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軍隊編制的另壹個重要特點是基本固定編制規模逐漸縮小。後來越是1000人以上的部隊,習慣了采取臨時組織的方法。
1,武學體系
5進制和10進制在人類計數方法中應用廣泛,因此長期以來壹直用於計算和編制士兵。中國古代軍隊的基本組織單位是1510分的“十五”制。此外,古代發動軍事行動時,往往是左右線或左、中、右線排列,影響軍隊有時采用二進制或三進制(包括其倍數)編制。
在出土的商墓中,殉道者多在壹排10人,墓外的墓葬壹般在壹組10人。
隨他陪葬的青銅兵器往往是10件壹捆,或許當時已經有“石”兵了。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行”字是10“什麽”,由“百夫長”指揮;10“線”編制為“大線”,由“司令”指揮;打仗時,習慣上按左、中、右“大線”安排戰鬥。投入戰鬥的三大線稱為“師”,是商朝最基本的戰略單位。據說,王上親自領導的“王師”是由三個“師”組成的。但根據安陽壹座商代墓葬出土的戰車來看,是五車壹組,前三後二,各有三套作戰武器,說明各有三名士兵;另外,前面還有三個殉難坑,每個坑5個人。好像應該是為前面三輛戰車提供服務的仆人。另壹個戰車坑是25輛戰車的集中埋葬地。基於這種推測,結合壹些歷史記載,商代的戰車編制是以十進制為基礎的。由5車5隊25輛戰車組成的戰鬥單元由瑪雅人指揮;出動100輛戰車的統帥叫“多瑪婭”;如果壹次派出200或300多輛戰車,王上將親自指揮。
壹般認為,這種由商朝開創的武術體系,後來被周朝繼承。當吳州王頒布牧靈誓言時,他提到了“百夫長”和“百夫長”。周朝的軍隊也是以戰車為核心,1輛戰車及其附屬步兵統稱為“騎”,是最小的編制單位。戰車上有三個士兵,分配多少步兵眾說紛紜。據戰國時期的書《司馬法》記載,當時有10名軍人(上車3名,車下7名),20名在獄中服役。但也有人認為20個犯人中只有5個負責養馬和做飯喝酒,另有15也參與了戰鬥。比較壹致的說法是每5次編成1隊,由仆從指揮;每兩隊(10次)由“官員”指揮;每10隊(50次)編為“卒”,由“卒”指揮;每兩個士兵(100次)編為“師”,由“師”指揮。到了周代,“分”仍是基本單位,但分的數量逐漸增多。據說西周有14師。
春秋時期,步兵在軍隊中的比例逐漸增加。根據對蘭《春秋步兵》壹書的研究,認為這壹時期步兵每騎人數由25人逐漸增加到50人和75人,而楚軍每騎步兵人數為100人。西周之戰,參戰部隊壹般分為左、中、右三個集群,編號為“三軍”,按集群的戰術重要程度又稱為上、中、下三軍,總司令所在的中央軍最高。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頻繁,這種戰術單位逐漸固定下來,成為“師”之上的另壹種組織單位。不同諸侯國組建的軍隊數量不同,有的有三軍,有的有四軍,有的有六軍。隸屬於陸軍的戰車和士兵數量不完全相同,壹般來說在200倍左右。步兵在獨立作戰中逐漸形成新的編制。據《國語》記載,吳步兵的編制是10十進制:10人為壹隊,10人為壹隊,10人為壹隊,10人為壹隊。
戰國時期步兵成為主力,每個國家的編制都不壹樣。據《李周》(壹般認為該書反映了儒家理想的國體,部分是寫作時的制度)記載,步兵每五人編為“吳”,由下士指揮;五“武”(25人)編為“二”,由“二司馬”指揮;四個“二”編為“兵”(100人),歸“兵”指揮;5個“兵”編成“旅”(500人),由“旅指揮官”指揮;5個“旅”編成“師”(2500人),由“師帥”指揮;五個師組成“軍”(12500人),由“將軍”指揮。《魏遼子》中的說法可能是魏步兵的編制:五人為連,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00人為什麽,五十人為屬,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000人為魯。《尚軍》壹書可能指的是秦國的步兵編制,所以有五人為伴,五十人為“站長”,五百人為“五百高手”,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萬人為“二五百高手”。騎兵的編制應該和這個差不多。
