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書房裏,我拿起壹本四書,翻到第壹頁,讀到兩句話:“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在於新民,在於至善。”發現自己情緒低落,扔進書櫃,拿起壹本日本漫畫,津津有味地嚼到最後。今天在網上看到壹篇文章,感嘆中國當代青少年(主要是八九十年代)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壹無所知。回想我前天的所作所為,我不禁感到慚愧。我壹直吹噓自己熱愛傳統文化,但我正在慢慢放下中國人的這些驕傲。
國慶節,單位邀請我們新來的文員寫壹篇關於愛國主義的文章。我想,是該堆砌壹篇言辭華麗的空洞文章來感嘆祖國是多麽的美麗壯麗,還是該真正關註壹下我們正在慢慢流失的民族自豪感?
臺灣省中信商學院院長高振東在大陸演講時說,“什麽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在哪裏?什麽都愛國,哪裏都愛國!”愛國主義雖小但具體。我們在中國,但有時我們不知道我們國家有什麽。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是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東西?愛國其實很簡單。最基本的是了解和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麽?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漸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幾經建構——解構——重建,她生生不息,生生不息,慢慢沈澱。她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文化的希望,是中國人對文化思想的反思。當我們面對西方文化在信息發達的電子時代泛濫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在涓涓細流中堅持下來?
我們81,90後的孩子心目中的傳統文化是什麽?我覺得不是12女團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臺上吵鬧地演奏所謂的傳統民樂。還是認為魯迅筆下那個滿口“是什麽”的孔乙己是代表中國的古代學者?
簡單來說,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詩、書、禮、易、春秋”。我用五經這個名字來概括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它正好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五個方面。“詩”是指從最早的詩歌《詩經》到歷代的詩歌、歌曲、古樂。“書”是指歷代學者撰寫的體現其思想和觀點的專著,包括古代學者的人生觀和古人的人文精神。“禮”是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禮法制度、思想教育體系。“易”不單純指易經,還包括農業、醫學、天文、地理、數學。《春秋》是指從《尚書》到《春秋》的壹系列歷史專著、《史記》、《子同治簡》。中國傳統文化涵蓋面廣,思想博大精深。怎麽可能用現代的偽民俗或者壹個酸溜溜的孔乙己來概括和表現?
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從周傑倫的《直答》或她《長相思》中接觸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太晚了?從《三百首》到《漢樂府》再到《唐詩宋詞全集》,屈原和班固的《楚辭漢賦》都沒收錄,《大文豪的骨頭是妳的畫筆》,魏晉天學派裏都沒提。這偌大的詩國,如何用壹首《直答》來表達?現在的我們,是僅僅停留在小學課本裏教的“漫無邊際的草過平原”或者“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的階段,還是為了讓她開心,而對愛人低聲說“兩人相愛久了,早晚都會的”?
我們現在還能從那些頹廢的聲音中感受到古人的優雅和遠大誌向嗎?妳知道古龍金庸小說裏的“任俠之氣”指的是“道在何處,雖千人已去;義舉行了,女兒也不會後悔;在愛情的心裏,世俗禮儀如糞土;興,和妳喝三百杯”而“俠之大者”是指“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把事拋在腦後,把功德功名藏起來”?大概只有沈湎於江湖恩怨,打打殺殺。
沒有“花間自壹壺酒”“西窗* * *剪燭”的浪漫情懷,沒有“誓掃匈奴不顧身”“醉看刀劍”的豪邁胸懷。如果沒有這些古韻的滋養,我們的80、90後是不是只能在歐美嘻哈、日本動漫、韓國風的多袋闊腿褲中展現瀟灑不羈?沒有任俠的少年輕狂和溫柔的少年情懷,我們的青春還完整嗎?
有多少人還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孟子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天下興亡不是每個人的責任,而是我的責任。有多少年輕人會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大概只是裝酷說壹句“我就是我,我喜歡,我可以。”他們只是整天把自己埋在蠟筆小新和機器貓裏,拒絕長大。
有多少人還知道“仁、禮、智、信、忠、孝、勇”是什麽意思?看完吳宗憲的《我猜》和《周日八點》,我大概只會迷茫的說,哦,臺北忠孝路的小吃很有名啊。有多少人會認為“香九歲,能暖席子”是孝順的表現,大概覺得他好傻。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身體溫暖涼席,買個空調?還有誰會認為“七歲能做梨”是中國人的壹種謙讓和禮讓?孩子從小接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式教育,在沈重的內外教訓下不堪重負。誰會說,我不要第壹名,我給妳!我不知道做壹個“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意味著什麽,更不要說指望孩子是曹子建、王模樹那樣的漂亮公子了。現在孩子學習琴棋書畫的目的多是為考試服務,沒有“為妳唱《紅豆》”的感覺。
妳看不到元宵節的花,妳看不到端午的船上掛的香符,妳看不到驅鬼的鍋,妳看不到重陽登高插山茱萸。我們開始相信基督和聖誕老人。我不知道阿福是誰,也很久沒有放下爺爺的紙風箏了。在我們看來,傳統節日除了意味著看無聊的文藝晚會和多去幾天任何地方都是擁擠的假期之外,其他都只是蒼白的。傳統從我們的指縫中溜走,慢慢流失。
1900年,梁啟超寫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強”。今天,梁先生那種“希望、進取、創新、異常、及時行樂、狂傲、作世”的青春氣質,在我們身上隱約可見,卻聞不到中國的氣息。純粹的享樂主義和自大,如果沒有文化背景的支撐,是那麽的蒼白和輕浮。我們應該去哪裏尋找失落的傳統文化?是不是在鄰國日本的傳統活動中發現的:“哎,這東西是中國唐朝傳下來的!切~小日本~”但是,我們為什麽不反思,為什麽只在別人身上欣賞過去的精華?驀然回首,國家已經不是國家了。
永遠想著未來,但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用千年的文化積澱充實自己,讓我們走得更遠。不會被迷住嗎?
中國傳統文化將會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