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對現代人有哪些影響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對現代人有哪些影響

壹、中西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維方式是壹個民族或壹個區域的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壹種思維定勢或思維慣性,是壹種相對定型化的思維活動樣式,結構和過程。中西傳統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作為文化深層結構的差異,由於中西方民族各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不同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的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道路發展,我們從整體上很難分辨其孰優孰劣,只能從它們各自的利弊來分析。

1、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

(1)以“人本”為邏輯出發點,具有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壹切價值的出發點與源泉,以人為尺度與標準去疏解、衡量壹切價值的精神。由於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以血緣關系為主的家國壹體的社會結構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倫本位的文化基調,因而反映在思維方式上就表現為以“人本”為邏輯出發點,即以人為萬物之本,從自身的特點出發去考察萬物,於是在認知方式上必然把壹切“人化”,由人的價值體悟物的價值,以人的規律來取代物的規律,因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現在價值判斷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這種思維特征的優勢是註重對人類自身的求索,推動社會倫理道德,社會治理,人文學科等方面的發展,能促進人際關系的溝通與融合,易於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弊端是忽視對外界的探索,思維易於走向封閉化,即將主體自身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對象乃至目的,在某種程序上抹殺了對象的客觀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傾向,因而不具備很強的發展後力,在壹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對科學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壹。

(2) 註重整體統壹。這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征之壹。它從整體原則出發,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系和整體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諧統壹,即註重“天人合壹”,“天人和諧”,而不太註重事物的內部結構。這種思維方式視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事為有機整體,使人能下化萬物,上參天地,並通過自己的行為制天命而用之,這就能使人們從整體上,全局上把握客體。這壹獨特的思維方式對於保持人類的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的協調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醫學、軍事、農業、藝術四大實用文化之所以能領先於世界,無不受益於中國傳統思維的整體性。但這種籠統的整體直觀是主客體不分的,客體的形象與屬性、特征與主體的主觀體驗和神秘的情感融為壹體,這就限制了主體對客體的客觀描述,且這種整體缺乏對部分的精確分析,缺乏科學實驗的基礎,因而具有明確的模糊性和籠統性,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3)偏重直覺體驗。由整體性思維方式所決定,中國傳統思維把體驗視為高於理性思辨的壹種認識本體的主要方式,它在本質上是壹種直覺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在於,它不須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形式,不須對外界事物進行分析,也不須經驗的積累,而是完全憑籍主體的自覺認可、內心體驗,在瞬間把握事物的本質。老子的“滌除玄覽”,莊子的“以明、見獨”,孟子的“盡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頓悟”和後來程朱的“格物致知”,陸王的“求理於吾心”等等,都具有直覺思維的特點,直覺思維的本質和規律是知、情、意的高度統壹,是悟性、意誌和情感的內在聯系。直覺思維較之邏輯思維的壹個優勢是,它能夠有效地突破認識的程式化,為思維的發揮提供靈活的想象空間,對於倫理學、美學和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弊端是:這種重靈感、輕邏輯,重體驗、輕思辨,重直覺、輕論證的思維方式,容易導致思維的模糊和不嚴密,不利於思維向形式化,定量化發展,妨礙自然科學的發展,容易導致經驗主義,教條主義。

(4)崇尚中庸調和,具有辯證性。中國傳統思維強調矛盾雙方的聯系和統壹。如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長、長短相形、高下相盈”,“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程顥的“物極必反”,朱熹的“壹中生兩”等論述都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所有對立的兩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的,體現了辯證法思想。。但是,這種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存在壹個重大缺陷。這就是以追求和解、協調、統壹為目的,講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學,崇尚矛盾的調和統壹,不註重矛盾對立面之間的差異、排斥、鬥爭,這種尚同不尚異、尚統不尚變的中庸思維優勢是有利於人們和睦相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人類的和平發展,使得古代中國人在政治、經濟、軍事、中醫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弊端是從片面追求和誇大矛盾的同壹性,忽視鬥爭性,不符合科學辯證法的精神,容易導致思想的封閉保守,阻礙新事物,新思想的產生,它在壹定程度上鑄成了中華民族中正持平、均衡保守、循規蹈矩的民族性格和缺少進取、創新的民族精神。

2、西方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

(1)以“物本”為邏輯出發點,具有科學精神。所謂“科學精神”是指自然科學基礎上生長出來的文化精神,它具有求真、理性的特點。由於西方人認為萬物皆自然,人是自然的壹部分,只要知道物之性就能通曉人之性,並且把人和自然看成永恒對立的,二者處於不斷的生存競爭中,這樣,就形成了站在自然界對面冷靜地觀察辨析客觀物質世界,習慣於把精神與物質對立開來思索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邏輯出發點就是“物本”,即以自然為直接的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的內地規律,征服、改造自然,並把壹切對象包括人都還原為自然或物來研究,賦予壹切對象以物的特性,即“物化”,強調用觀察、實驗、論證的方法對壹切對象進行客觀的、理性的研究,反對主體的投入和作用。因而就使得這種思維方式具有科學精神。它的優勢是有利於對社會的變革,創新和對自然界的探索,改造,從而促進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跨越式,質變式發展。弊端是容易造成人與自然的對立,威脅社會的和平穩定,導致人文精神失落尤其是社會道德水準下降。

