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科學的框架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重要的特點。因為我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框架結構,即用木柱和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和屋檐的重量通過梁框架傳遞到柱子上,墻體只是起到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墻倒屋不倒”這句古諺,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作為框架結構的最重要特征。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滿足不同氣候條件下生活和生產不斷變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墻體不承重,在門窗的設置上有很大的靈活性。此外,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以往宮殿、寺廟等高層建築所特有的獨特構件,即屋檐下成束的“鬥拱”。它由鬥形木塊和弓形橫桿組成,縱橫交錯,層層挑出,形成壹個上大下小的支架。這種構件不僅具有支撐承重梁框架的作用,還具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的簡化,直接把梁放在柱上,導致鬥拱的結構功能幾乎完全消失,幾乎成了純粹的裝飾品。
庭院式群體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到現存的古建築,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有壹個簡明的組織規律,即每壹個住宅、宮殿、官署、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幹座單體建築、壹些回廊、墻壁之類圍合而成的院落。壹般來說,大部分院落都是串聯的,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序老齡化,內外有別”思想的產物。家庭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應該與外界隔絕的人(如貴族家庭的女孩),往往居住在遠離外門的院落中,形成壹個又壹個院落的深層空間組織。宋代歐陽修寫《庭院有多深?話說,古人曾形容大官僚的住所“門深似海”,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點。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群體和布局,壹般是沿著縱軸(也稱前後軸)和橫軸均衡對稱設計的。比較重要的建築放在縱軸上,次要的房屋放在橫軸上它的左右兩側。北京故宮和北方四合院的群體布局是最能體現這種群體布局原則的典型。這種布局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級觀念,比如論資排輩、男女、主仆等,在住房上做出明顯的區別,是最方便的。
與歐洲建築相比,中國的庭院式群體布局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壹般來說,歐式建築比較明顯。而中國的古建築,就像壹幅國畫長卷,必須壹個壹個逐步展示,不可能壹次看完。走進中國的古建築,只能從壹個院落走到另壹個院落,必須走過才能看到。北京故宮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人們每次從天安門廣場進去,都會進入另壹個庭院。從院子的壹頭走到另壹頭,景色在壹步步變化,給人很深的感覺。故宮的藝術形象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腦海裏。
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是壹門技術科學,也是壹門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期的努力,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的特點,特別是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許多特色。其中,以下三個方面比較突出。
1,裝飾屋頂
中國古代工匠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達到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中有“作廟之翼”壹句,說明三千年前詩人就已經在詩詞中贊美過祠堂的翼頂了。在漢代,後世有五種基本的屋頂形式——四坡的“殿丁典”,四、六、八坡或圓形的“金字塔形屋頂”,兩坡兩山墻與屋頂平齊的“硬頂”,兩坡屋頂伸出山墻的“懸頂”,以及上部懸山、下部四周傾斜的“斜頂”。中國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的升降折疊、屋頂的翹起凸出,形成了鳥翼飛檐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頂的脊端用適當的雕飾,屋檐瓦片也有裝飾。宋代以後,大量使用琉璃瓦為屋頂增添色彩和光澤。此外,許多其他屋頂樣式相繼出現,並從這些屋頂組合出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造型,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藝術形象方面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特征之壹。
2、貼膜建築的應用
運用襯托建築是我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層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方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建築。最早應用並具有藝術特色的建築是春秋時期在宮殿正門前建造的“闕”。在漢代,除了宮殿和墓葬之外,還使用了寺廟和大中型墓葬。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邑墓,是漢代的典型作品,造型精美,雕刻精美。漢代以後的雕塑和壁畫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明清時期,闕演變為紫禁城的午門。其他常見的藝術襯托建築包括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樓、照壁和石獅。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工匠在建築裝飾中最大膽、最善於運用色彩。這壹特點與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密不可分。由於木材不能長久使用,中國建築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塗刷油漆和桐油的方法,通過榫卯結合來保護木材和加固木材構件,同時增加美觀,從而達到實用、牢固和美觀的結合。後來的柱子和橫梁都用紅色裝飾,或者在鬥拱的橫梁和方上畫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積累了豐富的色彩運用經驗。比如在北方的宮殿和官式建築中,就非常善於運用鮮艷色彩的對比與和諧。房子的主體部分,也就是能經常曬到太陽的部分,壹般都是暖色,尤其是朱紅色;屋檐下的陰影部分是藍色和綠色搭配的冷色。這強調了太陽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暗,形成了令人愉悅的對比。朱紅的門窗和藍綠色的屋檐上常加金線和金點,藍綠色之間也有少量的紅點,使建築上色彩豐富的繪畫圖案更加生動,增強了裝飾效果。壹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襯有壹層甚至幾層漢白玉的橋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的天空和萬裏無雲的藍天下,它的色彩效果極其動人。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遼闊的華北平原上,冬天的景色顏色非常單調刺目。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明亮的顏色給建築帶來了生氣和趣味。同樣的道理,在山川秀美、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壹方面受到封建社會建築等級制度的限制,也是因為南方四季常青,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它所使用的色彩比較典雅,用白墻、灰瓦和栗色、黑色和深綠色的梁柱構成了壹種優美典雅的風格。這種顏色在南方炎熱的夏天給人壹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刺激人。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知道,中國古建築的色彩運用,除了上面說的兩種主要風格外,還有壹些差異,民族不同,地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