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介紹中國四大名樓是什麽?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介紹中國四大名樓是什麽?

中國江南四大名樓是指歷史文化悠久的四大建築,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王騰館、湖南嶽陽的嶽陽樓和江西德興的聚源樓。另外,江南四大名樓還有很多版本,下面介紹。

折疊和編輯這壹段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江南四大名樓的不同版本:

第壹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館,湖南嶽陽樓,德興聚源樓;

第二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館,湖南嶽陽樓,南京閱江樓;

第三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館,湖南嶽陽樓,洪江芙蓉樓;

第四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亭、湖南嶽陽樓、宣城謝樹樓;

第五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館,湖南嶽陽樓,榮縣真武館;

第六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館,湖南嶽陽樓,揚州大觀樓;

第七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館、湖南嶽陽樓、九江潯陽樓;

第八說: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館,湖南嶽陽樓,鎮江芙蓉樓。

第九說:武漢黃鶴樓,南昌王騰館,湖南嶽陽樓,馬鞍山太白樓。

黃鶴樓有五層。高50.4米,相當於壹棟16層的建築。金字塔形的屋頂被飛檐環繞。主樓周圍還有勝利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各異。底層是高大寬敞的大廳,中間是高達10米的沈箱。正面墻上掛著“白雲黃鶴”巨幅陶瓷壁畫,兩側立柱上掛著長達7米的對聯:西天來神清氣爽,雲卷雲舒天地;壹去不復返的河流,海浪沖走了過去和現在的煩惱。二樓大堂前墻上,刻著唐代顏伯禮寫的《黃鶴樓》大理石,記述了黃鶴樓的興衰和名人軼事。婁機兩側有兩幅壁畫,壹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了黃鶴樓和武昌城誕生的歷史。另壹部是《周瑜的宴會》,反映了從三國到黃鶴樓的名人活動。三樓大堂的壁畫是崔豪、李白、白居易、陸遊等唐宋名人的“繡像畫”,還摘錄了他們吟誦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隔成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購買。頂堂有《萬裏長江圖》等長卷和壁畫。

“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王騰亭,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為洪州刺史。李元嬰出生在皇帝家庭,並受到宮廷生活的影響。“書畫,妙曲,愛蝶,選擇朱芳旅遊,青雀閣壹騎,亭臺樓閣歌舞盡興。”據史書記載,永輝三年(652年),李元嬰遷居蘇州做洪州刺史時,從蘇州帶了壹批歌舞樂師,整天在那裏宴飲。後來臨江建了這個亭子作為住的地方,真是歌舞之地。李元嬰因貞觀年間被封為山東滕州人,並在滕州建有閣樓名為“王騰閣”,故名王騰。後來王騰李元嬰劃歸江南洪州,豪格仍名“王騰亭”,為後人所知。“到時候,風送王騰亭”。王騰亭因“初唐四傑”之首王波的壹篇駢文——《秋王騰亭序》(簡稱《王騰亭序》)而名揚古今。王波的《王騰亭序》膾炙人口,傳誦後世。文以亭名,亭以文傳。它歷史悠久,享有盛譽。自王波《歷代序》以來,王緒曾為滕王閣寫過《滕王閣賦》,王中書也寫過《滕王閣記》,被譽為“三王記葛藤”。韓愈,後來的大作家,寫了新建成的王騰館。因此,王波、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到亭子”的先河,使後世文人習慣於在亭子上寫詩文。王騰亭在古代被視為吉祥的風水建築。古語有雲:“藤斷葫蘆剪,塔斷玉章。”“滕”與“滕”諧音,指滕王戈;“葫蘆”是寶;“塔”指金聖鐵塔;“圓周率”是崩潰的意思;“張羽”是南昌。這首古老歌謠的意思是,如果王騰館和金聖鐵塔倒塌,張羽城的人才和財富將會流失,城市將會毀於壹旦,不再繁榮。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多的地方需要風水建築,壹般是當地最高的標誌性建築,匯聚天地靈氣,吸取日月精華,俗稱“文筆峰”。位於江西河畔的王騰亭,被古人譽為“鋼筆”。也有古人說,“求富貴長生殿,求幸福王騰亭”。可見,王騰館在世人眼中占據著神聖的地位,歷代都非常重視和保護它。同時,滕王閣也是壹個存放古代典籍和歷史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壹個古代圖書館。封建士大夫也喜歡在這裏打招呼,招待客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就是妳的天子,曾經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戰敗後,在亭子裏設宴,命大臣文人賦詩觀燈。今天的王騰館是壹座宋式建築。唐宋壹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對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亭臺樓閣非常雍容華貴,建築的藝術造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矗立在湖南省嶽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湖畔的嶽陽樓,自古有“洞庭為天下水,嶽陽為天下樓”之稱。它與江西南昌王騰亭、湖北武漢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嶽陽樓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大將魯肅為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而修建的閱兵臺。那時候叫嶽軍樓。據記載,這是最早的嶽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最早的亭子。

