳對立的判斷:否定傳統文化的現代功能,呼籲人們的“倫理自覺”,形成所謂整體反傳統主義思想。肯定傳統文化的現代作用,呼籲人們在“花落果落”後看到“精神根性修養”的事實,以此來耙梳傳統中的現代因素,以此來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血脈。在相互的衡量中,前者將後者視為無可救藥的保守主義者。後者視前者為忘祖的激進人物。在他們的思想和學術努力中,前者把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倫理看作是把壹切社會要素都還原為倫理的簡化思維,從而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倫理中心主義思維作為傳統文化的基本思維定勢,要求人們在現代背景下拋棄它。後者認為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倫理思想和行為選擇,恰恰反映了現代社會仍然期待的道德理想主義的特征。這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因此,不能把傳統倫理的處境簡化為壹個否定和拋棄傳統的問題,而應該盡力挖掘傳統中有時代價值的東西,為當前的社會倫理建設所用。

兩者處於截然不同的對抗狀態。從分析的角度來看,兩者各有各的道理。站在反對傳統的理論立場上,如果他們從傳統與現代的類型差異來看問題,那麽他們就可以在這種事實差異的基礎上為自己的觀點找到有力的依據。因為,無論妳從什麽理論角度看問題,中國的古典傳統和西方的現代社會是兩種類型的社會,那些具體元素的相似性與類型的差異相比可以忽略不計。而且,無論妳處於什麽樣的精神狀態下,都會因為明清傳統本身缺乏內在動力而感到壹種“不爭氣”的厄運。反傳統主義者就不用說了,即使是現代新儒家,也為“花落果落”感到悲哀。此外,無論妳以什麽樣的理論預設看待問題,都會離開傳統已有的觀念,去討論足以將古典傳統與現代精神“結合”的“新”思維問題。

從支持傳統的理論立場來看,如果他們從傳統與現代的相關性的角度來看問題,那麽他們就可以在這種事實聯系的基礎上為自己的觀點提供各種支持。因為,即使妳強調傳統與現代的類型差異,歷史也從來不是在完全中斷的基礎上運行的,所以歷史的聯系永遠是歷史的現實。這為人們在文化傳統的價值基礎上尋求自身文化發展的動力提供了支撐性的理由。而且無論是中國的歷史還是西方的歷史,總是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文化資源的相互借用,為各自文化的發展提供養分。因此,絕對沒有壹個民族在完全脫離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資源的情況下,獨立探索出壹條文化發展的道路。對於西方現代文化來說,中國古典文化的啟蒙貢獻是不可忽視的,因此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從綜合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結論。

先不說兩人對傳統命運截然相反的結論。同時,無論他們對傳統文化發展前景的設計有多麽吸引人,僅僅就他們的想法和結論而言,還有改進的空間。第壹,在問題意識上,兩種論調只是基於社會初級問題的壹個方面,對中國問題的聯動機制掉以輕心。其次,在問題的陳述中,它們只是中國傳統命運問題的兩個側面(現代有效和時代無效),各占壹個事實依據。第三,在價值主張上,每壹方也是在自己的價值立場上主張自己立場的合理性,缺乏對對方價值立場最起碼的尊重,所以忽略了彼此共享的價值資源。第四,在解決傳統倫理的出路問題上,他們各自在自己封閉的思維中尋找“出路”。那些保持傳統(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觀的人,認為傳統本身可以為我們提供走出近代以來文化困境的所有藥方。反對傳統價值(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人認為傳統構成了我們現代化的障礙,所以他們以告別傳統為前提進入現代化。其實就目前文化的發展而言,傳統本身的處境並不是真正的現代出路。關於問題的確認?合適的雨傘在哪裏?/P & gt;

為此,在討論傳統文化和傳統倫理的現代處境之前,有必要確立幾個討論問題的原則:

第壹,告別二元對立的傳統命運。壹方面,絕對不僅僅是從具有永恒價值的道德理想主義的角度來捍衛以儒家價值觀為核心的傳統倫理體系。另壹方面,也絕對不是從需要揚棄的倫理中心主義的角度,來論證整體的反傳統主義。而是要走出這種傳統某壹方面的理論困境,相互解釋。道德理想主義和倫理中心主義被視為傳統(儒家)倫理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傳統被視為壹個整體。這樣才能保證不會在割裂傳統結構的基礎上,對傳統做出不靠譜的討論和價值選擇。