壹般來說,早期步兵以五人為作戰單位。據《司馬法》壹書記載,五人分別用弓、矛、矛、匕首、戟。以縱隊隊形作戰時,短兵器在前,長兵器在後。五個中隊排成壹個方陣“二”,兩個司馬為軍,以中鋒為指揮。看起來這種步兵戰術很適合基本編制。
秦國實行全民皆兵的原則,幹脆把成年男子稱為“兵”。通常,根據居住地,各郡的軍官負責訓練和維持治安。大規模征兵出征時,由縣尉、縣尉帶隊上前線。
參戰時,由朝廷任命的總司令進行戰時準備,幾個“將軍”被分配到幾個戰鬥集群。根據集群,從全國各地招募的士兵按照他們的地區編制成壹支戰鬥部隊,編號為“部”,由朝廷任命的“上尉”指揮;下屬分若幹(壹般5員)“曲”,約1,000人,由“武將”指揮;按照平時的基本編制,下面的歌改編成五個團(有總兵)、連(有總兵)、隊(有50人或100人,有隊率)、村(有500人,有總兵)。此外,各級軍官可以控制約占編制10%的其他人員作為隨從和士兵,承擔警衛、通信等特殊戰場職責。
漢朝的軍事機構沿襲了秦朝的軍事機構。戰時建立的常備軍是逐步固定的,以部為基本單位。該部由壹名上尉指揮,因此有時被稱為“學校”。上尉的空缺由陸軍司馬領導。東漢時,朝廷直屬的北軍“五將”部隊稱為“五營”,每營應相當於前部,但編制定額只有1000人左右。上尉軍銜相當於縣令(2000多石),武官軍銜相當於縣令(600多石),營長、隊率相當於縣官(200多石、100多石)。以下的指揮官和軍士不是官員。部以下編制不固定,根據任務有幾首“歌”;但是部門以上的編制並不固定。朝廷根據戰略方向和戰役任務任命的將領,指揮著根據這壹任務組織起來的幾個部門,在某壹戰役或戰略方向上形成壹支部隊,這支部隊有時被稱為軍隊。將軍的司令部叫“幕府”,因為他要在野外紮營,搭帳篷。朝廷往往賦予相當的人事權力,允許臨時任命幕府官員,所以將軍出征也被稱為“開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隊的基本編制相當混亂,史書記載也不清楚。總的趨勢是,蔔、屈的地位日益下降,成為將軍的追隨者,大部分是將軍的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最後,蔔和屈被法律稱為壹種賤民。然而,將軍們越來越濫用職權,他們得到的“軍事”職位的數量正在減少。
西晉時每軍編制只有1500人左右,而東晉時將軍在墳前說“某壹級扭壹瘸壹拐。”。團隊200人左右,有“組長”;幾個團隊組合成壹棟樓,有壹個“樓主”;壹般三個建築組合成壹個軍,1軍3000人左右。軍級以上沒有固定編制,朝廷臨時任命“總司令”或“統軍”。
關於北朝的軍事編制,史書記載不是很清楚。據說北魏也是以隊、樓、軍三級為基礎的。但據說兵力只有1000人左右,可能是100人左右。以上三個隊伍1建築,三個建築1部隊。指揮官分別是軍隊所有者、建築所有者和團隊所有者。軍級以上編制不固定,根據戰時需要由“統軍”、“異將”、“總司令”指揮。
西魏北周的軍事制度對傳統的軍事編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據說當時皇帝手下的柱國共有六位將軍,柱國每壹位將軍下轄兩位將軍(***12)。每個將軍下轄兩個“開府”(* * 24個開府),每個開府下轄兩個“壹通”(意思是禮儀儀式可以和開府壹樣,共***48個)。這些高級軍官實際上指揮的士兵並不多。每個開府指揮壹個“軍”(也叫“團”),但實際上只有2000名左右的士兵。每個指揮官指揮大約1000人。不足1000人的編制不詳,但應該還是武術傳統體系。
隋唐承襲官兵制度,尤其是唐代官兵制度的建立非常有規律。全國各地都有辦事處,是組織和訓練的單位,管轄1200-800名士兵,有壹名隊長負責沖沖,兩名副手負責郭毅。政府有4-6個團,每個團200名士兵,以壹名上尉為主官;團下轄兩個旅,每個旅100名士兵,旅長為主官;旅裏有兩隊,每隊50人,隊裏是主官;隊伍有五個火場,每個火場有10人,還有壹個消防隊長。傳統的“武”從戰國時期就已經取消了。中國的柘沖府數量龐大,唐太宗貞觀年間達到643座,分別由朝廷大將魏12統領。
上述政府軍士兵的編制只是組織和訓練編制。至於上次政府軍士兵組成的作戰部隊的建立,還是和往常壹樣嗎?盛唐時期邊境軍區的部隊基層編制是怎樣的?還是有疑問。但顯然,到了唐朝中期,這種官兵編制實際上已經被廢除了。