到現在,嶽陽樓是以東漢末年的《魯肅嶽君樓》為藍本,代代相傳發展起來的。在唐朝以前,它的功能主要用於軍事。自唐代以來,嶽陽樓逐漸成為遊客和浪漫主義詩人遊覽和賦詩的勝地。此時巴陵城已改為嶽陽城,巴陵樓也已叫嶽陽樓。北宋時,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使嶽陽樓名揚天下。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這裏遊覽名勝,在欄桿上抒發情懷,並記錄在文字裏,吟誦在詩詞裏,繪畫在形式上。工藝美術家還以嶽陽樓為題材描繪洞庭風光,使嶽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長期反復描寫和書寫的題材。

由於嶽陽樓是純木結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其在1984年進行了翻修,沿襲了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修建時的造型。爬嶽陽樓可以瀏覽八百裏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嶽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壹保持原貌的,其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 1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1月,被批準為第壹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唯壹的景區,嶽陽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嶽陽旅遊的龍頭。2011年9月,國家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準嶽陽樓-君山島景區為國家5A級景區。

南京閱江樓、武漢黃鶴樓、嶽陽嶽陽樓、南昌王騰亭合稱為江南四大名樓。朱元璋稱帝後,上書修建閱江樓,並親筆書寫《閱江樓》,命全體文臣寫文章《閱江樓》。大學者宋濂寫的文章最好,入選《中國古代文學觀》。閱江樓於2001年建成對外開放,結束了600年“有記憶無建築”的歷史。

王昌齡的《在芙蓉客棧與辛棄疾別離》使芙蓉樓名揚天下,因而成為名勝。如今有兩座芙蓉樓,壹座在江蘇鎮江,壹座在湖南洪江。江蘇鎮江的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的芙蓉樓都是舉世聞名的芙蓉樓。詩中寫道:“寒雨夜入吳,平視楚山送客。”從所在的地方來看,這座芙蓉樓應該是鎮江的芙蓉樓,但當時王長齡被貶為龍標古縣,有李白的詩《聽說王長齡遷龍標瑤於左》為證,龍標古縣就是以前的洪江(黔城)。由此推斷,這座建築應該是前城的芙蓉樓。芙蓉樓位於金山天下第壹泉——塔英湖畔。最初建在古城江城三山(日鏡山、月華山、壽丘山)中的月華山上。由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仍存。為了開發風景資源和旅遊業,1992重建了這個歷史建築遺址。整體建築由芙蓉樓、冰心亭、於越亭和湖中三座石塔組成,由蜿蜒的回廊相連,形成壹個美麗的圖案。

謝鼓樓位於宣城市中心的陵陽山頂,是著名的文化建築。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象征,也是中國傳統詩歌和文學的象征。謝鼓樓歷來與嶽陽樓、黃鶴樓、王騰亭並稱為江南四大名樓。抗日戰爭時期(1937),該樓曾遭日軍飛機轟炸。

折疊相關典故

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知府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此地,並有詩《秋登宣城謝朓北樓》。742年(天寶元年),李白懷著崇高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在國子監任職。兩年後,他因被人誹謗而離開朝廷,義憤填膺地又開始了流浪生活。李白來到宣州是在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的秋天,不久就住在了宣州。他的壹個老朋友李運興來到這裏,不久就離開了。李白陪他到了謝朓樓,設宴為他送行,並在宣州謝眺別墅寫下了著名的《送別大臣》。

