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讀書理論肇自孔子。“讀書”壹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顯然,孔子認為“為學”是要“讀書”的,他收集魯、周、宋諸國的文獻檔案,先後整理、刪訂《六經》,他創辦私學,提倡“有教無類”,所教弟子達三千之眾,他不僅教書不厭,誨人不倦,而且自己讀書也異常勤奮,留下了“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的佳話。 讀書主張“學而優則仕” 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即培養適合封建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士君子”,這成為讀書的出發點和歸宿。儒家學說的主流是主張讀“經”為“經世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入世建功勛的積極進取精神。孔子的許多弟子包括孔子本人都曾經到處求過官、踐履“學而優則仕”的主張,開“讀書做官”之先河。孟子進壹步為“讀書做官”作理論論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道義也。”漢武帝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並為博士置“弟子員”,為讀書求官的儒者打開了朝廷的大門。唐朝沿襲隋制,完善地建立了科舉取士的制度,為平民百姓設計了通過讀書也可以入朝為官的道路,大大地激發了平民的讀書熱情。“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些話幾乎成了讀書人的口頭禪。 讀書活動具有很強的倫理性和功利性,從“讀書做官”就體現了這壹點。在諸多有關古人閱讀的史籍中,我們不難發現,“讀書做官”可以說是古人讀書的主要目的,這也是與當時的社會風尚分不開的。在古代史籍中,我們隨處可見某人先是如何勤學,如何苦讀,然後如何“博極經史”,如何高中進士,如何得為大官。他們認為讀“經”就是要“經世致用”,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他們雖然是為鞏固封建統治著想,有著壹種入世建功勛的積極進取精神,其中也包含著某些有利於社會進步、有益於民生的積極因素,然而,他們是以謀壹己之私利為目的,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決定了他們要追求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名利雙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作為取得高官厚祿的“敲門磚”。今天,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確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而讀書的倫理目的。 貧家子弟勤學苦讀 然則許多貧家子弟雖然喜歡讀書,但因家中貧窮,或讀書無燈,或讀書無書、無筆、無墨,但他們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留下了許多令人擊節嘆賞的佳話。明代馮京第曾撰《讀書燈》,列舉了數十個古人夜間讀書因家貧無燈而用他物替代以繼日的事例。而在我國古代史籍中,這樣的事例可以說比比皆是。如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這就是千古流傳的“鑿壁借光”的故事。再如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晉書》)這就是成語“車胤囊螢”的典源出處。還有蘇颋頒“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常於馬廄竈中旋吹火光照書誦焉。”(《開元天寶遺事》)其他諸如路溫舒編蒲抄書、朱買臣負薪苦讀,高風流麥、承宮放豬苦學、賈逵隔籬聽講、沈鱗士織簾誦書等等耳熟能詳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們克服困難,勤學苦讀的精神,讓人敬意油然而生。至於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戰國策》)沈峻“晝夜自課,時或睡寐,輒以杖自擊”。(《梁書》)這種刻苦砥礪,勤奮讀書的事例,聞之無不使人動容。 傳統讀書方法種種 從古人的讀書事跡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許多讀書方法。如誦讀、抄讀、聽讀、速讀、精讀等等,這些讀書方法至今對我們讀書仍有壹定的指導意義。 我國古代不僅童蒙教育以誦讀為主,而且形成壹種社會風氣,“日誦萬言”被當作壹種讀書美德。古代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誦讀上下過苦功。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勤於誦讀,以致“口舌生瘡”;明清之際學者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同樣,“誦讀”、“讀誦”、“諷誦”等詞也經常在古代史籍中出現。如倪寬“帶經而鋤,休息輒讀誦”。(《漢書》)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漢書》)範宣“雖閑居屢空,常以讀誦為業”。(《晉書》)等等,不勝枚舉。古人之所以文思泉湧,妙語連珠,正是通過誦讀,有無數篇文章爛熟於胸,才能有這種境界。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而這,正可以給我們以啟迪。 抄讀就是通過抄錄書籍來達到對書籍的理解。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或印刷術不很發達而書少難得的時代,人們十分重視抄讀。顧炎武談到過抄讀產生的“壹變為三”的效應。他從11歲開始抄讀約900萬字的《資治通鑒》,經三年熟讀抄寫之後,就有了三本《資治通鑒》,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壹本。古代史籍中還有許多同樣的事例,如闞澤“居貧無資,常為人擁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三國誌》)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壹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以致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明外史》)他們既可解無書之窘,又可以練習書法,還可以在抄寫中加深對書籍的印象,可謂壹舉數得。不過。現代人是很少去抄讀了,因為抄書太費時間,而且也有抑制思考的副作用。然而,作讀書筆記、摘錄卡片等讀書方式卻依然有著古人抄讀的痕跡。 對於因某些條件限制而不能閱讀者來說,聽讀,也不失為壹種可取的讀書方法。如石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晉書》)王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暮乃返,忘其牛”。(《明外史》)胡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隱兒聽之不少輟”。(《宋史》)他們或因眼睛失明,或因無書可讀,或因不識字而不能讀,但他們克服這些困難,想方設法地讀書,勤奮學習竟到這種程度。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就是說讀書要精讀。精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之壹。關於精讀,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田敏認為“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宋史》)何涉“案上惟置壹書,讀之自首至尾,正錯校字,以至讀終。未終卷,誓不他讀”。(《明道雜誌》)蘇軾“吾讀《漢書》,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貨財之類,每壹過博求壹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核矣”。(《田居乙記》)確實,對於壹些名篇,學習價值高,內容精粹,言簡意賅,非精讀不能掌握全書的要點、難點。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意思。 “耕讀自守”的讀書境界 “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陸遊《劍南詩稿·寒夜讀書》然則也有壹些讀書人不為名利,只求自樂。如馬樞“博極經史,……乃喟然嘆曰:‘吾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束名實則芻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乃隱於茅山,有終焉之誌”。(《陳書》)陽城“好學,貧不能得書,求為吏隸集賢院,竊院書讀之,晝夜不出戶六年,無所不通,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山”。(《唐書》)劉勉之“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淡然無求於世”。(《宋史》)他們安貧樂道,淡然自守,耽於書籍,賞奇析疑,衣帶漸寬,終老不悔。以壹種隱逸和逍遙來擺脫現實的束縛,追求內在的、主觀上的精神自由。他們拋開功利,在坎坎人生旅途上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建立起壹種精致高雅並富有審美意味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模式,並陶醉其間,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壹”的自由境界。 由上可見我國歷代名人的勤學事跡,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生活的道路、讀書的目的、貢獻的大小各不相同,但他們勤勉自勵、刻苦攻讀的成才之路卻都是飽經風霜,身處逆境而毫不氣餒,歷盡艱辛卻勇往直前,無不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和啟迪。
上一篇:中國傳統武術模板下一篇:中國歷代服飾的特點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