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占的歷史地位有何不同?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占的歷史地位有何不同?

道家,中國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壹,是後世道教理論的重要基礎之壹。代表人物有老子、列禦寇、莊子、慎到、楊朱、王詡等。道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壹切事物都有對立面等,據此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道家自春秋以來,已有二千余年的歷史。其發展歷程之曲折是顯而易見的,成型於春秋、興盛於戰國、挫折於秦、輝煌於漢初、被壓於漢武、復活於魏晉、復興於晚清。

緒論

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壹樣貫穿了中國思想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始終。二千余年的發展歷程充分地展現了它頑強的生命力。在其發展歷程中,除其自身的完善、進步與發展外,外部的社會條件的變化推動了道家思想的發展與演變。本文主要從社會歷史因素的方面較為深入地闡述並概括道家思想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不同狀態,反映出社會對壹種思想文化的影響力。

本論

壹、道家的基本分類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

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並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時也與中國古代盛世關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二、道家的起源

《漢書·藝文誌》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黃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殷商文化密切相關。

據商代的甲骨資料來看,殷商時代的萬物崇拜依舊盛行,信仰對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對象。道家中的“自然”、“自化”、“無為”、“因循”都能反映出這種對世間萬物的崇拜。

三、道家的成型

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誌,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這種思想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壹些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壹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註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註。唐貞觀二十壹年(647年),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註《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四、道家的興盛

戰國時期,道家形成三個派別,楊朱派、黃老派和老莊派,除了老莊派外,楊朱派和黃老派都曾興盛壹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壹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黃老之學始於戰國盛於西漢,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並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田齊的治國方略中就曾出現“順天道,法自然”、“合民所好、禁民所惡”、“重安居、利耕戰”等基本原則(當然也不乏法家思想的影子,如“因時變,順民情”、“慎其立,嚴其行”等)

五、道家的受挫

秦國統壹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壹統後的意識形態。《呂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虛靜無為之說,並把它運用於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也。”“善為君者無識,其次無事。有識則有不備矣,有事則有不恢矣。不備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從來也。”“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呂氏春秋》認同先秦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它說:“大聖無事而幹官盡能。”“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事。”《呂氏春秋》認為這種表面的“無為”,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奮;人臣以不爭持位,以聽從取容;是君代有司為有司也”,其結果必然是君臣職能倒置,造成混亂和危殆。應該說,《呂氏春秋》中的這些見解,來自於老莊而又發展了老莊。

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壹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這是道家自起源以來受到的第壹次,也是相當嚴重的壹次波折,歷時雖不長,但其對道家思想的破壞是巨大的。

六、道家的輝煌

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劉邦登基後,采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漢高祖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采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麽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漢景帝劉啟即位期間,繼續采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並造就了壹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

七、道家的受壓

漢武帝執政後,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崇尚儒術”,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盡管劉徹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壹直“霸王道雜之”,但漢武帝劉徹時期對儒家的采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並在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八、道家的復活

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壹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壹直延續至今。

玄學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壹種文化思潮,也可以說是道家之學以壹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

東漢末年至兩晉,是兩百多年的亂世,隨著東漢大壹統王朝的分崩離析,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學也開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對兩漢經學的繁瑣學風、讖緯神學的怪誕淺薄,以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普遍感到厭倦,於是轉而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於形而上的哲學論辯。這種論辯猶如後代的沙龍,風雅名士(以嵇康、阮籍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賢"恰是魏晉風度的化身),聚在壹起,談論玄道,當時人稱之為"清談"或"玄談"。

九、道家的潛藏

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托,但它絕大多數時候處於邊緣化狀態,只能在文藝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而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也起過重要作用。

十、道家的復興

晚清,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新道家這個概念是從20世紀初提出的,起初人們用它來指代魏晉玄學和秦漢時期的黃老道家,但因為不如後者那樣準確明白,所以逐漸被人們拋棄。現在的新道家,主要指的是當代新道家,它是董光壁先生在《當代新道家》壹文中首先提出的,在他的文章中,新道家指的是那些受道家思想啟發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稱物理學家、科學史家湯川秀樹、李約瑟、卡普拉為"當代新道家"。

後來也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宮哲兵先生進壹步擴大了新道家的內涵,他認為凡是認同道,繼承道家傳統,在新條件下建立新體系並使之得到運用的人,都可稱為新道家。還有民間人士認為,凡是願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也不反對別人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現代人,都是新道家。

結論

人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且常被事物表面現象所迷惑,因而出現反復的過程。世上壹切事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中的,沒有壹成不變的事物,所以人們對於壹種思想的認識經過由認識到實踐、再由實踐到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道家思想的發展是曲折的,其實其他思想的發展歷程也是如此。

道家思想的政治性如今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有諸如馬克思主義這樣的更為先進的思想支撐著我們社會的發展。但道家思想的精髓不能被遺忘,歷史長河裏千年的淘洗讓它壹次又壹次綻放出新的光芒。

  • 上一篇:中國三大博物館是什麽?
  • 下一篇:中國古代的竈神是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