在宣州謝眺別墅與大臣舒雲告別:從昨天起不得不拋棄我和閃電。今天更傷我的心。秋雁有長風護航,我在這別墅裏面對它們,喝著我的酒。大作家的骨頭都是妳的畫筆,在天院,我是從小在妳身邊長大的小謝。我們都是崇高的遙遠的思想,渴望天空和明月。但既然水還在流,盡管我們用劍砍它,舉杯消愁。既然這個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明天我將松開我的頭發,乘上壹艘漁船。

聚源樓建於公元1069年。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遊聚源樓,唱道:

聚緣樓雲山苦盡甘來,野草自春暖花開。

幸虧高樓林立,可以遠遠地聚在壹起,和閑人收拾壹會兒。

無限青山散,雲浪夾簾鉤。

盯著邊界,妳永遠也到不了萬戶侯。

他在聚源樓上留下壹首詩,名揚天下,與黃鶴樓(建於公元223年)、嶽陽樓(建於公元215年)、王騰亭(建於公元653年,並稱“江南四大名樓”)同毀於戰火。5438年6月+2003年2月,德興市委市政府決定重修聚源樓。重建後的聚源樓分為主樓和附樓兩部分。主體建築為仿古建築,三重檐,占地637.87平方米,高39米。它有三重屋檐的外觀,裏面有六層。贈詩:江南聚源樓,有名又有名。銅都連閩浙,德卻興五洲。河流壯麗而繁榮,青山碧水在沙鷗蕩漾。不知道遊覽的高度。具有千年歷史的聚源樓是德興的歷史文化瑰寶之壹。始建於宋熙寧二年(1069),由德興人於世龍出資興建。位於城北壹秀才背後枕山之巔。當時的德興縣令山和蘇東坡是同門學者,才華橫溢。於世龍很敬重山的才華,所以請妳命名這座建築。山登上此樓,全城盡收眼底,遂將其命名為聚源樓。元豐七年(1084),蘇東坡派長子蘇邁到德興任縣令,登上聚源樓。他寫道,“雲山苦盡甘來,野草自春暖花開。感謝“高樓能聚遠,閑人壹會收拾”這句詩。建安年間(1127),宋高宗對蘇東坡的詩大加贊賞,並特意贈聚源樓壹塊金匾。有了皇帝的禦墨,黃庭堅、馬廷鑾、趙孟頫等壹些名人都來德興寫詩。由此,聚源樓遠近聞名,被世人譽為江南名樓。2003年,市委、市政府進壹步弘揚德興歷史文化,加快發展旅遊業,重修聚源樓。聚源樓位於鳳凰湖西側海拔160米的古龍山頂。壹條6米寬的水泥盤山路到達中心。它是按照宋代的建築風格設計的,青瓦,雙拱門,氣勢宏偉,高39米,外觀三層。它有三層,總面積為639.87平方米。周圍掛著八塊鍍金匾額,門前朱紅柱子上掛著趙孟頫。站在樓頂可以看到整個城市,這是德興的標誌性建築。

真武閣,位於廣西容縣容城東部,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景略臺建於唐二年(公元759年)。真武閣建於明初的經略臺上,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建成三層樓閣,即現在的真武閣。整個展館為杠桿式純木結構,高13.2米,寬13.8米,深11.2米,由3000個格構構件串聯、支撐、約束、合理協調,形成壹個美觀、穩定的統壹整體。二層的四根大內柱雖然承受著上層樓板、梁架、分布柱、亭瓦、屋脊的沈重負荷,但柱腳懸空不落地,是整個亭閣結構中最精致奇特的地方。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5次地震,3次特大臺風等自然災害,至今仍完好無損,屹立不倒!!榮縣真武閣與黃鶴樓、嶽陽樓、王騰亭並稱“江南四大名樓”。它是四大名樓(亭)中唯壹沒有重建,完整保存至今的!