第二,告別基於學術要求的倫理思想史討論的學術取向。這樣就可以避免在學術理論的僵化邏輯進路中撇去問題的豐富意蘊,而將註意力集中在討論者關註或辯護或拒絕的壹個或多個價值興奮點上。因此,基於原教旨主義的思想史解釋是被拒絕的;同時,基於反傳統主義的思想史評判方式也應被摒棄。在此基礎上,根據傳統倫理尤其是儒家倫理的歷史特征,對其進行了理論反思。在思考理論邏輯的同時,我們應該對實踐邏輯做出同情的理解,這樣傳統倫理學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才不會割裂開來,從而獲得有真實性保證的理解。

第三,告別傳統、傳統倫理、儒家倫理的系統描述。因此,我們應該對傳統中與現代性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突破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關註傳統倫理,它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倫理思想和行為的倫理選擇。這類問題壹般包括:傳統倫理的構成是什麽,傳統倫理的實際類型和特征是什麽,中國傳統倫理與西方倫理有何異同,傳統倫理在“現代”變革條件下的處境如何,傳統倫理的現代理論處境和實踐契機是什麽?這些問題的回答,比持續了近百年的描述傳統倫理的學術取向,更有利於我們走進傳統的殿堂,把傳統的寶貴遺產帶進現代的大門。

第四,告別脫離現實倫理生活相關倫理問題的神秘思維方式。對此,我們可以預期,在討論傳統倫理學的現代處境時,應該從現實倫理生活要求這壹最有力的依據出發,考慮問題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針對性與有效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因此,當代中國道德失序和重建道德秩序的要求,成為我們反思傳統、傳統倫理和傳統儒家倫理的理論問題和實踐處境的背景條件。由此,問題引出了對傳統倫理時代感維度的討論。這使得在傳統中尋找當前倫理生活問題的根源,並在傳統中思考其解決方案成為可能。然而,傳統絕對不是我們思考現代性的軸心。

當這些原則得到確認後,討論傳統倫理的思路就凸顯出來了,討論傳統倫理的理論起點也就確立了。這個出發點就是對傳統倫理的核心組成部分——儒家倫理的結構分析。長期以來,反傳統主義者在這種結構中放大了與傳統政治直接相關的令人厭惡的倫理中心主義,以此作為否定傳統倫理價值觀的依據。而保守派則將與古典社會道德生活常態相壹致的道德理想主義加以擴展,並以此作為傳統倫理現代化的理論努力基礎。其實從分析來看,道德理想主義和倫理中心主義是傳統(儒家)倫理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壹旦分開,傳統就會變成“會打扮的小女孩”。只有同時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才能理解為什麽儒家倫理作為壹種經典的規範倫理體系,能夠為調整社會生活提供壹種普遍的規範,為個人道德修養提供指南。儒家有壹套關於良知的理論,是對後者的回應。儒家關於忠誠的陳述是關於前者的社會和倫理陳述。就此而言,儒家倫理絕不可能被某些理論家認為是可以在現代社會中直接發揮管理作用的管理倫理,而只能是古典意義上的規範倫理。

在確認了傳統倫理的結構特征之後,我們需要分析和理解傳統倫理展現自身結構特征的外部條件。在比較倫理學領域,中國傳統倫理學與西方現代倫理學的結構性差異最為明顯。之所以要比較這兩種倫理體系,並不是因為某些理論家認為我們中國人近代以來形成的所謂“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維定勢。而是因為,壹方面,它依賴於傳統倫理學和西方倫理學的結構背景,而後者恰恰構成了相應的參考框架。從比較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這最有利於解釋兩者差異的原因和各自獨有的特點。另壹方面是因為倫理學,在其自身延伸的邏輯中,構成了壹個系統的、有價值的倫理傳統,也就是中國和西方。另壹方面,由於近代以來的中西文化沖突,它成為17世紀資本主義發展以來最猛烈、最具跨文化傳統研究價值的現代文化問題。在這壹過程中,傳統倫理與現代倫理產生了沖突和對接,並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這值得調查。當然這個比較這麽復雜,也是在整個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妳怎麽了?nbsp值得嘗試從三個角度去把握。壹是中國和西方倫理傳統是否有壹些共同的理論話題。因此,對“中庸”這壹最具倫理意義,也是中西古典倫理學家都高度關註的話題進行探討,具有特殊的意義。二是中西倫理傳統中是否存在某種深層的倫理心理分流。在這裏,通過對中西社會倫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後悔”這壹道德心理現象的比較分析,似乎可以期望認識到其中的壹些差異。第三,中西方倫理傳統對社會政治問題的倫理回答是否具有引導社會向不同方向運行的理論誘導力。就此而言,中國古典倫理與政治的直接合流,中國古典倫理與西方現代倫理和法理學的緊密聯系,確實向我們展示了兩種社會、政治和倫理圖景。

