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先秦史學只在什麽樣的環境下產生的?

中國先秦史學只在什麽樣的環境下產生的?

中國史學,是世界最完善、最悠久的史學體系之壹。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史學就已經起源了,並取得壹定的成就。從遠古的口頭傳說到文字記載的出現,從官方記事到私人撰史,先秦的史學總從無到有,從無意識的行為到有理論的指導,逐漸形成了壹個久遠的文化傳統。本文的主要內容,也就是簡要介紹先秦史學的誕生過程。

?壹,中國史學的萌芽——神話傳說和文字的出現

任何壹個國家的史學都可以追溯到神話傳說時代。在文字產生之前,歷史記載還未產生,人們只能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對歷史事件進行追溯,於是出現了神話傳說。神話傳說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不可信的,但是其中蘊含著人類改造大自然的思想和行為,如果我們剔除了傳說的神化部分,就能夠從中得到有價值的史料。

中國古代由於史詩文學不算發達,因而沒有形成印度、希臘那種完整的傳說體系,中國的神話傳說主要是片段式的。我們可以將中國的神話傳說分為兩類,壹類是改造大自然的,如女媧補天、神農氏發明農業、大禹治水、後羿射日、嫦娥奔月、有巢氏發明巢居、燧人氏發明鉆木取水等;第二類是部落的事跡,如炎黃、蚩尤、太昊以及三代祖先的故事等。研究上古歷史、民族史、文化史等都必須要參考這些神話傳說。

目前,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主要記載於《山海經》《淮南子》《詩經》《楚辭》《周易》等書籍之中。其中《山海經》是記載上古神話傳說最為豐富的壹本書籍,該書成書於兩漢時代,但是其中許多內容卻十分古老,它是研究上古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的必讀書籍之壹。

文字的出現是史學產生的必要條件,出現了文字,歷史才能被記載下去。中國至少在商朝時期已經出現了甲骨文,這給上古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壹手資料。甲骨文蔔辭的內容原本是用於占蔔的,但是卻能夠反映盤庚遷都後的農事畜牧、田獵戰爭、神祖祭祀、天文歷法、王朝世系、國家制度等,其中農業、軍事、祭祀方面的內容最多。

甲骨文之後,又出現了金文。金文就是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被稱為“鐘鼎文”。在商朝末期,金文開始出現,西周時期達到了繁榮狀態。金文主要記載周代的內外戰爭、王公慶賞、貴族糾紛、財產關系等內容。目前比較著名的金文篇章有《大盂鼎銘文》《小盂鼎銘文》《毛公鼎銘文》《散氏盤銘文》等。從這些銘文內容來看,金文具有官方文書的性質,在金文的末尾常有“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說明其具有永久憑證的意義。

二,具有歷史資料性質的著作出現

從甲骨文到金文,反映了人們的書寫材料在變化,也反映了文字的發展在不斷規整化、符號化。隨著新的書寫工具不斷出現,甲骨文和金文就逐漸被取代了。在西周後期,竹簡、帛書等新的書寫材料出現了,於是文字記載的篇幅不斷增加,壹些具有文學性質、史學性質的著作也開始出現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尚書》《逸周書》《詩經》等。

《尚書》是壹本匯集了商周兩代誓、命、訓、誥等言辭,說簡單點就是壹些對話錄或者語錄。該書後來成為了儒家《五經》之壹,是科舉必考的經典。然而,由於戰爭等原因,此書的原版早已消失。流傳後世的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個版本,《古文尚書》25篇,流傳至今,是後人偽作;《今文尚書》28篇,或許是先秦文獻,但是散佚了。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了壹大批的戰國竹簡,根據學者研究,其內容出自《尚書》。《尚書》記載的都是兩代的大事,如盤庚遷都、周公東征、營建東都、封邦建國等,但是由於該書側重於記言,忽視了記時,導致其敘述的歷史脈絡不夠清晰。