潯陽大廈位於九江市九華門外的長江岸邊。傳說宋江醉酒反詩在此,名垂千古。潯陽樓的名字最早見於唐代江州刺史魏的《先停後守,再臥潯陽樓》詩。後來江州司馬白居易在《潯陽樓》壹詩中描寫了周圍的景色。然而,施耐庵《水滸傳》中的精彩描寫,才真正讓旬陽樓名揚天下。

1989年春,九江在潯陽河畔重修潯陽樓。趙樸初為潯陽樓題匾。改造後的潯陽樓占地1.600平方米,高20米。古樸莊重,外三層四層,青黛瓦,飛檐翹角。充分利用江邊、江面等自然條件,呈現出壯麗典雅的風格,襯托出廬山和長江。整個建築更加完美,建築內壁所繪的108梁山好漢更是栩栩如生。壹樓大廳東西兩面墻壁鑲嵌兩幅大型瓷畫,繪有“宋公明送江州城”、“潯陽樓宋江寫反詩壹首”、“宋江遭黃文炳設計害”、“梁山伯友人搶庭”等生動畫面,為潯陽樓增添了傳奇色彩。二樓是展廳,陳列著介紹潯陽樓歷史的書籍和當地景點的圖片。三樓是回廊,主要陳列字畫。四樓是包間,擺滿了古色古香的桌椅,還有古香古色的音樂茶座。潯陽樓是集名樓、名書、名酒於壹體的著名景點。遊客可以在這裏喝茶,登高遠眺,看潯陽河風光。在古代,餐館門前會豎起壹面酒旗,俗稱酒望子,用來招徠顧客。重建的旬陽樓保留了這個標誌。樓門口豎起了高高的觀察桿,掛著酒旗,上面寫著“潯陽河就是水庫。”

進壹步閱讀

黃鶴樓建於三國鼎立時期的吳二年(223),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其中清代有七次,最後壹次毀於光緒十年(1884),後又重建。黃鶴樓重建於1981。它依山俯瞰河流,風格獨特。新建的黃鶴樓於6月1985正式向遊客開放。這座建築有五層樓高,金字塔形屋頂,不同高度都有飛檐。建築高5 14米,底層長30米,寬30米,主樓周圍有古樸的附屬建築,極為壯觀,色彩斑斕。“拉地倚天,如屏風。”從樓頂望去,俯瞰江漢,氣勢磅礴,自古享有“天下第壹景”、“天下第壹樓”的美譽。歷代文人騷客登樓吟詩作賦,歌頌黃鶴樓的壯麗景觀。迄今為止,已有1000多首詩歌和100多篇散文流傳下來。自古以來,因為有許多關於黃鶴樓的感人故事和美麗傳說,再加上它壯觀的景色,千百年來文人墨客都來這裏抒發情懷,留下了無數的文字卷軸。

495年夏,婁南齊建武二年,謝朓,有個詩人,出身顯赫,年過三十。他逆水行舟,緩緩抵達宣。他叫謝植,在蕭手下當了十幾年的副將。謝舒寓情於景的詩風直接影響了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謝朓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特殊的貢獻和地位。南齊建武年間(494 -496),謝舒被任命為宣城知府,並被任命為高寨。謝舒曾在此擔任導演並居住,創作了《高寨詩史》、《高寨王獻》、《後宅回眸》等詩歌。建築後面的廢物。

唐初,宣城為紀念謝舒,在“高寨”舊址上新建壹樓。因該樓位於縣城北部,故名“北樓”,又因敬亭山建成時已有名氣,故又稱“望北樓”。唐代李白多次遊覽宣城,到此樓憑吊,以詩抒懷。“秋登宣城齊諧北樓”這首詩膾炙人口,傳唱千古。詩中寫道:“江邊如畫,山看夜晴空。在兩條河流之間,壹湖壹湖的像壹面明亮的鏡子;河上的兩座橋看起來像從天而降的彩虹。橘林柚在炊煙的冷煙中映襯;秋色無邊,梧桐也已顯得蒼老。”無論誰去北樓,都會對清風侯爺心存感激。“因李白詩詞廣為傳頌,此樓亦稱‘謝公樓’、‘謝壽樓’。唐憲通(874)末年,宣州刺史杜重修北樓。因地勢高峻,懸崖險要,故命名為“疊樓”,並被記錄備案。(《江南誌》):寧國郡治後,謝朓為宣城太守之高位。壹座北樓,又名謝公樓。唐憲通年間,都古林刺史重建,改名。)

