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智慧生命,人類的壹個重要特征就在於其無盡的進取精神,以自身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愉悅人類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壹個代代相傳的人生推演過程。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服飾文化也應該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服裝的文化意義在於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日常生活以方便身體活動,美化體態以娛樂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代表社會角色。服裝作為人體的延伸,也能顯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以巨大的魅力展示個性、欲望和心理特征。因此,服裝設計不僅要順應當前高雅的時尚潮流,使其充滿突出的個性表達,認清穿著者的心理特點和觀者的趨同心態,還要將傳統的服飾文化融入其中,突出其生活意蘊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創造出壹種有著豐富背景的時尚服飾文化。
壹,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裝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代表了壹定時期的文化。服裝設計、面料選擇、色彩搭配等。都記錄了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了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壹,也是依附於物質載體的主體美的物化形式。它既崇尚象征的表現力,又註重審美的愉悅,註重形式美的創造和情感觀念的表達,使內涵與表現完美統壹,以情景交融、意象統壹之美展現民族審美的生活藝術品位。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色彩為例,其文化內涵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而演變,並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審美特征。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生命色彩豐富,具有等級認同的特征,並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自自然界的青色、赤紅、黃色、白色、黑色五種顏色視為貴族色,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的衣服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並“青紅指文,紅白指章,黑白指髓,黑藍指獻,多色備”。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相對應,構成了所謂的“五正色”圖式,並基於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導出“五德始於終”的學說,與生活道德相掛鉤,如商王金德、周王白、火王紅、秦王、水王黑等。先秦以後,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式,被直接用來“區分尊卑”,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象征性符號,而黃、龍紋則成為皇帝的特殊顏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和儒家倫理的雙重影響下,色彩的應用脫離了自然的物質屬性和本義,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和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表現出鮮明的色彩風格和和諧統壹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賞心悅目,簡約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達,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壹個文化的王國,它隨著人類生活的進程而發展,對社會的進步起著巨大的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壹。壹方面,服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發展刺激人們對服裝的需求;另壹方面,人們對服裝的需求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將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們自身的修養和生活審美聯系起來,最終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茨·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表是人類的天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美化生活的需要,這種意識比文明的後代要敏銳和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服裝不僅僅局限於遮蓋身體禦寒,還可以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求和生命意識。例如,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獵人用獵物的牙齒、爪子、羽毛或尾巴裝飾他們的衣服,以顯示他們的勇敢或崇高的地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服裝的材質、色彩、款式、配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個性心理相呼應。服裝作為壹種信息符號,本身可以傳遞時代信息、文化特征、個人文化教育、知識水平、風度和社會角色。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可以反映壹個人的性格和心理狀態,尤其是女性。美國時尚學家布蘭奇·彭妮在《世界時裝史》中寫道:“第壹個頭上戴花或者用酸梅汁染紅嘴唇的女孩,壹定有自己的審美觀...女裝的材質、色彩、縫制、配飾,在特定場合可以強化女性的身份認同和自信、優雅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