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尋求傳統文化生命旺盛之因,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著重要意義。
壹、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究竟什麽是傳統文化呢?顧冠華先生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在壹些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作用下形成和傳承下來並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文化的具有生命力的中國古代文化”;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壹種植根於中華民族土壤中的穩定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積澱著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精粹。還有的學者認為:“傳統文化是壹種觀念形態的東西,在經過不斷地產生和淘汰的過程後,得以積澱、保存、延續下來的具有重要價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
在筆者看來,傳統文化主要是指世代相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典籍、宗教、藝術、科技、制度和思維方式等,是壹個外延很廣的概念,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其核心和靈魂是精神文化。我們這裏所說的傳統文化主要指中華民族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具有民族精神文化。對每壹個中國人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連接古代、現在和未來中國人的時間之流和生命之流,是中國人的精神生命”
, 也是中華民族香火永續的生命活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因此談及它的特點,往往是見仁見智。但是概括起來主要有:重視人生和入世的人文傳統、重視倫理綱常和道德教化、重視中庸和諧的處世哲學、重視堅韌頑強的文化性格。壹部《易經》闡發辯證思想,闡述“變”是壹切事物根本規律的道理;壹部《道德經》以玄學觀念“道”來闡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壹部《論語》述說了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正是這三部經典學說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框架得以構建,隨著時間推移,歷代思想家不斷迸發出各種創造性的思想,這些思想經過沈澱和發展逐漸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體現在物質文明方面,更多地表現在思想精神方面。具體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可大致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壹是世代相傳、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古以來以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極為重要的主題,如嶽飛的“精忠報國”,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二是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產生了壹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形成了敢於超越自我、頑強拼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如,“誇父追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戰天鬥地其樂無窮的思想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拼搏進取的民族精神。三是求真務實的誠信品格。這種誠信的品格壹方面體現為孔子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以及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自知品質。另壹方面表現在商品交易中的“童叟無欺”、“貨真價實”、“市不二價”等誠實守信上。四是貴和樂群的和諧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壹方面指董仲舒的“天人合壹”哲學思想,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壹”的境界。另壹方面指“中庸”思想,即提出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五是追求高尚的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囊括了大量的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其中儒家主張以提高自身修養為根本,重視道德力量的感化作用,倡導以德服人,見賢思齊。正是由於這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其影響了無數人並樹立起遠大的抱負和培養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文化傳承,既有客觀必然性,又有主觀能動性,就猶如“基因”的力量和積極的選擇壹樣。傳統文化是“源”,現代文化是“流”。“源”是“流”的起點,“流”是“源”的發展。因此,新時期我們應該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的方針,以壹種新的觀念、視野、方法和邏輯去研究和弘揚傳統文化,不斷豐富現代文化。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意義。
(壹)中國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奠定文化根基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的大地上迅速傳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民本主義、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思想和唯物主義實踐觀等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有著相互融通的契合點,從而為馬克思主義植根中國提供了優良的文化土壤。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產主義社會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產主義社會其實是壹個公正、平等的理想世界,這與中國“天下為公”的大同構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中國作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產主義得以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為其所奠定的思想基礎密不可分。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其核心內容就是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這些其實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科學的、革命的愛民、重民學說。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提倡
“民惟邦本”的思想,從而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更容易得到中國***產黨人的深刻理解和運用。實踐證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正是由於中國***產黨深得民心,才取得了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這與傳統文化奠定的民本思想基礎息息相關。
再次,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傳統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階級鬥爭思想相契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素有的誓死保家衛國的氣概和不屈不撓的民族鬥爭精神使得中國人民取得了歷次革命的偉大勝利。而馬克思主義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力圖通過階級鬥爭最大限度地去爭取和維護廣大群眾的權益,這點與傳統文化提倡的善於鬥爭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它也使得馬克思的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的學說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容易被中國人認同。
(二)中國傳統文化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文化資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壹種社會主義的觀念體系。”這種觀念體系的發展得益於優秀的民族文化環境。從馬克思主義角度來看,任何時代的社會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前人所積累的思想材料。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其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氣質和精神底蘊,它們貫穿於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各個方面。正是深受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得以形成和發展。中國自古以來就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為了順應新時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價值觀並自覺以此行事的要求,黨的十八大進壹步對其內容進行了精煉和通俗的概括。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們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這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煉概括仍然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核心並結合中國的國情加以提煉而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文化資源。
(三)中國傳統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文化力支持
首先,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具有指導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強調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既適應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所倡導的“無為而治”的理念――即“減少政府幹預”的理念,從而更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其次,傳統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是在吸收中國儒家文化的大同理念和“方圓”規則等精華思想的基礎上,按照馬克思所倡導科學社會主義的秩序精神――“人們對於人類壹切公***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從必須遵守變成習慣於遵守”――所形成的。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思想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思想,是黨中央根據鄧小平同誌“三個有利於”的指導原則,在充分汲收中國傳統儒家“小康”思想的精華和提法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而形成的。
最後,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以德治國”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會主義“以德治國”思想,是對劉少奇同誌關於“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新的***產主義文化和社會道德”思想的進壹步發展,同時也是對中國儒家“為政以德”思想的升華。
(四)中國傳統文化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文化先導力
高占祥先生說過:“文化先導力,是探索力、是先遣力、是先行力,壹句話是文化先驅力”。從發達國家來看,他們非常註意利用文化的先導性來促進社會發展。“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個人的夢,其本質內涵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要實現這壹宏偉的目標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價值取向,“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生態倫理以及“養浩然之氣”的道德修養等向我們展示了優良的中國文化傳統,即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艱苦奮鬥和堅韌不屈的精神、環保意識和和諧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質,這些都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廣泛的思想基礎,從而更容易凝聚人民力量推動中國夢的實現。正所謂“強者無先例,強者的真正意義是文化先導力的活力,文化先導力是創造未來的科學”
。從文化的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實現中國夢的豐富資源,而中國夢也蘊含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文化力量。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精神的旗幟,需要文化精神的自信,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勵。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於實現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