五代時期戰亂頻繁,所以不管是平時還是戰時。軍隊的建立是戰鬥的建立。到周末基本作戰部隊建立:100人1“會費”,全部有“DuTous”;五個營編成1個“營”(500人),營有“指揮”;5營由65,438+0“軍”(2,500人)組成,各軍有“指揮官和使節”或“首領”。10部隊由1個“廂”組成(25000人,從戰鬥中的左右兩翼發展而來),有“全司令”或直接稱為“廂主”;壹個戰略方向的左右兩廂總兵力壹般在5萬人左右,總司令是我們皇帝派來的使節。這可能是從唐軍的戰時編制發展而來的。
後周的制度完全被宋朝所采用。在宋軍,以500人為標準的營(壹般直接稱為“指揮部”)為基本單位,按統計兵力計算指揮部人數,動員組織也以指揮部為單位,壹般不拆分。營下都城100人,有都城;首都以下的編制應該是軍制,有軍團長、“十將”等軍官的名字(管轄10人)。
5營理論上由1兵力組成,但實際上往往不足(反之亦然)。由於軍級以上的廂兵太多,朝廷往往采取退兵的辦法,使得廂兵不足,甚至進壹步取消廂兵的番號。北宋中期,後廂幾乎完全架空。朝廷直接指揮調動軍隊,後廂指揮成為武官虛銜。
先後與宋朝對抗的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皇軍的建立歷史不詳。
最著名的是晉代的“孟安謀克”制度。孟安的本義是“千夫長”,謀克的本義是“百夫長”。可以看出,原女真軍也采用了10十進制的編制方法。以後被征服部落的武裝力量也將按此制編成軍隊,並將若幹蒙安編成“師”,並設都統司令部。隨著金朝的迅速擴張,很難嚴格執行原編。金朝在鞏固了對中原的統治後,於1175年重組了孟安和莫克。按照女真全民皆兵的傳統,每個莫克有300戶,7-10莫克編成1孟安。1183年,孟安220戶,莫克1878戶,610000多戶,平均每個莫克327戶,每個孟安約8個半莫克。但是女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義務服役和入伍已經不能吸引年輕人了。孟安和莫克的職位是世襲的,官員多,士兵少。晉朝末年,平均只有25個莫克,除去旗手和鼓手,只有18的戰鬥兵,孟安平均只管轄4個莫克。
蒙古崛起後建立的軍隊,也是按照10十進制編制,以10人為隊,設上尉或“牌頭”;10隊由1“百戶”組成,10百戶構成1千戶,10千戶構成10千戶,是蒙古軍隊最高編制單位。百戶、千戶、千戶不僅是編制單位,也是軍官的名字。然而實際上編制往往不足。比如7000人以上是“萬戶”,5000人以上是“中戶”,3000人以下是“下戶”。同樣,千戶、百戶也是按照這個比例分為上中下。進入中原後,元軍基本保持了這壹基本編制。
宋軍是壹支職業軍隊。理論上,平時和戰時編制應該沒有區別。但實際上,這個系統在戰時並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到了北宋中期又變了。範仲淹在主管陜西防務時,為適應作戰需要,對軍隊進行了整編:五人為“吳”,五人(25人)為“隊”,五人(125人)為“編隊”,二十人(2500人)為“將”。作為壹個獨立的戰術單位,“江”直接指揮下屬。
後來在宋神宗改革時,他的部下蔡廷改變了這種組織,擴大到全軍:10人為“火”,5火為隊(50人),10隊為營(即指揮,500人),若幹營為“將”(根據戰役需要,3000-10000人)。指揮以下完整的人員編制變動,盡量保持人員編制穩定。指揮官有壹個“將軍”和壹個“副將軍”,他的下屬盡量不去打擾他們。1081年,全國建立92位將軍,書名為《將軍兵法》。
古代軍事資料表明武器裝備軍隊的建立。
中國有火器的武裝力量出現得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軍隊就已經裝備了發射20毫米以上口徑鐵子彈的金屬炮,由此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炮手軍”和“炮手之家”的建立出現。後來由於火器的大力發展,明軍普遍配備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火器的使用。
朱元璋統治時期,明軍開創了用火銃和冷兵器輪流攻擊敵艦的水上攻擊戰術,各地守備部隊10%裝備了火銃。明朝永樂八年(1410)時,明成祖還在京軍建立了壹支特殊的槍隊——姬神營,這在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都是首屈壹指的。明成祖在進軍漠北的戰役中提出了“法寶第壹,騎兵最後”的作戰原則。法寶營在與步兵、騎兵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加專業,成為了陸軍的壹個分支。