第三,在區域化發展的倫理模式被打破後,即在倫理發展模式導致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對倫理問題的反思有了不同於我們自己傳統的自我審查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途徑。因此,如何在這樣的條件下合理地確認判斷倫理問題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方法,就成為我們倫理審查必須建立的方法論前提。因此,描述性分析我們自己的傳統的形成過程,描述我們的倫理傳統的精神特征,描繪我們的社會和不同類型的社會之間的本質差異,以及進壹步審查壹般意義上的倫理反思的方法論,就成為相互依存的問題。因此,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中國文化特征的劃定、倫理思考的理論和實踐前提的反思,成為倫理學必須直面的基本問題。

這四個方面,無論是對傳統倫理問題的反思,還是對現代道德問題的審視,都必須圍繞著壹個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代社會背景條件——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以及主導這壹進程的現代性。在這個過程中,無可厚非的是中國傳統倫理或儒家倫理的變異。否則,我們就不必關註與我們的倫理生活無關的其他倫理傳統。現代化進程和現代性的挑戰是促使我們審視傳統倫理的深刻實踐動力。因此,我們需要確認現代社會必須告別倫理中心主義的社會倫理生活模式,也需要回歸中國進行現代信仰的重建。這樣,五四運動就是壹個無法回避的話題。此外,我們應該適當註意現代倫理生活準則所尋求的生態環境的根本變化。這樣,為我們反思傳統倫理建立了壹個新的背景條件。

五、基於倫理生活的雙面結構,即它既是在壹種倫理欲望影響下形成的理論結構,又是在實際調節倫理生活節奏的過程中形成的現實規範,所以我們需要從這兩個視角來分析和理解傳統倫理的現代重構。就中國近代思想進程而言,近代倫理的重建始於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缺乏內在動力的時期,真正動員起來是在晚清社會全新的理論欲望時期。然而,正是當代思想家有效地建構了現代倫理學。這種建構對於思想家來說,是壹件需要多方努力的事情。直到現在,還在進行中。值得選取討論的,無非是三類學者所做的努力:壹類是近代以來逐漸占據理論創造主流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他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理解古今中外為理論追求。他們取得了大量的理論成果。其中,馮契是近年來最成功的學者。另壹個是現代新儒家,其責任是恢復傳統。就關註問題廣泛性、對大陸有持久影響的學者而言,馮友蘭是最值得探討的。另壹類是對價值的關註,對社會學者的吸引力不是特別強。雖然這些社會學家後來表現出了他們的價值關懷,表現出了與新儒家接近的立場,但他們基於田野調查的倫理理論的意義並未受到影響。其中,費孝通的話最值得關註。

第六,考慮到壹切倫理反思最終都要落實到滿足我們現實倫理生活的需要上,我們當前的倫理生活狀況就成了我們反思的落腳點或歸宿。事實上,從1 978開始,我們逐漸實施了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等新的社會措施。,我們的倫理生活模式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問題是,我們如何面對這種變化,如何評價這種變化,這是我們引導這種變化,使其向良性方向發展的前提。對此,我們既要反對倫理中心主義的道德決定論,又要反對完全排斥道德理想主義的道德虛無主義,在有利於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上,對我們的倫理道德重建實踐給予健康的指導。因此,我們積極評價中國倫理生活從私人倫理到公共倫理的倫理重組,並對市場經濟推動的道德變革給予有益的引導。對社會開放條件下的倫理選擇方式給予合理的肯定。我們不是用代價論忽視當代中國的道德重建問題,也不是簡單地用發展論贊美這種變化。對我們道德生活的理性衡量和理性規劃,可能有助於我們的“現代”倫理道德建設。這六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只要我們重視這六個方面的相關性,我們對中國有序道德生活的期望就不會落空。

  • 上一篇:福建的龍舟
  • 下一篇: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形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