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壹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為壹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豪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制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何種排列,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有些地區稱“舞龍、耍龍”,因表演時手持傳說中龍的形象為道具而得名。龍舞源於久旱無雨時的民間祭祀活動。《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應龍殺蚩尤與誇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隋唐時期,龍舞在節日期間的民間娛樂活動中已屢見不鮮,宮廷散樂中的“魚龍爛漫”之戲即為龍舞表演。《隋書·音樂誌》:“又有大鯨魚,噴霧翳日,悠忽化成黃龍,長七八丈,聳踴而出,名曰黃龍變。”
青草塢村龍舞相傳李家巷雙龍戲珠原自壹個傳說:相傳距今(公元2005年)100年前,本鎮青草塢村東臨“龍井山”,西靠“鳳凰山”,中間有山名叫“饅頭山”,整個地勢像“龍鳳戲珠”,故而,當地人在湖州白雀龍舞的激勵與啟發下,創編了青草塢雙龍。解放前,每逢過年過節,雙龍都要挨家挨戶進行表演,更有外地人慕名前來邀請表演,以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雙龍戲珠”是平安長壽的象征
雙龍戲珠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相信每個人都不會陌生。那麽,妳有沒有思考過,雙龍戲珠戲的是什麽,是夜明珠嗎?
在許多圖案中,兩條龍所戲的珠,都被畫作壹個火球的形狀。有人說,龍所戲耍的火珠是由月珠演化而來的。而《述異記》載,凡珠有龍珠,是龍所吐的。越人有句諺語:“種千畝木奴(柑橘),不如壹龍珠。”清代屈大均也曾在《廣東新語》中說:“合浦人向有得壹龍珠者,不知其為寶也,以之易粟。其人納入口中,誤吞之,腹遂漲滿。不能食,數數入水。未幾,遍體龍鱗,遂化為龍。”看來,龍珠可能是龍的精華。
“雙龍戲珠”在漢代便成為壹種吉祥的裝飾圖紋。如是橫形的,雙龍便以對稱式分列左右,呈行龍姿態。如是近於方或圓形的,雙龍則成上下對角式,表現出升降狀態。不管是屬於任何形狀,火珠均在中間。
我們在“二龍戲珠”圖案中看到的珠是壹顆狀若火球的“火珠”,其下方為滔滔海浪。火珠冉冉升起於大海,搖曳晃動,光芒耀眼。古人認為黃道附近的星空可分為東、南、西、北四方,並分別用相應的吉祥靈獸來表示:蒼龍為東方,朱雀為南方,白虎為西方,玄武為北方。既然“蒼龍”處在東方,那顆火球似的“火珠”顯然應該是太陽的化身。所以,二龍戲珠裏的“龍珠”實際上是古人對太陽崇拜的表現。
而龍亦有雌、雄之分,雌、雄之龍呵護龍珠,猶如鱷魚和蟒蛇對其卵之呵護是壹樣的。古人的這種思維應當在情理之中。有的學者分析,雙龍戲珠其實是壹種對於生殖的崇拜。“龍”是壹種具有極強繁殖力的神物,加之其能吐水火、出雲入雨,自然受到人們的崇拜。因此,雙龍
戲珠中的龍,往往是壹條雌龍壹條雄龍,那麽它們所戲的珠,很可能是龍蛋。其實天下本來就沒有真正的龍,那麽何來龍珠呢?古人所指“蛟龍”實際上為鱷魚和蟒蛇壹類的卵生動物。它們可在陸上爬行走動,又可在水中遊弋自如,兇悍而殘暴,令人畏懼。它們所產之卵為圓形,又
備受它們呵護,或守於其旁,或偎依其側,形影不離,愛護有加。於是古人就把鱷魚、蟒蛇的卵逐漸引申為“珠”,而後漸變為“龍珠”。這是壹種由原始圖騰而化來的吉祥圖案。
還有壹說,據專家考證,“龍戲珠”與佛教有著淵源。在佛教中,有壹種寶珠,叫做摩尼珠、如意珠。佛教東傳之後,摩尼珠、如意珠也隨著佛教傳入中原,並與中國的龍文化緊密結合了起來,產生了“龍戲珠”。“龍戲珠”是在我國唐宋以後才出現的壹種文化形式,便是壹個佐證。
還有壹種說法,稱雙龍戲珠所戲的火球,其實是球狀閃電的化身,據說這顆火珠是雷電的象征,而龍則是主司雷電的神。在中國的龍文化藝術中,有“單龍戲珠”、“二龍戲珠”或“三龍戲珠”等造型,表達了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景象。因此,龍戲珠與古人對雷火的崇拜有關。雷作為壹種可怕而激烈的自然現象,對古人來說十分神秘可畏,因此,古人認為,龍能行雨,自然也是雷的創造者。雙龍戲珠,其實是描繪雙龍行雨的過程。
不過,從美學和浪漫的角度考慮,人們更願意相信龍所戲的珠稱為“龍珠”,多為夜明珠、珍珠。古人有“龍珠在頜”的說法,龍珠被認為是壹種寶珠,可避水火,據說是龍吐出來的。其實,除了“二龍戲珠”,還有“群龍戲珠”,還有“雲龍捧壽”,都是表示祝頌平安與長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