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民族民居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民族民居

碉房是中國西南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住宅建築形式。當地沒有專有名稱,外地人叫碉堡,是因為用土或石頭建成,看起來像碉堡。碉堡壹般2 ~ 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住人。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房屋裏也有“氈帳”,是便於裝卸和運輸的活動帳篷。據《後漢書》記載,在漢代丁原六年(公元111)之前就已存在。這是壹棟用瓦礫或泥土建造的房子,有三四層樓高。因為看起來像碉堡,所以叫碉堡。碉堡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

藏族民居的墻體上厚下薄,下大外小,建築平面比較簡單,壹般都是方方正正的。由於青藏高原的起伏,如果建築占用太多土地,施工會更加困難。所以建築的占地面積壹般較小,會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的形狀呈方形,略呈弧形,中間有壹個小院。內飾精致雋永,外飾風格渾厚,高原的陽光特別強烈,房屋在壹片銀裝素裹中,格外耀眼。

藏族民居對房屋外觀的處理非常成功。由於平面簡單的方形或方型,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但木材的凸出與輕巧靈動的大面積厚、寬、重的石墻形成對比,不僅給人以厚重的感覺,也使造型變化趨於豐富。這種做法不僅註重功能性問題,還兼顧藝術效果,獨樹壹幟。甘蘭竹樓是滇南傣族、佤族、苗族、景頗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用作碾米房、儲藏室、雜物間,便於通風和隔潮。樓上前面有寬闊的走廊和露臺,後面是大廳和臥室;屋頂依山而臥,坡陡檐遠,可以遮陽擋雨。

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民居反映了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豐富的特點,同時也是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以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當地居民”,讓學生了解當地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助於學生進壹步了解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以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甘蘭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的滇、黔、粵、桂等地區,是傣族、景頗族和壯族的居住形式。甘蘭是壹座用竹子和木頭建造的建築。是單體獨立建築,底層架空,用於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是防潮的,可以防止昆蟲、蛇和野生動物的侵擾。

傣族竹樓由十根柱子支撐,地上鋪竹簽,上鋪編織草排,有欄桿,有回廊,美觀別致。永寧納西族的建築都是木制的,以人居住為中心,也是坐和休息的地方。崩龍短腿竹樓分為前堂和後堂,用竹柵欄隔開。男住前堂女住後堂,前後堂都有火坑。景頗竹樓的特點是長脊短檐。壯族的“馬蘭”更接近木質建築。

廣西三江侗族村寨也有建築,都是木結構,小遊廊式建築,多層建築,可供幾戶人家使用。只有樓下住著瑤族人的竹樓,樓上存放著食物和雜物。馬廄不在大樓裏,而是在大樓後面。白族的建築都是東西向的,三間房是常見的。壹般布局為“三坊壹墻”“四合五天井”。有院落,樓下住人,中間的房間是接待客人的大廳。布朗族的竹樓很簡單,用竹片搭成,上面蓋著茅草。樓上中央有個火坑,供人吃飯待客,四周擺著床。

1.東鼓樓

每逢節日,侗寨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鼓樓前“踩歌堂”或觀看侗戲。夏天,人們去鼓樓聊天納涼。冬天,大家圍坐在火堆旁講故事。鼓樓至今仍是董家人議事、休息、娛樂的場所。鼓樓是侗族人民的象征,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征。

侗族人民有建村為先的說法。每個侗族家庭至少有壹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上掛著壹面牛皮鼓。通常,如果村裏有任何重要問題,他們會上樓敲鑼打鼓召集公眾討論。在壹些地方,有火災、菲律賓海盜和呼救的鼓聲。壹村擊鼓,壹村應聲,所以擊鼓。就這樣,消息從壹個村子傳到另壹個村子,很快就傳到了遠處山裏的村子,人們聽到了敲鼓的聲音。因此,董家人對鼓樓和長鼓特別喜愛。東寨鼓樓看起來像壹座多面體的寶塔。壹般20多米高,11層到頂,全部由16根杉木立柱支撐。建築中央寬闊平坦,約10平米,中間用石頭砌成的火盆,四周有木欄桿,長板凳供休息。樓的塔尖有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的屋檐展翅突出,給人以精致典雅之感。

貴州省從江縣增沖鼓樓建於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0年歷史,為寶塔形,雙葫蘆頂,高25米,占地160平方米。內部有四根柱子,每根直徑為0.8m,高度為15m,每根柱子之間的間距為3.6m,形成高聳的錐形方形框架,是鼓樓內橡木梁的主幹。在四根內柱外圍三米處,豎立著八根高3.5米的柱子,圍繞著四根柱子,用檁條與四根內柱呈放射狀連接。然後堆疊幾層,每層垂直堆疊8個矮瓜柱。按內四柱,檁條逐層縮短,與11層緊密相連。在四根柱子的頂端,也就是11層的頂端,還有另外兩座八檐八角傘頂寶塔,是鼓樓的頂端。

2.傣族竹樓

傣族在竹樓生活了1400多年。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壹種特殊的居住形式。顧名思義,竹子是主要的建築材料。西雙版納是著名的竹鄉,有大龍竹、朱槿、鳳尾竹、毛竹等幾十種竹子,都是建築的天然材料。

傳統的竹制建築都是用竹子和茅草建造的。竹樓是幹柱式建築,以粗竹或木材為柱,分上下兩層。下層四周沒有圍欄,專門用來飼養畜禽,堆放柴火和雜物。上層由立柱支撐,距離地面約5米。鋪竹板彈性極強。大樓四周有竹柵欄,有的竹柵欄被編織成各種圖案,塗上桐油。屋頂有四個斜坡的形狀,覆蓋著稻草筏。壹個竹柵欄把樓上分成兩半,裏間是壹家人睡覺的臥室。臥室嚴禁外人進入。外間寬敞,有廳有壁爐,既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做飯取暖的廚房。樓門外有壹條走廊,壹邊是木梯,另壹邊是露天陽臺,放著裝滿水的鍋碗瓢盆。

進屋脫鞋赤腳踩竹席是傣族人的習俗。久而久之,竹席會變得光亮有光澤。當人們踏上木梯,坐在金色的竹席上,喝著主人送的茶或米酒,看著窗外翠綠的油棕、椰樹和芭蕉樹,聽著鳥兒的歌聲,真的很有趣。

傣族人喜歡有壹個專屬的庭院。等孩子結婚了,會出現新的院落。誰蓋新竹樓就來幫忙,送草筏,送青竹來幫忙。所以建樓速度挺快的,壹兩天就能建成壹棟樓。新樓竣工了,男女老少都去祝賀。傣族人最喜歡的《贊哈》,用自己的歌聲祝願主人搬進新房後生活幸福。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竹建築也在不斷演變。很多竹制建築並不都是竹制結構。有的用木板當墻,有的用磚砌墻,有的屋頂用油氈、青瓦或鐵皮鋪成,而不用茅草。樓下不再養畜禽,只用來堆放雜物。室內陳設發生了很大變化,彩電、錄音機、音響等家用電器已經習以為常。

  • 上一篇:為什麽郭德綱地方電視臺的春晚節目被下架了?是因為“三俗”嗎?
  • 下一篇:單玲旅遊景點介紹單玲有什麽好玩的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