(2)重局部分析,重邏輯思維及重實驗,實證。由於西方認識事物的主客體截然二分的特點,使得他們註重對自然的研究,並使得自然科學如:幾何學、物理學,化學等得到迅速發展,同時,也使人們的邏輯思辨能力日益完善,和古希臘羅馬奴隸制社會自由論辯中邏輯與修辭的發展,使得西方民族具有善於分析、區別、偏向重局部分析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表現在西方繪畫上,就是對每個細節力求形似,人物和動物繪畫都要以解剖學為基礎,靜物、風景則講究透視比例的立體感,審美情趣則註重對審美對象加以系統的條分縷析。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以亞裏士多德的演繹為發端,建構了壹個相當嚴密的演繹推理體系,這種邏輯思維強調概念、判斷、推理的嚴密性,到了十六—十七世紀,培根創立了歸納邏輯,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羅素創立了現代邏輯實證主義,它以經驗為前提,以歸納為方法,以數理邏輯為工具,對科學知識的經驗及理論的邏輯結構進行分析。由於重歸納、演繹推理,使得西方文化在對問題進行研究時,偏重於理論體系的建立。西方人在對自然有研究中培養了嚴謹精確的理性精神和求實精神。這種精神在現實中的落實就是實驗,實證。這種方法在近代倍受推崇。在近代文藝復興時期,壹切都只有經過實驗的檢驗或理性論證證明其符合理性原則,才能獲得生存的權利。這種思維特征的優勢是:它們具有嚴密性、分析性、準確性、論證性、結論也較可靠,它們在使近代科學獲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批判性的懷疑精神,這種懷疑精神推動著科學的解決壹個又壹個問題中不斷地創新,誕生了壹門又壹門新學科。弊端是:不易達到對事物直接與全體的認識,而且過於註重分析、實驗、實證容易造成思維的片面性、固定性、反映在哲學上就表現了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

綜上對中西傳統思維方式的不同特征和利弊的分析,可見各具特色、各自具有合理的內核和價值,也各有利弊,其中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對於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貢獻功不可沒,但其封閉保守、漠視個性、忽視理性等諸多弱點阻礙了中華民族的創新發展步伐。因此,必須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進行變革。

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走向現代化的思考

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必須在保持本民族傳統優勢的基礎上與西方傳統思維方式進行整合,借鑒西方傳統思維方式的長處,克服自身的缺陷,建立壹種更加科學有效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進行變革應包括以下幾點:

1.確立個體獨立性思維方式。確立個體獨立性思維方式就是使個人由某種關系,某種群體的附屬物成為獨立性的個人,具有獨立的人格,思想和思維,能自立,自主,自強,最終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根據我國傳統思維方式過分強調集體(整體)性忽視甚至抹殺個體性的弊端,面向知識經濟時代更應該強調個體思維的獨立性。獨立性是壹個人所具備的基本特征,更是現代人所必需的時代精神。沒有獨立性就不會有自己的個性,更不可能有什麽創造性。壹個人雲亦雲、唯書唯上的人,只能是壹個平庸之輩。這種意識如果成了壹個民族的普遍心理,又不去改變它,這個民族將與現代化無緣。當然,我們強調思維主體的獨立性,並不排斥整體性,而是強調要擺脫教條主義、集群理念等各種框框對人的思維方式的束縛,允許、尊重和倡導個人的積極探索。只有在允許個人的獨立存在和個性的自由發展的集體和社會中,人們的創新潛能才能充分地發揮,這樣的集體和社會才是活生生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集體和社會。

2. 確立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如上所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強調直覺感悟,這在壹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重直覺感悟而輕科學理性。因此,在高科技神速發展的當代,應該深刻認識其局限性與保守性,努力使思維方式具有堅定的理論思維依據,突出科學理性。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引導人們的註意力從聚焦於對人生、人事、人際關系的主觀世界的揣摩、探索,擴大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整個世界的科學探索上,更多地應用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客觀公正、精確嚴密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所說:“壹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壹刻也不能沒有理性思維”。因此,科學性是思維方式不可或缺的屬性。其次,必須重視學習和掌握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科學理性精神的實質是崇尚探索、質疑,以事實為基本出發點,重視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追求事物的精確性和規律性。為此要弘揚質疑、批判精神,破除唯上、唯書、唯權威的思維習慣,通過概念、判斷、推理、演繹、歸納、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式對事物進行由表及裏、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的科學認識。還應當重視科學實證方式,大膽假設,嚴密論證。不僅對自然界的研究,即使對人類社會的研究,也要重視觀察、實驗、數理統計等實證方法,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促進認識的嚴密精確。

3.註重求異求變的思維方式。我國傳統中庸調和思想的壹個重大的缺陷就是求同思維有余,求異思維不足,只強調“壹”而忽視“多”,其結果是導致人們從思想、觀念到行動,壹切都逐漸陷於僵化、簡單化、趨同化,久而久之,人們普遍潛在的創新性思維源泉也必然隨之陷於枯竭。創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疑思維,而要樹立求疑思維就應當敢於懷疑,勇於質疑,並由此源生出新異、多彩、多元的發展性、創造性、突破性的新構思、新思想、新思維。要培養求異求變的思維方式,就要創造民主寬容的社會環境和支持創新的社會機制,同時要從實際出發,破除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4. 樹立更加開放、多元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重人生之道、輕事物之理的內傾性的思維方式很容易造成人們思維的封閉性和保守性,使人們習慣於從現有的知識和傳統的經驗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理論和方法,用過去說明現在,用道德、政治的眼光去觀察、判斷和評價事物,忽視對世界上的新事物、新變動、新成果的客觀了解、借鑒。封閉就意味著落後。特別是在全球壹體化的情況下,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結構,不同意識形態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國家、民族都被聯系起來了,任何封閉、孤立自己和與世隔絕的做法都意味著自我淘汰。因此,任何國家、民族必須尋求關系協調中的自我發展。何況在多元世界中,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上的利害、合作、依附、從屬等種種關系不斷分化、重新組合,關系始終處在變動的狀態中。因此,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更新、改變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樹立更加開放、多元的思維方式,才能保持自我生存與發展。

  • 上一篇:珠寶創業項目計劃
  • 下一篇:中國戲曲包括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