明朝嘉靖年間,知府及時重修,改稱“高宅”,也有題寫。

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府徐婷對其進行了整修,並說:“疊嶂之名,亦以土為名,謝公之名,亦為人們所傳誦。”北塔古往今來皆知,人與地皆在其中。”因此得名:“古北樓”。清光緒初年(1875),知府盧又重修了。改造後,北樓分上下兩層,下面上層壹圈,全木結構,琉璃瓦屋面,四面飛檐。上層為“疊樓”,四周有木欄桿,下層為“謝鼓樓”,四面都有紗門。樓底四周,有題詩題樓。

抗日戰爭時期(1937),該樓曾遭日軍飛機轟炸。

自唐代以來,宣州城內的其他建築為紀念謝舒而命名:調風、青樹、迎春、觀風、雙溪、淮榭、雲起(以謝舒的詩《幽靜亭山》、《疊疊與》命名)、棲霞(以謝舒的詩《夏宇散入齊》命名)、澄江(。《澄江夜月》詩說:“澄江開天鏡,照更明。”我希望我安靜的日子總會有回報,我會和妳壹起聽歌。)等展館。在敬亭山歷代修建的萬神殿中,謝舒名列第壹。因此,有人曾稱宣城為“小謝城”(杜牧《從宣州到北京,路遇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敬亭山下有百頃竹,有謝城詩人。”歐陽修《梅文授德興(令)戲書》:“汝家為洛陽客。”章雷《白身為朝無咎》:“關河在戰國時東秦,風月在南。”)、《謝恭城》(杜牧《從宣城到北京》:“謝恭城溪為夢,劉在門前拂頭。”尋梅《疊嶂樓》:“謝公城在謝公樓上,百尺枯掛壹鬥牛。”)、《謝舒城》(穆圖《宣州開元寺》:“南朝謝舒城,東吳最深之地。”徐唐《汝州施立回宣城送別前》:“重引池塘,謝城池。”)。

宋神宗聚源樓元豐二年(1079),大文豪蘇軾因“烏臺詩案”鋃鐺入獄。獲釋後,他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市),任應永助理員,為期五年。元豐七年,下詔,說史“閱歷深厚,人才難得,不忍割舍”,遷到離京城稍近的汝州(今河南臨汝市),出任的助紂為虐。遊途中,東坡轉江西,去高安,去匡廬,遊石鐘山,過鄱陽湖,回樂安河,到德興。這是蘇軾第壹次到江西。壹路走來,他飽覽山水,探秘幽僻,吟詩作記,留下了《西林壁故事》、《石鐘山故事》、《聚源樓》等名篇,成就了江西文學上的壹段佳話。

東坡壹行過彭,經饒州(今江西鄱陽),乘船樂安河東,於六月中旬抵達德興。東坡長子麥,字伯達。元豐初,蘇軾以詩結怨,與君同行。在東坡流放黃州的五年中,蘇邁壹直陪伴著他。元豐七年,二十五歲的蘇邁被任命為縣尉。蘇軾堅持派兒子去執行職務。據筆者推測,可能有兩個原因。壹是初入職場,渴望愛兒子。怎麽能不發呢?第二,時任德興縣令的山,與東坡同系秀才,是姻親。石和認識很多年了,但是他們有很長壹段時間沒有見面了。他們正好借機把孩子送到崗位上,完成了交朋友的心願。蘇軾當年把心愛的兒子托付給朋友,期望他勤政親民,不辱家風。據說東坡離開德興時,還送了兒子麥延泰壹份禮物。硯臺上有題詞,文曰:“入道常渴,求進常奇,待財常賞,用此書常活。”蘇邁的失敗是妳最大的希望。康熙版《德興縣誌》載“文采卓越,政治敏感,鞭笞迫,人不忍欺,後人景仰”。蘇邁在《德興舊誌》中被列為名臣。宋代,蘇靜堂建在殷誠枕山腳下,以示紀念。

