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壹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壹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麽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
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蘇東坡《寒具》
調朱弄粉總無心,瘦覺寒餘纏臂金。別後大拼憔悴損,思情未抵此情深。——朱淑真《恨別》
2.戒指
“何以道殷勤?約指壹雙銀”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 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壹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壹睹,後面無期,以指環壹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 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裏。
《 全唐詩.與李章武贈答詩》的題解中註釋說,唐時,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道:“撚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早已憂思而死,指環只是空留悵惘。宋李昉《太平廣記》裏說後來李章武與王氏子婦的靈魂神會於王氏宅中,這應該是人們對愛情結局的美好願望。
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與女子,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贈饋方式是類似的。
範攄《雲溪友議》中寫書生韋臯少時遊江夏期間,與少女玉簫從相識到相戀的故事。韋臯臨回家鄉前送給玉簫壹枚玉指環,發誓少則五年,多則七年後會來娶玉簫。然而七年光陰過去了,薄幸的韋臯卻不復再來,癡情的玉簫絕望地滄呼:“韋家郎君,壹別七年,是不來矣!”竟絕食而死。人們憐憫玉簫這壹場悲劇,就把韋臯送給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很多年以後,韋臯官運亨通,做到西川節度使,才輾轉得知玉簫的死訊,他悔恨不已,於是廣修經像,以懺悔過去的負心。後來有人送給韋臯壹名歌姬,名字容貌竟與玉簫壹模壹樣,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環的肉環隱現,韋臯知道是玉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終於以再生緣的形式實現了隔世的結合。是耶非耶?為了人間有情人終局的美滿,只好姑妄信之了。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
3.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 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誌》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珰、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裏將耳飾裏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復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壹簪壹珥,便可相伴壹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
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 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 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
4.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 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紅樓夢》裏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壹針壹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壹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壹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麽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5.手鐲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壹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壹天考問群臣:“古詩裏有‘輕衫襯跳脫’句,妳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麽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誌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壹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5.手鐲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 “跳脫”就是其中壹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壹天考問群臣:“古詩裏有‘輕衫襯跳脫’句,妳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麽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誌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壹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6.玉佩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 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裏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麽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到現在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裏有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縭”,它後來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清聞人倓《古詩箋》中把“美玉綴羅纓”解釋為“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7.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繁欽詩裏幾次說起“結”, “結”是壹個被賦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漢字,從遠古到今天,它始終滲透在人們的生活和情感裏。同心結也壹直是古人表達情感的信物,所謂“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