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元旦有什麽習俗

中國元旦有什麽習俗

中華民族是壹個地域遼闊的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的偉大國家,由於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為地理環境的差異當然也會呈現出飲食、服飾、活動、交互、過禮、娛樂等方面的差異!隨著長時間的融合和相互影響,差距已經沒有過大的差異。元旦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壹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傳統民俗

放爆竹

爆竹壹響,表示舊年已經過去了,新的壹年來了。傳說“年”是壹只可怕的怪物。在過年放爆竹是為了嚇走吃人的年獸,保護家人的安全而來的。這也是為元旦添加喜慶、熱鬧的氣氛。

在中國,像元旦的習俗還有很多,元旦的到來預告著舊的壹年將要過去,新的壹年即將開始,新壹年春回大地的開始,新壹年歲月輝煌的開始,是展現自己新的壹面開始。元旦的氣氛會渲染整個民族。

貼春聯

對聯,又稱春聯,它的種類很多,但大致有對聯和春條。每幅對聯都有橫披和壹個「福」字,而春條則如「萬事亨通」,則單貼在適當的地方,如門柱上等。

其實因春聯(包括對聯和春條)在古代都是專人揮毫(用毛筆)書寫的,所以俗稱「揮春」。而廣東地區將春條稱為揮春,有別於春聯,實有以訛傳訛之嫌。年廿九,為了表示新的壹年,新的氣象,以及增加過年的氣氛。

貼春聯是我國傳統年俗、這寄托了我國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不僅為新的壹年寄予新等待、更希望可以因而迎來好運氣、新春伊始、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戶裝點壹新、辭舊迎新嘛!

飲食習俗:

椒柏酒

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制酒,也可壹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而唐代武平壹《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壹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壹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吃餃子

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面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戶錄》註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正字通》說:“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幹濕大小不壹,或謂之‘粉角’。北人說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壹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面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歷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誌》記載:“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壹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

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

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說當地吃“蒸羊糕”。大的壹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雇人制糕,壹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元旦,既是去年奔行的終點站,也是新壹輪征程的發起端。祝大家新的壹年裏,平安順遂萬事如意。

  • 上一篇:中國傳統節日的名言和含義
  • 下一篇:中國古代有哪些裝訂技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