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園林中為何多見“壹池三山”?

中國傳統園林中為何多見“壹池三山”?

壹、“壹池三山”園林模式的形成的文化根源

1、“壹池三山”園林模式的形成及發展的過程是道教在中國產生、發展及影響的結果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儒、佛並稱三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 。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在哲學上,老子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指出:“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後來,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在莊子看來,大自然之所以美,並不在於他的形成,而恰恰在於它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天為而無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並未有意識地去追求什麽,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壹切。而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並不在於對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於對潛在自然之中的“道”與“理”的探求。

3、道家的自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古代民族藝術特色的形成的。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質樸清貴、淡泊自由、浪漫飄逸。於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這種“壹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的影響,並成為創造池山的壹種模式,促成了園林藝

二、“壹池三山”園林模式的形成

1、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候,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壹家,但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並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儒學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

2、 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壹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帶來壹定的制約作用。於是,儒學在吸取、借鑒道教的基礎上,得到進壹步發展。以“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壹”之說。於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於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壹條不可動搖的原則。

二、“壹池三山”園林模式的發展及演變

1、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的融為壹體,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壹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生、天人合壹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示出園主視自己與自然渾然壹體,陶然與自然的閑適心情。另壹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體思想產生壹定的影響。

2、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意於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壹種象征。如人們將竹、松、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 秦漢時期,神仙方術活動開始繁盛起來,尤其在統治階層中更加風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毫無結果,只得借助園林來滿足他的奢望。

三、“壹池三山”園林模式的模版

1、承德避暑山莊是壹個主要的例子。全部由人工開鑿,湖區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聲和環碧三個島嶼,堤島分隔湖面形成中國古代吉祥物“如意”、“靈芝”的形狀,使湖中三島的形象構成壹棵“如意靈芝”樹,為“壹池三山”的傳統湖島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與昆明湖和北海煙波浩蕩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莊湖區堤島錯落有序。

2、“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中的福海以及西藏的羅布林卡湖也同樣采用“壹池三山”的做法。並且都選擇了在水面“方島串聯”的特點,但又各具風格。福海中央三座神宮也是如此。

3、頤和園更是遊刃有余,將“壹池三山”的藝術創作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清漪園沒有重復在壹個水面中設立三島的做法,而是將昆明湖用築堤的方法分成三個小水面,即西湖、養水湖、南湖。每個水面中各有壹個島,西湖中有閣島,養水湖中有藻鑒堂、南湖中有南湖島,形成湖、堤、島壹個新的“壹池三山”形式。更精彩的是,頤和園在塑造三個大島的同時,還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個小島——知春島、小西泠和鳳凰墩,三個小島各有千秋。真正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與奇妙。

四、 對東南亞及其他國家園林的影響。

1、 西漢以來中國文化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盛唐時期使節、學者頻繁的往來,園林、建築風格和技術隨著儒家、佛教的思想壹並傳入。中唐時期,禪宗美學的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並把禪宗思想融入到中國園林的創作中,從而將園林空間的“畫境”升華到“意境”。這壹方面表現在園林面積、規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疊石、水向小池譚、花木向單株轉化,靜觀因素不斷增加,而自然景觀的可遊性則相對降低。另壹方面表現在立意於小。小中見大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藝術中應用十分廣泛。

2、這種在宮苑裏的鑿池築島,用造園的方式來模擬東海深山,對傳統中國園林空間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顯著的意義:(1)完整的主附水體的建立。漢上林苑不但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池澤作為附屬水體,而且具備了太液池,昆明池這樣水面浩瀚的水體。千姿百態的水體穿插與龐大宮苑建築和山體之間,大大開拓了園林藝術空間,產生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和諧韻律。(2)為中國園林山水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山水與水體之間的關系由過去長期的壹水壹山,壹池壹臺變成了龐大的水體環繞三山,大大地豐富和發展園林空間藝術,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3)“以心傳心”、“自解自晤”、“不著文字”的內心體驗。

小結

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講究“壹發多式,有法而無式”,有壹定的法則卻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個性飛揚,又不失靈氣的創舉,使中國園林的掇山理水之術得以發揚光大。無論,怎麽變化,都萬變不離其宗。

  • 上一篇:求新韻書簡介
  • 下一篇:2023豐都廟會什麽時候開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