另外壹本主要的著作是《逸周書》,主要記載周代的言行。古代認為《逸周書》是孔子刪定《尚書》後所剩下的篇章,是為“周書”的逸篇,故得名。現在研究發現《逸周書》的篇章主要是戰國時代出現的,還經漢代人改易或增附。《逸周書》的體裁和風格和《尚書》類似,對於研究周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詩經》是壹本出現於西周到春秋時代的詩集,按照內容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大雅》記載了大量關於商周兩代的歷史詩集,具有壹定的史料價值。如《》生民》《公劉》《緜》《皇矣》歌頌了周代先王披荊斬棘,艱難創業的歷程;《下武》《假樂》歌頌了太平的“成康之治”;《崧高》《江漢》等歌頌了“宣王中興”時期的赫赫武功;《桑柔》《召旻》等對周朝的衰亡進行了哀嘆。《頌》是周代貴族祭祀祖先時期的宗廟之樂,是對其祖先功績的歌頌,也具有史料價值。但是《詩經》只是詩歌,並非史書,因而其中的記事十分籠統,且帶有誇張、神化成分,因而不能全信。

除了以上的書籍之外,春秋戰國出現的《周禮》《禮記》《周易》《戰國策》等都是壹些史料性很強的書籍。其中的《戰國策》是縱橫家言說的匯集,被很多人誤以為是壹本史書。該書記載的大體上都是辭令,善於鋪陳敘述,文學價值很高,但是其中的虛假誇張成分也十分多。1973年,考古學家在長沙馬王堆發現了類似於《戰國策》的辭令帛書,被命名為了《戰國縱橫家書》,兩書可以參照閱讀。

三,史學意識的覺醒和史學的出現

根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春秋早期,中國的官方史學記載已經出現了。春秋諸國開始設置專門的官職來記載本國的歷史,壹般而言,這些史書統稱為“春秋”,《墨子》曾說當時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等。古人以壹春壹秋作為壹年,因此“春秋”具有時間記事的含義。壹般而言,“春秋”只記載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對於具體的過程很少記載,這或許是當時書寫較為困難所致。

這些記載歷史的家族就成為了專門的史家,他們世代相傳。從《左傳》等文獻的記載來看,春秋時期的史家已經有了如筆直書、書法不隱的基本素養,這也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基本傳統之壹。如晉國的太史董狐敢於寫下“趙盾弒其君”,齊國的史官寧願被殺也要寫下“崔杼弒其君”。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求真的精神,使得中國的史學的可靠性很高。當然,史家的作品也會受到其時代局限和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們在閱讀時候也需要用理智去甄別。

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史書也就是孔子編訂的《春秋》,該書除了記載魯國的歷史之外,還涉及他國的歷史,因此成為了研究春秋時期歷史的最重要史料。孔子是按照自己的尊卑等級觀念在編訂《春秋》,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人們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因此難免也有壹些思想上的偏見。在《春秋》基礎上,又出現了闡釋春秋“微言大義”的作品,比較著名有《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其中《左傳》側重於記事,對《春秋》中的歷史事件有詳細的補充,因而其史學價值最高。

左丘明

除了“春秋”系列之外,春秋戰國還出現了《國語》《竹書紀年》等史書。《國語》是壹本按照國別撰寫的書籍,嚴格來說《國語》還不算是史書,而是從《尚書》傳統上發展而來的記言文體,也是後來《戰國策》的先鋒。但是《國語》的記載相對比較嚴謹,長期也被當做歷史書來看。

《竹書紀年》是壹本戰國魏國史官書寫的編年體通史,其內容涉及夏商周三代和晉國、魏國歷史。此書在西晉時期出土,可惜後來散佚了,目前流傳於世的是後人的偽作,被稱為《今文竹書紀年》。另外,有王國維等整理的《古文竹書紀年輯證》,雖然缺失很多,但是可信度很高。

結語

總體來說,先秦史學還處於中國史學的萌芽階段。該時期雖然出現了史書,但是還未產生真正的史學批評,而是文、史、哲混雜在壹起的學科。但是先秦史學作為中國史學的開端,已經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本傳統。先秦形成的壹系列史學觀念,深刻地影響著後世的史學發展,並且得到了強化。

  • 上一篇:黃石公的名言
  • 下一篇: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特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