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軍事上,臺灣省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的三國國王孫權派1000官兵到益州(臺灣省),吳國人Kuloko Shen寫了世界上最早的臺灣省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臺灣省被稱為“柳丘”。隋朝曾三次在臺灣省當老師。據史料記載,公元610年(隋大業六年),漢人開始向澎湖地區遷徙。到了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澎湖地區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漢人。漢人開埠澎湖後,開始在臺灣省發展,帶來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防守。元朝還出兵臺灣省。元明政府在澎湖設置巡檢司,負責巡捕罪犯,還舉辦鹽課。明朝後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饑荒的年代,明政府福建當局和鄭之龍集團曾有組織地移民臺灣省。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將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趁明朝政府處境艱難之際,利用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清勢力日益強大之機,入侵臺灣省。不久,西班牙人占領了臺灣省北部和東部的部分地區,並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省成為荷蘭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將土地據為己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賦稅,掠奪臺灣省的大米和糖,並將從中國購買的生絲、糖和瓷器通過臺灣省再出口到其他國家,從而獲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省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義領導大規模武裝起義。雖然武裝起義被鎮壓了,但這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陷入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壹將軍的名義,率領兩萬五千士兵和數百艘戰船從金門進軍臺灣省。鄭成功進軍臺灣省時,對荷蘭殖民主義者說,臺灣省“壹直屬於中國”,臺灣省和澎湖兩島的居民是自古以來就占有和耕種這片土地的中國人,荷蘭“應該歸還原主”經過激烈的戰鬥和圍攻,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八壹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臺灣省,成為壹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巡路、臺府,隸屬福建省。到公元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萬,其中大部分是福建和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省成為壹個新的農業地區,並提供了大量從大陸進口的大米和蔗糖、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使臺灣省的經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壹時期,臺灣省與福建、廣東交往密切,中華文化更全面地傳入臺灣省。
由於西方列強對中國邊疆的入侵,中國出現了邊界危機。1884-1885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省,被劉銘傳的軍隊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的簽訂,法軍被迫撤出臺灣省。
中法戰爭後,為加強海防,清政府於1885年將臺灣省劃為單壹省份,臺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省。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船只,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修築鐵路;買軍艦,加電池,成立機器局,自己造武器;成立煤炭局,安裝新的采煤機;成立公司推廣城市,修建街道和道路;創辦西學、電報學校,培養建築人才。劉銘傳把許多新事業集中在壹個省,使臺灣省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壹。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次年清政府戰敗。17年4月被迫簽訂喪權辱國、割讓臺灣省給日本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出後,舉國憤怒,反對割臺;臺灣省府“哭聲震天”,龔罷。協助臺灣省軍事的清軍將領劉永福,帶領軍民抵抗日軍占領,堅持戰鬥5個多月。經過壹百多次戰鬥,侵華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最終還是失敗了。此後,臺灣省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50年。
臺灣省人民從未向日本殖民統治屈服。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打了20年仗。後來,文化協會、人民黨和生產者黨也組織領導了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人制造了“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國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期,許多臺灣省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日戰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省的收復做出了貢獻。1941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65438+2月9日,日本政府發布《中國對日宣戰文告》,明確告訴中外:“凡涉及中國與中國關系之條約、協定、契約,壹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15年8月宣布無條件投降。經過八年英勇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收復了臺灣省。臺灣同胞歡欣鼓舞地慶祝回歸祖國。10年10月25日,中國盟軍戰區臺灣省省投降儀式在臺北舉行。投降官員代表中國政府宣布,從即日起,臺灣省和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壹切土地、人民和政治事務均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臺灣省和澎湖在中國主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