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極具相似性的形象。同樣身為恐怖形象的中國僵屍與西方
吸血鬼都源於民間傳說, 在歷代的文獻中也有反映。 隨著傳媒
的迅速發展, 吸血鬼與僵屍的形象被廣泛應用於電影, 遊戲,
小說中, 為中西方大眾所熟悉。 本文將對兩者的相似性與差異
進行研究, 並分析造成異同背後的深層次文化因素。
壹、 僵屍的起源與傳說
僵屍壹詞出於 《大千錄》 , 傳說最早的僵屍是軒轅黃帝之
女—— — 旱魃。 《詩 · 大雅 · 雲漢》 : “旱魃為虐, 如 惔 如焚。 ” 最初,
旱魃只被作為幹旱之神,到明清時期才被演化成為僵屍的壹
種。 清代 《子不語》 卷十八: “絞死屍僵, 出迷人者, 為鬼魃。 獲而
焚之, 足以至雨” ; 《閱微草堂筆記》 卷七: “近世所雲旱魃, 則皆
僵屍, 掘而焚之, 亦往往致雨” 。
唐朝出現 “屍變” 壹說, 李冗的 《獨異誌》 中 《卞壺屍變》 和
《李則屍變》 有簡要記述。而 “僵屍” 之說的盛行是在明代中後
期及清朝, 《玉芝堂談薈 · 死屍起舞》 , 《耳談 · 屍異》 , 《述異記 ·
僵屍鬼》 , 《聊齋誌異》 的 《屍變》 等都描寫僵屍的故事。清朝的
中後期, 僵屍傳說形成獨立的體系和正式的分類, 袁枚的 《子
不語》 和紀昀的 《閱微草堂筆記》 之中有詳細記述。
關於僵屍, 在民間最有名就是 “湘西趕屍” : 屍體披著黑色
屍布,頭上戴著壹個高筒氈帽,額上貼著幾張書著符的黃紙, 趕
屍匠敲打著陰鑼領著屍體向前走。 趕屍是楚巫文化的壹部分,
用於將客死異鄉的人送回家鄉安葬。
二、 吸血鬼的起源與傳說
西方吸血鬼起源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兩種:亞當和夏娃的
第壹個兒子該隱, 因殺害兄弟而受上帝詛咒, 終生吸食活人鮮
血; 猶大, 出賣耶穌而後悔自殺, 上帝使他不死, 永遠孤獨, 用
作懲罰他。
14 世紀歐洲瘟疫流行, 人們因為恐懼, 在尚未確定生死
前就將病者倉促掩埋。 這些人臨終前掙紮出來, 所以人們看見
“屍體” 活動、 流血、 傷人。 這在死亡籠罩的歐洲, 借助人們的恐
慌得以迅速傳播。 中世紀以後吸血鬼迷信開始形成, 引起人們
的恐懼和崇拜。 而英語中第壹次出現吸血鬼這個詞是在 1732
年。 隨著時代發展和浪漫主義的興起, 吸血鬼於進入了文學作
品, 如拜倫的 《吸血鬼》 , 柯勒律治的 《柯裏斯特貝爾》 , 濟慈的
《無情的美人》 、 《拉彌亞》 , 波德萊爾的 《吸血鬼的變形》 。
三、 僵屍與吸血鬼形象今日的發展
現代人對吸血鬼的認識多來源於布萊姆 · 斯托克 1897 年
的著名小說 《德古拉》 , 蒼白、 嗜血、 恐懼陽光、 長生不死的吸血
鬼形象確立起來,成為歐洲文化中的壹個符號並且普及到藝
術領域。1976 年, 安妮 ·賴斯出版了新形態的吸血鬼小說 《夜
訪吸血鬼》 , 而近年來, 斯蒂芬妮 · 梅爾的小說 《暮色》 系列, 更
是再次掀起吸血鬼熱潮。 但是當代的吸血鬼已經從十八、 十九
世紀的惡魔形象轉化成壹個具有人性、情感豐富值得同情的
形象。 對生命的向往、 對孤獨的恐懼、 對愛情的執著、 有時甚至
被塑造成拯救人類危機的英雄。可以說吸血鬼發展到現在已
經變異了, 被賦予了更多現代意義和人性色彩。
同樣, 僵屍形象在後世也有了壹定的發展。二十世紀 30
年代開始,香港不斷出現以吸血僵屍為題材的恐怖片, 1985
年到 1989 年期間有影響力的僵屍片就有 12 部之多,逐漸形
成了現在大多數人心中的僵屍形象:身著清朝官服,身體僵
硬, 兩手前伸, 蹦跳行走。但這時的僵屍題材已經吸收了壹些
西方吸血鬼的因素,比如以咬頸來吸血,月圓時力量會特別
強。
四、 僵屍與吸血鬼形象背後的***同文化心理
1、 對人死亡之後肉體的猜想。中西方對生死的看法大體
上都是靈與肉的二元對立。 《舊約 · 創世紀》 中說: “耶和華上帝
用地上的塵土造人, 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 他就成了有靈的活
人, 名叫亞當。” 中國的 《九章 · 哀郢》 : “羌靈魂之欲歸兮, 何須
