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鬼節有三個,指的是清明節、盂蘭盆節(中元節)、寒衣節。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
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壹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壹直是鬼文化的主流。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很多鬼節,分別有七月半,清明節,三月三,十月初壹等。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此詞條將詳細介紹中外各個鬼節的起源文化等內容。
清明節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壹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後,從宮中傳出新火。[1] ?大都在冬至[2] ?後的第108天(即三月初壹前後)。
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蕩秋千、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蹴鞠、打馬球、射柳、蠶花會(蠶鄉壹種特有的民俗文化 主要在南方)。
清明祭掃墳塋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我國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因此無從祭掃。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祭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後漢書?明帝記》引《漢官儀》雲:“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皇帝幾乎是逢節便祭,壹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沒那麽多時間和金錢,便逐漸定格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屆時,官府允許官吏請假祭掃,民間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吏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墳。”到了唐代,祭掃之舉已將寒食、清明合二而壹了,時值春暖花開,可以挑擔載酒,熱熱鬧鬧去上墳,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節,也成了踏青遊樂的日子。從世俗的觀點看,這兩個鬼節的設置也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時,經過壹秋壹夏的雨水沖刷和壹個冬天的冰雪壓蓋,墳塋上黃土有些被沖落,變矮變小,借清明掃壹掃,添點土,讓先人的房子不至於漏風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過,天氣漸涼,到了該添衣服的時候了,也該給地下的先人送點錢去,置辦點衣服,不至於到了冬天挨冷受凍。
中元節
中元(七月十五)又稱盂蘭盆節,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後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壹天地宮打開地府之門,也是地府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壹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壹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壹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連救母的故事。
壹般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的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侯陰氣最重,所以當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邊或海邊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亂說壹些不吉利或得罪靈界的說話,以免招惹陰靈。
鬼節禁忌:
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墻
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壹切註意力,睜開眼睛。
中元節乃是三官大帝中元地官的聖誕日,道教將於此日進行超度先人,拔度亡魂事,所謂:天官賜福,地官釋罪,水官解厄。
寒衣節
十月初壹,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也稱“寒衣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壹祭祀祖先,有家祭的習俗。
十月初壹,也是冬天的第壹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物外,還有壹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壹,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壹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壹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壹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