明朝中期,戚繼光鎮守北疆冀鎮(今河北省遷西縣西北)練兵時,使用槍等火器的士兵占水營、步兵營、騎營、車營、輜重營總數的50%。
關於。它創立的戰車營的戰車部隊簡直和現在的裝甲戰車部隊差不多:戰車營有3100多名官兵,256門法國炮,8名將軍(重型大口徑炮);每個車營有128輛戰車,每輛戰車配備兩個佛矛、四個矛和四個火箭兵,平均每12名士兵配備壹門火炮,這樣火槍在面對戰鬥時可以全天輪流開火。騎營官兵約2700人,裝備60門虎式炮。
所以明初北方遊牧民族劫掠成本大增(死人太多,收成太少),可以說是虧本買賣,蒙古衰落了。明末,在朝鮮明軍與日軍的戰鬥中,明軍的火器質量和使用水平都高於日軍。當時日軍和韓軍裝備精良,裝備精良,而明軍很多都是不穿盔甲就上戰場的。朝鮮軍隊壹開始很驚訝,以為明軍很勇敢。事實上,明軍使用火器更多。在火器時代,盔甲是個負擔,不能工作。
明初正規軍編制表;
營級兵力:3600名步兵(全部裝備火器);
1000騎兵;
400炮兵(管理野戰重炮和大連明珠炮兵);
* * * 5000名官兵。
配備槍械:3600雷閃(步兵炮);
毒品9000公斤;
八錢重的鉛90萬塊;
大連珍珠槍200發(多管器);
毒品675公斤;
手柄400(火炮自衛用矛);
占口將軍160(野戰重炮)。
明末(孫承宗、戚繼光)建立車營的詳細資料
關於汽車陣營的建立:戰車的汽車陣營按照陣營-沖-平-騎-車分為五個等級。
每營4次沖鋒-每次沖鋒2輛車-每次4輛車-每次4輛車(邊車),
總共128輛戰車分配給步兵營。
步兵營和騎兵營是仿照戰車營。
每100步兵營為1乘以-400,1平衡-800,1沖-4,3200和1步兵營。
騎兵營是1乘-200 50騎1平衡-400 1沖-4沖1600 1騎兵營;
另外配備2沖騎兵全勇隊(預備隊),a * * *有2400騎兵。
關於邊車的記錄:
明代宗朱啟爵(景泰皇帝)在位時,鄧國在大同造了壹輛側車用於防禦。豎井長1.3丈,寬0.9丈,高0.75丈。由薄板制成,頂端有矛,配10人。出來時左右搭配,前後相連,鉤環互拉,船上衣服,糧食,裝備,鹿角。
此後,成化、嘉靖、隆慶三年修建了邊車,隆慶三年(1569),戚繼光在冀州修建了邊車。它的型號——外面只有壹個車廂,每個重達600多公斤。
不久明軍在遼東鎮守廣寧時,魏又做了壹次改進——每兩輛車配1卡賓槍,縫隙填實,車架用棉絮片圍起來,以免落石。車輛配備2部佛朗哥機,下裝6門快槍,每支卡賓槍配備12手柄,下裝快槍。孫承宗車營用的邊車大致如此。
孫承宗整理的汽車陣營數據(標準汽車陣營):
營級兵力:3200名步兵;
騎兵2400人;
512挖溝機;
各級軍官、侍從、信使、雜工515人;
* * * 6627名官兵。
配備槍械:1984槍,
其中,鳥類256種;
3炮1728;
法國機器的尺寸是* * * 256;
各種槍支88支(紅易、沈飛、魯伍等。).
裝備車輛:128邊車(戰車)。
有256輛輜重車。
根據以上可以看出,明軍裝備的鳥矛並不多,以連續近戰為主。
主要是三眼槍。這是因為明軍裝備了大量的遠程火炮(數量快趕上現代裝甲師了!),所以單兵槍械射程不算太高。只要火力夠猛,明軍就會創造出適合火器的各兵種合成作戰隊形,比如三才陣。
戚繼光整理了車營和步營的資料,可能寫在孫子兵法裏,會計劃實施。現僅供參考:
車英:2048名戰鬥人員;
1061軍官、雜工、工匠、司機等。
全營官兵***3109。
裝備:256名法國人(768名法國人);
雞胗512枝(雞胗512人);
通用(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
上面有***1320槍手,占戰鬥人員的64.2%;
其他都是裝備冷兵器的士兵,比如長槍手,藤條手。
營:265 438+060名戰鬥人員;
539名軍官、雜工、工匠等。;
全營2699名官兵。
裝備:1080鳥(1080鳥)。
消防員***1080,占戰鬥人員的50%。
還有的是長槍手、藤手等只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方耙,裝備6480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