德興古城坐落在萬山之中。這裏的山山水水很美很美。宋熙寧年間(1068-1077),當地著名官員於世龍捐資在北郊鎮山巔修建了壹座觀景樓。山以“高瞻遠矚”之意命名“聚源樓”,侍郎柳丁記下。婁城,著名的浴黨。東坡喜歡山水取勝。誠邀蘇軾父子北上枕山,遠眺風景。東坡登樓四望,卻見茅山蜿蜒,波光粼粼,寒氣蒼翠,天門雄偉,風光無盡,氣勢非凡。紫蘇玫瑰,以“聚源樓”為題,成了壹絕:

雲山正在遭受磨難,是時候清理自己的春天了。

幸虧高樓林立,可以遠遠地聚在壹起,和閑人收拾壹會兒。

聚緣樓和提西林碧有異曲同工之妙。前兩首詩表達了對德興自然景觀的由衷贊美。“苦親”二字道出了愛情的全部。“有高樓的地方,可以聚得遠遠的”這句話,既現實,又蘊含著“深謀遠慮”的深意。仔細欣賞,字裏行間,也能體會到詩人此時的復雜心境。屢遭貶謫,東坡自認為是遠離主流社會的“閑人”。然而,無憂無慮、雄心勃勃的紫蘇,盡管命運多舛,卻仍渴望在人生的舞臺上上演壹出真正屬於她的壯劇。

蘇東坡的精印出版,壹時間傳遍天下,也讓位於偏僻城市的聚源樓突然大放異彩,壹舉成名。蘇轍、蘇洵、趙孟頫、黃庭堅、佛印、趙辯、馬廷鑾等詩人、名人先後來過德興,登樓觀勝,寫下了許多詩篇。簡彥建(127-1130),宋高宗很喜歡東坡的詩,有心情的時候特意贈禦書《聚源樓》。東坡題詩,高宗慈題碑,聚源樓成為江東名樓。不時有贊美太陽的詩句:“高皇帝有帝王墨的題材,內漢有詩。聚遠樓妙,名滿天下。”可想而知,運氣好的時候名聲並不明顯。直到元初,文學家、畫家趙孟頫巡視德興時,仍驚嘆不已:“四靈陳翰坡有詩,雲與韓魁光聚於此樓。古往今來兩個美妙浪漫的腳,也誇下了眼光定眼。”聚源樓毀於元末。2005年,為了紀念蘇軾父子,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德興在全市的幫助下,重修了聚源樓和蘇靜堂。

東坡遊覽了聚源樓後,登上了風景秀麗的銀都雷山(即銀山、古精銀院監、靜音和山腳下的鄧公寺)。在山頂的蕭墅亭中,詩人飽覽了這座銀色城市的美景,並再次寫下了詩歌。詩歌日:

賞雷山蕭墅亭,群峰透雲。

小傲伴池邊紅日,舒懷言迎白雲。

到處望著天空,我冷冷清清。

陰陽花開遍,留下新詩讓此行濃。

吟誦壹首關於舒曉婷的詩,壹掃壓抑的精神,激昂而豪爽。詩的結尾對聯,充滿豪情,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在德興期間,蘇公堅持要去離城70裏的巴度(今海口鎮)拜謁唐太宗董全真寺,並賦詩壹首。詩中說:“鐵柱照冠,八村隨韓壇。戰敗還是和沒有援軍不壹樣,破頭還被提為賊。如果雷粉大聲說話,那無主的馬誰來鞍?”荷塘並不總是冷的,每晚都隨著月亮的冷而憂傷。董全真,城內巴度人,曾率唐郡八寨之主與朱溫叛軍作戰,後因援軍未敗而自殺。川全真死後,她依然站在馬背上,手捧著頭,怒目而視。敵兵驚恐萬狀,不戰而潰,然後義馬負全責。蘇軾為了表達對保家衛國的愛國者的敬仰之情,專程到異鄉祭奠逝者,這是他壹貫的憂國憂發思想所致。

  • 上一篇:全國有多少人有嚴姓?
  • 下一篇:2020抗擊疫情我們在壹起作文精選5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