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公共關系活動的起源、原因、借鑒和影響
正文: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公共關系也不例外。研究公共關系的歷史發展,分析公共關系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原因,不僅有利於進壹步把握公共關系的本質,也有利於我們客觀分析和認識我國公共關系的現狀。
雖然嚴格意義上的公眾與公眾的關系只是在20世紀初才出現,但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和雛形壹樣,具有公關意識的思想和活動在古代社會就已出現。但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公與民關系的意義,也沒有采取科學系統的方法為自己進行形象塑造活動,所以那些思想和活動屬於公與民關系的自發狀態。
壹、公共關系溯源
(壹)歷史上古代公共關系活動的發現
1903年,美國著名記者李錦梅在美國開了壹家正規的公關公司,使公關成為壹種社會職業,標誌著現代公共關系的到來。
在國外,考古學家在伊拉克發現了公元前1800。這個公告告訴農民如何播種,如何灌溉,如何處理病鼠,如何收割莊稼,很像現代農業組織發布的宣傳資料。這壹發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公關活動痕跡。歐洲的古希臘實行奴隸主民主,城邦的公民有很大的民主權利。每年都用“貝殼放逐法”來決定執政官在群眾大會上的去留。為了贏得公眾的支持,每個統治者都必須學會贏得公眾支持的技巧。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在其名著《修辭學》中闡述了如何運用語言技巧影響公眾思想和行為的藝術。現代西方公共關系學者認為,修辭學是最早的公共關系理論著作。羅馬帝國用“十二銅表法”將法律刻在十二塊銅牌上並公布,從而贏得了民眾的支持。為了尋求公眾支持,朱利葉斯·凱撒創辦了世界上第壹份報紙《每壹個日記》,並用流行的拉丁語向公眾宣傳。他還有壹本為他寫的書《高盧之戰》,樹立了自己的形象,從而登上了最高執政官的寶座。
(二)古代公共關系形成的兩大流派淵源。
關於現代社會之前是否存在公與公的關系,理論界還存在很大爭議。基於以上歷史事實,我們必須承認,公與公的關系不是無源之水,應該承認其歷史淵源。雖然古代的公關活動不能被稱為明確意義上的公共關系,但其某些特征仍然體現了公共關系的特征。
學術界對古代公共關系的起源持有兩種觀點,壹種認為它起源於古希臘羅馬,另壹種認為它起源於美國。
人們認為它起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以古希臘羅馬的王公貴族雇傭詩人為自己制造輿論為例,職業說服者的出現說明了當時類似的公關活動和理念的存在。
那些認為消息來源在美國的人強調宣傳和交流的目的和秘密性。他們以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壹些蓄意制造事件、制造和影響輿論的人為例,以達到政治目的為例,說明當時類似的公關活動和理念的存在。
(三)中國古代的那種公共關系活動。
在中國古代,自發的公關活動十分普遍。傳說在堯舜時代,朝廷在朝廷外設立“讒言局”,鼓勵世人向朝廷進諫。《後漢書·楊真傳》說,聽說堯舜,諫鼓謗木,立朝。這可能是古代政府最早征求民意的設施。因為譏木是在立柱上釘壹根橫木,所以又叫“華表木”。但在封建社會,華表逐漸演變成壹種表達皇帝尊嚴的裝飾。公元前1324年,商王盤庚計劃將都城從耿荻(今山東曲阜)遷至隱帝(今河南安陽)。很多臣民不願意服從,於是盤庚做了三次著名的演講。他的演講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最終贏得了人民的支持。盤庚的三次發言被收入中國最早的政治著作(尚書),史稱“盤庚三運動”。春秋戰國時期,人際交往能力發達,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戰略家”之壹。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以其金口玉言,或稱“統戰”(形成北方各國的反楚統壹戰線),在各國間進行演講。在勸導過程中,他們對人的心理活動研究得非常透徹,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們借鑒。
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公關活動比比皆是。《史記》和《孟嘗君列傳》中的“膽小鬼兔三窟”故事是樹立良好形象的成功範例。
漢高祖劉邦對契約寫了著名的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傷,盜賠之罪”。壹方面穩定了社會秩序,壹方面贏得了民心,這無疑是壹次成功的公私關系活動。
可以看出,上述公關活動雖然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君主、國王和軍事領導人的需要,但在不同程度和方面表現出了現代公共關系的壹些特征。不可否認,古代準公共關系的源頭是古希臘羅馬,或者是美國,或者是中國,古代準公共關系是現代公共關系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二,古代公共關系活動的成因
