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先秦哲學
簡介1。與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同,中華文明的原始思想有其自身的特點。從地理環境上看,古代中國在北、西、東南有天然屏障,極大地限制了與外界的聯系,基本處於半封閉狀態。中國哲學的初期是自己發展起來的,幾乎沒有受到當時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影響。受這種特殊地理環境的限制,我們的祖先主要以農業為生。農業和治水構成了中華文明之初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國的人際關系比西方復雜得多。中華文明之所以被稱為早熟文明,壹個根本原因就是治水。中國的神話傳說比較實用,不太神秘。2.西周文化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可以說,中國哲學誕生於殷周之交,奠定了周人思想自覺過程中的基石。禮樂制度有兩大功能,壹是治國,二是育人。周人在中國思想史上有三大創造:壹是禮樂制度,二是尊德護民思想,三是陰陽五行觀念。這三大創造對中國哲學的產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禮樂制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政治上,尊德護民思想主要表現在道德上,陰陽五行觀念主要表現在自然觀上。中國哲學就是在周人這三種思想創造的基礎上誕生的。3.從“周聞累”到“哲學突破”雖然西周文化對先秦哲學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但中國哲學的真正產生還是歸於春秋戰國時期。
第壹章是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派。
孔子(551-479),名丘,號。春秋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祖先是殷人和宋國貴族的後代。三歲喪父,少年貧困。我以前是管倉庫和畜牧的小官吏。作為貴族的後代,他年輕時就懂禮儀,並以儒學為業。中年學生被招去講學,後來在魯任都督、司寇,不久離職。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帶領弟子周遊世界十四年,晚年回到山東整理文化典籍。據說詩書被刪,禮樂定為《春秋》。他的言論被弟子們記錄下來,編成《論語》,是研究他思想的主要材料。中庸在肯定事物的原理和本質的前提下,力求在其兩端之間找到最合適的點,折衷主義則是為了贏得壹些利益而否定事物的原理和本質。簡單來說,中庸只涉及事物的數量,折中主義涉及物質的問題。
1.原始儒學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2.“我是東周”的思想。3.“克己復禮仁”的思想。4.《禮制》中的中庸思想
第二章是墨子和他創立的墨家。
墨子(約公元前480-389),名翟,魯人,指宋人。自稱“潑婦”,擅長手藝,還有當時著名的工匠公博(魯班)。他早年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各種文化經典相當熟悉。他以前是宋朝的醫生。成年後,他像孔子壹樣四處遊歷,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由於與時代不合拍,他再也沒有用過。晚年主要從事教學活動,向各諸侯國推薦弟子,以繼續貫徹其思想。墨子早年受儒家教育,後來因為反對儒家的政治主張,創立了墨家。與儒家不同,墨家是壹個組織嚴密的宗教團體。其成員被稱為“墨家”,生活艱苦樸素,嚴守組織紀律,“赴湯蹈火,死不罷休”。墨家的人要由組織的領導任命,他的壹部分工資要上交給組織使用。墨子死後,這個集團的首領被稱為“大亨”,繼續嚴格執行墨家的各項規定。之後分為三派,學術傾向大變,直至逐漸散去。墨子曾將其思想概括為十個方面,史稱“十事”。《魯文》記載墨子自有雲:“國若亂,則語將尚賢、尚同;國家窮,語言就省著用,省著埋;國若急(xi3),聲若強(zhan4),語不歡而終;如果國家是不道德的,粗魯的,那麽語言是敬天敬鬼的;國事奪侵略,則語既愛而不攻。”《十事》是墨子思想的集中體現。