臾而忘反。” 《禮記 · 祭法》 中有: “人死曰鬼” , 又有 “鬼, 無形而
生” 。可見鬼是指人死去後的魂靈, 對死後的肉體的猜想則衍
生出僵屍的故事, 西方的吸血鬼也是如此, 兩者的本體都是死
後的屍體。西方認為自殺者、 暴死者, 或沒有進行基督教葬禮
的人會變成吸血鬼;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說法, 如果人死後沒有
得到妥善安葬就會發生屍變。 可見, 僵屍及吸血鬼形象背後是
人類生死觀的體現。
2、 對他者的恐懼。僵屍與吸血鬼最可怕的是他們像瘟疫
壹般傳播和繁殖, 可以迅速將壹個村落同化。 對未知物種和外
來文化的恐懼、對自身生活領域的擔心是所有民族的人們***
同的心理, 也是人類心理深處最強烈的恐懼。十八、 十九世紀
吸血鬼文化繁榮的社會因素, 很大程度是工業革命的展開, 機
器化大生產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模式,吸血鬼迷信迎合了當時
人們心裏空虛、 對未來世界和外來文化的恐懼。
3、 科學技術落後導致的誤解與想象。古代的人類缺乏對
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的科學認識, 但卻有著豐富的想象力, 中西
方很多神話傳說及民間風俗便由此產生。現在的人們用客觀
的科學認識來給僵屍和吸血鬼想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釋。比如
“湘西趕屍” 中的屍體其實是被人背著前進的, 葬久不腐的僵
屍是因為所葬地土質酸堿度不平衡,而人們口中的吸血鬼其
實是狂犬病的發作, 咬人並傳播病毒。
五、 僵屍與吸血鬼形象差異的分析
1、 從形成上來看, 吸血鬼傳說起源於人們對血的恐懼與
崇拜, 而中國僵屍則多源於屍變, 這就是為什麽吸血鬼以吸食
人血而聞名,而傳統說法中的僵屍是采集人身上的陽氣以及
魂靈。
《舊約 · 利未記》 : “我對以色列的孩子說, 妳們不可吃任何
活物的血,因為那就是它們的生命,否則妳們就會受到懲
罰! ” , 《新約》 中記載耶穌用自己的血拯救人類, 於是血又變成
了贖罪的象征。這樣, 在中世紀的基督教裏, 血被賦予了超自
然的能力, 吸血鬼迷信日漸盛行。中國古 (下轉第 22 頁 )
10 - -
群文天地 · 2011 年第 8 期
代的自然觀中有陰陽之說, 《九歌 · 大司命》 :
“乘清氣兮禦陰陽。”王逸註: “陰主殺, 陽主生。” 便是死與生
的陰陽對立。 屍體放在暗處有精力的地方, 就會吸收陽氣導致
屍變。因此傳說中的僵屍要吸取活人的陽氣也就是生命力來
保持自己的力量。 至於認為僵屍也要吸食人血, 很大程度上是
受西方吸血鬼形象的同化。
2、 在形象上的另壹個明顯不同便是: 吸血鬼仍然有自我、
有思想, 而中國的僵屍則是完全沒有思維的行屍走肉。
造成這樣差別的原因, 本質上是中西方靈魂觀的不同。 中
國靈魂觀有 “魄” 這個觀念, 《太平禦覽》 有 “人之精氣曰魂, 形
體曰之魄” , 中國古人認為人分魂與魄, 人死之後, 魂歸於天,
入土之魄則全然是壹副空殼。因此中國的僵屍與西方的吸血
鬼雖然都是以肉體重返人間,但西方並沒有明確把吸血鬼看
作脫離靈魂的軀殼, 他們有生前的記憶, 有愛有恨, 更多地被
看作附體的幽靈, 甚至還能變幻成蝙蝠。
其次,這樣的差別跟後世的變異有關。吸血鬼形象在十
八、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加工下表現出更多神秘、唯美的色
彩, 而二十世紀 《德古拉》 的問世及以此為原型的各種吸血鬼
小說、 影視的流行, 使得吸血鬼具備了更多人性色彩和浪漫情
調。 而中國的僵屍形象缺乏這樣的壹個轉型, 盡管近十幾年來
也有 《我和僵屍有個約會》 等影視作品的流行, 但其創新主要
是對現代吸血鬼文學的借鑒,因此並沒有引起更大的反響和
更多突破傳統的創作。
3、 吸血鬼形象具有強烈的反宗教色彩, 而僵屍形象則更
多地體現為封建腐朽社會的象征。
作為基督教文化的產物,吸血鬼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反文
