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農具的發展.....

中國古代農具的發展.....

我國是壹個文明古國,也是壹個農業大國。而農業的發達與否又與農具有著直接的關系,先進的生產工具能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種類繁多的農具,並不斷改進完善,使之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杠桿之壹。從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時期到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從春秋戰國鐵制農具與牛耕的普遍才用到隋唐曲轅犁、筒車的發明。無不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下面我們分四大階段,略述主要農具的產生和發展。

壹、西周以前的石制農具

原始農業始於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此,人類擺脫了長期靠采集和狩獵取食為生的局面,進入到壹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那時,我們的祖先使用的農具是石料磨制的(也有壹些骨器和木器)。石器作為我國的主要農具壹直使用到春秋前後,長達四五千年之久。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我國有兩處重要的原始人生活遺址,即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這兩處都出土了為數不少的原始農具,有石斧、石刀、石鏟、石鐮、木耒、骨耜等,這是我國最早的農具。其中耒、耜是用來翻土、挖溝、打洞的工具。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男子取代婦女成為生產勞動的主要力量。這壹時期農具的壹個重要進展是出現了三角形石犁。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後)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叔均之時,正值父系氏族公社末。但這壹記載未必可信,當時的耕犁很可能是用人力牽引的。犁耕的采用是農業史壹個劃時代的進步。另外,這壹時期在江南出現了用於撚河泥的水田農具竹竿。其他農具也有所改進,如,出現了石鋤、蚌鋤等,它們對於開墾幹硬的旱地和作物田間管理都有著重要作用。最能說明這壹時期農具改進程度的,是近年在安徽潛山薛家崗出土的壹把石刀,刀背側竟整齊地鉆有13個細孔。石刀比以前的更鋒利,長度也加大了,只要裝上木柄就是壹把極好的鐮刀。

商代是發達的青銅時代。我國各地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多、形體之大、品質之精、造型之美,舉世稱道。但需要指出的是,從我國大江南北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來看,主要還是用於宗教祭祀和裝飾而不是農業生產。所以,直到春秋戰國以前,我國的農具仍以石器為主。當然這並不排除在壹些經濟發達的地區,間或使用壹些青銅器。近年來在河南、湖北、江蘇等地就出土了壹些青銅攫、青銅鏟、青銅鐮之類。青銅農具的推廣雖然受到造價、產量等限制,但金屬農具畢竟代表著我國農具的未來。

青銅時代,我國農具的種類較以前變化不大,耒耜仍然是使用最廣泛的翻土農具。但是,牛耕在商代的出現不能不說是中國農業史上的壹件大事。江西大洋洲商墓(壹說是祀坑)出土的青銅犁頭,為我國牛耕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可以佐證甲骨文中有關犁耕的記載。

二、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采用

進入春秋戰國以後,鐵制農具已經普遍使用。以鐵器作農具,有價格低廉、刃口堅硬銳利、鍛打成型方便等優點。鐵制農具是我國農具演進過程中的壹次重大飛躍。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耕地面積擴大了,產量增加了,耕地方式也發生了轉變。這壹切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中國社會慢慢由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

春秋時期,除種類繁多的鐵制農具外,值得壹提的是桔橰被用作灌溉工具。它將壹根長長的木頭拴在木樁上,壹頭系上石頭之類的重物,壹頭掛上水桶,利用杠桿原理,讓重物和水桶上下移動。用這種方法提水極為省力輕便。《莊子?天地篇》有孔子的大弟子子貢贊桔橰的話:“有械於此,壹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鐵制農具到戰國時期,特別是戰國中期各國變法之後,更以空前的規模推廣。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北起遼寧、南至廣東、東起蘇魯、西至川陜的廣大地區,都有戰國鐵器的出土。如,、鋤、鏟、鍤、鐮、犁,應有盡有。

三、漢代耬車、翻車、扇車和犁壁的發明

漢代是發明和改造成果最多的朝代,許多機械農具都產生於漢代。耬車是世界上最早的播種機。它是由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耬車用牛牽引,將開溝、下種、蓋土三道工序壹次完成,這壹大膽和富有想象的設計令人叫絕。耬車有耬架、耬鬥、耬腿和耬鏟等構成,有壹腿的、二腿的、三腿的,以後有多至七腿的。壹腿可播種壹行。趙過發明的是三腿耬,即能同時播種三行。用耬車播種,壹人壹天可下種百畝,且埋種的深度和種子的株距行距保持壹致,從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