1,“取易出路”的思想主張尚賢的思想具有明顯的創新性,主張政權應向“農工之民”開放,強調在人事任用問題上,官要無常貴,民不可卑。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棄。2.“天理”、“明鬼”的形而上要求3。“三種表現”和功利主義傾向於看到,當時大家都只有自愛,只有利己,結果大家都在不停的爭鬥,世界壹片混亂。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壹是“兼愛”。如果人與人之間是相愛的,那麽利益自然可以互相交換。這就是墨子說的“相親相愛,相得益彰。”只有兼愛才能盈利。兼愛是謀利的思想基礎,謀利是兼愛的必然結果。墨子兼愛以利,義禮有機結合,表現出強烈的功利傾向,在先秦諸子中很有特色。
第三章是老子和他創立的道家學派。
老子(生卒年不詳)在西漢初年是個謎。司馬遷《老子韓非列傳》講了三個老子,分別是李二、老萊子、太史君(dan1)。壹般認為老子是老聃,司馬遷說孔子曾“向老子求禮”。老子對孔子說:“君子適時而駕,不可累時而駕。”。我聽說梁家躲在徐若,壹個紳士很賢惠,看起來像個傻瓜。去除孩子的女人味和色欲,狀態和色欲,對孩子的身體是沒有好處的。“孔子不但不生氣,反而稱贊老子是‘乘風破浪上天’的‘龍’。
1,老子道德思想的意義和特點。老子說,道教有兩個特點,壹是“獨而不改”,二是“走來走去無危險”。所謂“獨立不變”,強調的是道的永恒(“先天”)。具體來說,有三層意思。第壹,道是“無”,道不是有形之物;其次,道是“物”,既是“象”,又是“精”;第三,無中生有。“世間萬物皆無中生有。”2.陶思想在政治中的運用。陶思想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四章是孟子孔子仁學思想的發展。
孟子(公元前372-289),名柯,戰國時鄒(今山東)人。魯名門望族的後代,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媽媽爸爸三招的教導對他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孔子孫子思思的稍長弟子。成年後跟隨孔子在家鄉教書,四十歲左右開始做官,並開始遊歷齊、騰、薛、魯、梁等國,推行其仁政。當時“秦用,富國;楚威用吳起打敗了弱小的敵人;齊威王與王玄用孫,民族禁忌,諸侯在東方對峙。”因為仁政論太理想化,與時代不合拍,最後用不上。晚年退隱講學,與弟子* * *合作撰寫《孟子》。
孟子自稱是孔子的“私塾”弟子,自覺以學習和繼承孔子的思想為己任。他的經歷和孔子類似,先教學生,後遊歷他國,最後講學著書。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仁學方面,直接將孔子的仁學發展為性善論,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孟子的性格和孔子的性格很不壹樣。孔子是壹位性格溫和的長者。另壹方面,孟子以好爭辯的個性而聞名。1,郭店楚簡與孟思學派2。基於良知的性善論是內在的,但總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的是仁、禮、智,是善,也就是所謂的“慈悲、仁”;恥而惡心,義也;尊重,禮貌;是非之心,智也。“換句話說,因為每個人都有良知,所以每個人都有仁義禮智;因為每個人都有仁義禮智,每個人都有真誠善良。這就告訴我們,性善的基礎完全在於善心,因為善心就是善。這就是孟子僅基於良知的性善論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孟子直接把良知的基礎歸結於天。3.良心是內在的,能不能得到,完全看妳能不能弄巧成拙。“做錯事的都是自找的”,意思是如果行為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每個人都要找自己的原因。比如我愛別人,但別人不親近我,我要問自己有沒有做好事;如果妳管理了別人,卻沒有管理好,妳要問問自己是否達到了智慧;如果妳以禮待人卻得不到回應,妳要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到。首先要做的是自我反思,自我反思其實是壹個思考的過程。自我反省就是自我滿足,“自我滿足”就是“獲得自己的良心”。孟子曰:“君子學道而欲自滿。自滿了,就心安理得;居安思危,便有深厚的資本;資深則左右,君子欲自滿。”也就是說,君子用大道來加深自己的造詣,也就是要求自滿。自得可以牢牢把握,不動搖;如果牢牢把握,不動搖,就能存得深;有了深厚的積蓄,就會取之不盡,所以君子要求自滿。簡而言之,自尋是自省和自得的緊密結合:自省來自方式,自得來自目的;反思是反省自己的良心,自滿是得到自己的良心。壹旦沾沾自喜,遵從良心的命令,就成就了道德。3.以性善論為基礎的王道學孟子性善論的根本目的是弘揚他的王道學。所謂王權主義,就是學習古代聖君的做法,提倡德治,“以德服人”,使人“真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