古代準公共關系活動的出現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主要有以下三點:
(1)人類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組織與公眾的關系。社會團體、組織和人類是同時產生的。所有的人類都有外在公眾和內在公眾的關系。
(2)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者有必要搞好組織與公眾的關系。有了公眾與公眾的關系,就有了關系狀態問題。為了建立良好的公關關系,會有自發的公關活動。
(3)公共關系的存在和公共關系活動的發展必然會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形成公共思想。
此外,每壹個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都采取必要的公關活動,這無疑成為古代公關活動的政治因素。
三。古代公共活動實例及其對現代公共活動的借鑒和影響
雖然古代* * *的活動達不到今天* * *意義上的影響和範圍,但是今天* * *的活動在古代可以找到壹個很好的原型。這些* * *的古代活動為* * *的現代活動提供了很多借鑒。以* * *在中國的活動為例。春秋戰國三國時期,就出現了這樣的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商鞅進行了變法。為了取信於民,他特意在城門口放了壹只皮箱,並貼出告示說:誰能把這只皮箱從這個城門擡到另壹個城門,就賞十兩黃金。壹開始大家都不相信,但是有壹個人做到了,還真的得到了獎勵。第二天,很多希望這麽容易就拿到獎勵的人又聚集到了城門口,不過這時候已經沒有木頭了,貼出了政府改革的告示。政改因“言出必行”而在民眾心中樹立威信,可視為壹次成功的公關計劃,史稱“無信”。這有點類似於今天“制造新聞”的做法。在現代,我們經常會說壹個詞“宣傳”,尤其是在電影首映的時候,電影院會雇壹些人來為電影做特技,各種各樣的來提升電影的可信度。這種方法類似於商鞅變法宣傳。雖然應用領域不同,但基本目的是壹樣的,都是為了提升可信度。
再舉個例子,三國的諸葛亮,他可以說是有名的和大家的準公* * *關系,他有治國安邦的偉大才華。對內,他非常善於使用人才,協調關系,穩定軍心。對外,他非常善於爭取壹切可以爭取的積極因素。創造有利於舒發展的人才和周邊環境。比如諸葛亮的“七擒七縱”孟獲,以心為重,最終感動孟獲歸順漢朝。鞏固蜀大後方是“國際公關”的傑出範例。我們可以從壹些日本企業管理中找到這壹點的縮影。在日本,企業管理界從《三國演義》中汲取了很多精華。被奉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說:“松下的成功歸功於三國。”現在流行的人經常用三國“三十六計”來經營商場,很多都是借鑒了很多公關案例。
而且中國古代的壹些企業也非常重視對外的形象宣傳,比如同仁堂這個百年老店,創立於康熙八年。在北京考試期間,他們給著急上火的人贈送了牛黃上清丸、靈竅百度散等藥物。每年二月,京城開溝(修排水溝)時,他們都會在溝邊掛上寫有“同仁堂滋養”字樣的紅燈籠,防止行人夜間掉入溝中。此外,饑荒年為貧民舍粥舍棺的義舉,也讓同仁堂的名聲廣為流傳。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雖然古代的各種公關活動有壹些成功之處,但畢竟由於條件不足,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缺陷。既然古代的公關活動有如此深厚的社會根源和良好的政治附庸,為什麽沒有發展成為真正的公關?縱觀古代中外的自發關系,可以發現* * * *的壹些特點:
首先是失明。從業者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大眾的意義,他們的活動也是出於壹時的需要,並不是自覺的行為;
其次是實證。在古代,公關活動缺乏系統理論的指導,人們只是根據常識或直覺行事,盡管有些漂亮的手法也讓我們今天贊嘆不已;
最後是低級。由於缺乏先進的傳播手段,古代公關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人際傳播,其層次和範圍都很小。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的關系只能算是壹種準公共關系,準公共關系。
這幾種公關和準公關活動雖然沒有成熟成為今天的公共關系,但在漫長的歷史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今天的公關活動仍然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借鑒意義。上述商鞅變法,諸葛亮的“三十六計”至今仍是現代企業組織公共活動的典範。因此,為現代公私關系活動研究古代公私關系活動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