化意味。 許多影片以吸血鬼為題, 揭露出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
的壓抑, 質疑理性世界和自然秩序。 教會曾借此機會大肆宣揚
異教徒、 叛教者死後會變成活屍, 這就是為什麽吸血鬼總和背
叛上帝有關。 人們認為十字架和聖水都是吸血鬼的克星, 而與
宗教對立的吸血鬼正體現出壹種對於宗教力量開始質疑的情
緒。
同樣具有反主流文化傾向的中國僵屍則直接表現為封建
禮教和腐朽社會的象征。我們最常想起香港電影中的僵屍形
象: 身著清朝官服, 頭戴花翎官帽, 雙手伸直, 跳躍前進, 便是
對封建腐朽制度和僵化思想的諷刺。香港在清朝末期被清政
府割讓給英國,香港電影中反復出現的清朝僵屍形象體現著
對清政府的不滿和調侃。
隨著信息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 在世界多元文化語境下,
中國的僵屍與西方的吸血鬼形象勢必會產生更大的流和碰
撞, 而今後兩者各自的形象又會有怎樣的發展, 這仍是壹個值
得探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仲字.中國精怪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Jean Marigr, (譯) 吳嶽添.吸血鬼—— — 暗夜裏尋找生命
[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余 添 (1989.7-) , 女, 四川內江人,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本科在讀, 研究方向: 漢語言文學。 )
的必由之路。 ④ 像沈從文、 郭雪波這些作家的創作在這壹層面
上儲結了豐富的可借鑒的文學資源。而許多像阮殿文這樣的
少數民族作家作品中的生態意識缺失呼之欲出的。他們作為
從鄉土走出的知識分子,鄉村中人與自然和諧***處的溫暖家
園成為他們對抗城市生活的精神支柱。他們對此傾註了自己
的關懷和向往。
作者雖然生活在城市,但他對養育自己的鄉土文明備感
親切。 作者在雲南大地上漫遊, 往往也有朝聖之意。 他的文本
並沒有大勢渲染自然生態環境的荒蕪和嚴酷, 而是將寧靜、 和
諧的鄉土風情和文化人格, 與城市文化加以對照, 從而間接表
現出對鄉土文明的熱愛。他把北京偶爾出現的美麗天空稱之
為雲南飄過來的天空,並因為能夠在北京看到這樣的天空而
表現得像過節壹樣興奮。
三、 結語
盡管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仍為評論界比較時新的話題,
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壹直是人類歷史的永恒主題之壹。生態
危機早已超越了單壹的社會、 民族界限, 成為人類***同面對的
難題。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後, 環境生態危機相
對城市不是那麽迫在眉睫, 但是也受到影響, 很多珍貴的環境
自然資源在消失殆盡,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和
社會繁榮的老路子不能再在這些地區施行。而少數民族作家
作品又是宣揚生態意識的很好的渠道,所以更多的關註少數
民族文學文化, 關註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問題是有必要的。
註釋:
①王喜絨等.生態批評視域下大地中國現當代文學[M].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7.
②阮殿文.像大地壹樣[M].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20.
③伍曙亮.生態批評視域中的汪曾祺小說[J].溫州大學學
報,2009(1):81.
④王喜絨等.生態批評視域下大地中國現當代文學[M].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