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的開頭
作文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開頭。但最好開門見山,簡潔明快,直奔主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揭示文章主題,切忌拖拖拉拉,含沙射影,論點不清。字數應該在100字左右。
壹.正式要求
1.開頭基本由“引言+論證”組成。論點就像鮮花,但鮮花也需要引言作為陪襯,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
2.開頭要簡潔、準確、客觀,不要過多的描述性語言,少壹些抒情性。
3.寫作沒有壹定的方法,開頭可以不拘壹格,但論點要寫清楚。
4.開始時要小心使用排比。
第二,方法介紹
1.內涵解釋法:題目中的題目有比較生僻的詞,第壹句就可以直接解釋。如果有評分點,壹般要求在開頭解釋生僻字。
2.點引入法:題目中的題目是某個觀點,即某人所說的話。第壹句話可以直接提取出來進行解釋或評價,這是最快、最直接、最有效的返點題目的方式。
3.案例現象法:題目中的題目是案例現象,也可以和案例現象有關,第壹句話可以直接引出。
4.時間背景法:題目中的題目可以與當前的時間背景相關。第壹句可以寫當前的時間背景。
5.名言警句:腦海中有與題目相關的名言警句,第壹句就可以直接引出。
第三,經典例子
1,內涵解釋法
例子
結合“給定信息”,以“家庭背景”為題,聯系實際,寫壹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明確,聯系實際恰當,內容充實;(2)語言流暢,條理清晰,結構完整;(3)不少於800字。
開頭:家庭財富是人口普查所反映的壹個國家的人口基數、人口素質、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狀況及其經濟實力的總和。但是通過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們發現中國的“家庭財富”還是比較薄弱的。在當前社會轉型期,不僅要摸清家底,還要鞏固家底。
2、理念引入法
《給定資料3》引用《論語》中的話:“不學禮儀,不可立。”請以這句話為中心話題,聯系社會現實,自己寫壹篇文章。(35分)要求:(1)選擇自己的角度,有深刻的見解;(2)參考“給定信息”,但不要拘泥於“給定信息”;(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總字數為1000-1200。
開篇:《論語》中有壹句話:“不學禮儀,立不住腳。”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學禮儀,就站不住腳。學習禮儀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個人培養自己,站在社會上,使國家站在世界上,匹配大國意識。同時,學習禮儀也可以弘揚傳統文化,使其立足於這個時代。
3.案例現象法
《給定數據4》提到:“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政策不僅是公民願望的滿足,也是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請從這句話引發的思考寫壹篇文章。(40分)要求:(1)從自己選擇的角度做自己的題目,觀點清晰深刻;(2)思路清晰,語言流暢;(3)參考“給定信息”,但不要拘泥於“給定信息”;(4)總字數800~1000。
開頭:無論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還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還是限塑令,都是政府出臺的政策,都是好政策,真正實現了惠民的意義。好的政策其實是對公民意願的壹種滿足,可以培養公民的理性,培養公民的道德。目前,我們迫切需要這樣的好政策。
4.時間背景定律
參考所給信息,結合當前政府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現狀,以自選視角,以“眾籌:超越金錢的價值”為題,寫壹篇議論文。(40分)要求:觀點明確,理解深刻,內容豐富,結構完整,邏輯清晰,語言流暢,1000 ~ 65438。
開頭: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創業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首選。雖然年輕人缺乏資金和經驗,但是眾籌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眾籌的價值除了解決資金問題,還有更重要的價值,比如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5、名言警句法
從“給定信息”中可以看出,很多“習慣”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改變的。請以“習慣的對錯”為題,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2)內容充實,論據有力;(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5分)
開篇:哲學家休謨曾說過“習慣是人生的偉大向導”。不管我們承認與否,習慣總會潛移默化地指引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習慣既有積極意義,也有壹定的消極危害,可謂是非分明。
四、試題訓練
《給定資料6》中的題詞“時間是失語的,但只有石頭會說話”,能引發很多人的思考和感受。請參考“給定數據”,以“時間是失語的,但只有石頭會說話”為題,寫壹篇文章。(35分)
要求:選擇自己的角度,思路清晰,考慮周到;聯系實際,不拘泥於“給定信息”;內容豐富,語言流暢;800-1000字。
參考模型
時間是失語的,但石頭會說話。
“歲月無言,唯有石頭會說話”是作家馮驥才先生站在賀蘭山巖畫前表達的壹句感慨。
觀點引入法。這裏的“石”指的是文化遺產。這句話的意思是時光飛逝,歲月無聲。只有文化遺產才能告訴我們壹段生動的歷史。
內涵解讀法,這是因為文化遺產承載著歷史記憶和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同時,文化遺產的存在也促進了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和傳播,滿足了人類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
文化傳承可以從根本上說,因為它承載著歷史記憶和傳統文化。文化遺產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壹種是動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比如長城、莫高窟,它們雖然壹動不動,但卻有著厚重的歷史感,在這裏它們靜靜地訴說著過去的戰爭歲月和精彩的佛教文化。正如著名學者於在他的《文化之旅》壹書中所寫的:“莫高窟之所以能傲視外國古跡,在於壹千多年的層層積澱。看莫高窟,死了壹千多年的不是標本,而是活了壹千多年的生命。壹千多年來,血管暢通,呼吸均勻停止。這是多麽壯觀的生活啊。”。
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如社戲、皮影戲、剪紙、刺繡、年畫等。,雖然它們很難被固定在某個地點或某個時刻,但看到它們就像看到了過去集市、村莊裏熱鬧的生活場景和濃郁的文化氛圍,生動、親切、自然,就在眼前。正因為文化遺產承載了我們的歷史記憶,它才能告訴生活在大城市的現代人我們是哪裏人。
文化遺產也承載著民族精神,是中國人的精神歸屬,是民族凝聚力的載體。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壹體化的今天,同質化是大勢所趨,學者托馬斯·l·弗裏德曼甚至提出了世界是平的這壹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文化遺產才能識別我們的民族身份。只有這樣,我們中國人才能銘記中華民族重視傳統、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不畏艱難、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唯有中華民族在四大文明中的文明從未停止)。沒有文化遺產的存在,中國人就不會在海外找到精神家園。
從更高的角度來看,文化遺產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滿足了人類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這是因為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遺產,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類會通過旅遊、探險、考古、學習等方式接觸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遺產。在這個過程中,文化遺產得到了交流、碰撞、傳播和發揚。所謂文化如水。
在歷史的長河中,時間本身不會訴說,只有歷史留下的文化遺產。然而,目前的文化遺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當務之急是做精做細,全民保護,科學保護,粗中取精,批判繼承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