翻車,又叫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灌溉工具。翻車系東漢時畢嵐首創,三國時魏國的機械制造專家馬鈞又加以改進。作為壹種灌溉工具,它在我國已使用了1800多年。翻車利用齒輪原理,用腳踩帶動長長的木鏈(即龍骨),木鏈等距離地拴滿了豎著的刮板,外面套著水槽。刮板隨木鏈繞時,將水刮入水槽,刮板將水槽攔成壹格壹格,相當於壹個個移動的水箱,隨著木鏈的繞轉,水源源不斷地流進田裏。後來還有牛拉磨盤和風力驅動的翻車,更加省力省工。

扇車,又叫揚扇、風車,是壹種揚場凈粒的器械,西漢時發明,壹直使用至今。扇車由車架、外殼、風扇、入鬥及調節門等構成。工作時,將未淘凈的糧食倒進木鬥,然後壹只手搖轉風扇,另壹只手緩緩地打開調節門,入鬥的谷物下落,落下的谷物遇風後,輕輕地,癟谷和其他雜物從車尾排出,飽滿的谷粒從車腋下滑進籮筐裏。用它可以把剛從打谷場脫粒或經碾谷後需分糠的糧食淘凈。

作為農耕最重要的工具――犁,在漢代也有重大改進,這就是犁壁的發明。春秋戰國時期的犁只有壹個犁鏵。那時犁鏵成“V”形,開口過寬,不易深耕,犁鏵破土後,很難將大土塊翻往壹側折碎,而僅能起破土開溝的作用。這樣,牛畜吃力,操犁者也不輕松,耕作效率不高。為了克服這些弱點,西漢時發明了犁壁。它是壹塊斜卷的鐵板,裝靠在犁鏵的後面,耕地時,能將犁鏵鏟起的土塊翻轉撂向壹邊,松土的效果好,還可以為田地起壟。漢代的耕犁形式很多,除壹人壹牛的單耕犁外,還有二牛三人的犁,二牛壹人的合犁和壹牛的雙轅的套犁等。其中,壹人牽牛,兩人各扶壹犁的勞作方式曾大力推廣。東漢時,還出現了壹種輕巧的短轅犁。我國的農具發展到漢代,已基本齊全。

四、隋唐筒車和曲轅犁的出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數百年間,我國農具的發展是壹個相對的間歇期。隨著隋唐的勃興,中國封建社會進入繁榮鼎盛時期,國家的長期統壹穩定、經濟的發展,促使了農具的改進,筒車和曲轅犁的出現,代表著這壹時期最重要的成就。

筒車是壹種完全利用水能的灌溉工具,在蒸汽機發明之前,這應該是最先進的科學“自動”裝置了。筒車靠流動的河水、渠水沖動水輪提水,水輪外側周身斜綁著許多竹制或木制水筒,水輪被水力沖擊,不停地旋轉,水筒隨水輪先是入水盛滿,再出水翻土,待上筒轉過最高處後,筒中的水自然倒出,流入接水槽,最後流到田裏。筒車裝好後,不需要人員照管,極為省事。

曲轅犁,唐朝詩人陸龜蒙在《耒耜經》中有詳細記載。隋唐以前,犁架都是直轅,大而笨重,難於靈活調節犁地的深淺。改直轅為曲轅後,使得犁架變小,使用靈活。這壹木之彎使得耕田者在耕作過程中能夠自由調節犁地的深淺,從而改變了過去二牛擡杠式的牽引方式,只用壹牛即可輕松地挽拉壹具耕犁。這壹改進,再次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我國的耕地至此基本定型。今天我國農村使用的耕犁仍是這種形式。

我國農具的發展到隋唐時代就基本歇腳了。宋元和明清以後近千年基本都是沿用古人發明的農具。

  • 上一篇: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麽?
  • 下一篇:中國古建門窗及陳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