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宗教傳統確立於夏朝。夏朝的建立,加速了自然宗教向“人為宗教”的過渡,使宗教完全成為維護君權的有力工具,並為商周二代奠定了“以神道設教”的宗教傳統。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傳統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天帝崇拜。這是夏商周三代宗教傳統最核心的內容之壹。夏朝的統治者認為,天帝為具有人格的至上神,可以發揮強大的主宰作用,而地上的君主,其所作所為完全是在遵從天命,履行天神的意誌。夏禹還大興禮制,建立起壹套祭天的儀制。這表明,既有明確觀念又有莊嚴儀制的具有濃厚人為宗教色彩的社會意識,隨著夏朝國家的形成正式確立了。
商人不僅完全繼承了夏人的天帝觀念,而且迷信程度更加嚴重。不管是自然界的風霜雨雪、旱澇晦冥,還是人世間的成敗盛衰、吉兇禍福,大事小事都要占蔔,壹蔔總要連問數次。天帝,幾乎成為商人惟壹的精神依賴。這種迷信,當然具有統治者自愚的壹面,但更深刻的壹面則恰恰反映了世俗的君王要求鞏固自己的權力並使其神聖化的願望。
周人在充分肯定天帝的至上神地位的同時,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德”,主要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方面的內容。它需要主觀努力(道德修養)和客觀制約(禮儀規範)***同作用才能實現。在加強主觀努力方面,特別強調“敬”的功夫,被視為實現“德”的憑借。“德”與“天命”發生了緊密的聯系,“敬德”成為“祈天永命”的根本條件,社稷能否求得“永命”,關鍵在於君王的“德”是不是可以“配天”。
“以德配天”的思想,豐富了傳統的天命觀的內容,克服了由“天命靡常”所引起的疑天情緒,有效維護了天帝的神聖地位。同時,通過對“敬德”的強調,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修養,以及由此種修養所指導的禮樂政刑的運用而引起的積極影響。這種既敬天帝,又重人事,把天帝打扮成壹個倫理角色的宗教學說,為後來幾千年的傳統宗教理論奠定了基礎。
2.祖先崇拜。這是三代宗教傳統的另壹項核心內容。它是父權制條件下,在靈魂不死觀念的作用下逐漸演成的風習。關於三代的祖先崇拜,以商周二代的形態最為典型。商人基本的祭祀方式是,同壹氏族的人在宗廟祭祀,同壹宗族的人在祖廟祭祀,同壹家族的人在稱廟祭祀。不同的祭祀範圍,體現出血緣的親疏關系。商人虔誠地膜拜祖先,壹方面是要取悅神靈,祈求其降臨福祉,保佑社稷,另壹方面則要向臣民顯示君王力可通神的偉力,使老百姓能以同樣虔敬畏懼的態度接受君王的統治。
周代的祖先崇拜開始強化宗法關系。周武王克商以後,實行祀祖配天,建立起森嚴的宗廟制度。諸廟皆南向,按昭穆的順序排列,昭廟在左,穆廟在右。太祖之廟百世不遷,居中。祭祖的名目極其復雜,祭祀的儀式也非常隆重。
3.鬼神崇拜。對眾多鬼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中國傳統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鬼神崇拜的理論基礎是靈魂觀念。活人的靈魂在人死後變成了鬼魂,而日月星辰、山林川澤,能夠晝夜變化、翻雲覆雨,也皆有神靈存在。三代對鬼神的祭祀,種類甚多。鬼神不同的職能和管轄範圍,形成不同的祭祀場所和祭祀方式。不過多數祭祀都與禳除災害、祈盼豐收有關。對日月、土地、山川的祭祀,典型地反映了這種觀念。
4.聖賢崇拜。在和大自然進行鬥爭的過程中,勇敢、力量和智慧成為美德,逐漸受到人們的崇拜,於是產生了聖賢崇拜。受到崇拜的聖賢,或者是具有神性或半神性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發明家,或者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對於他們的崇拜,主要不是出於血緣的感情,而是敬慕他們造福人類的功業。得到崇拜的種種聖賢,由於後人不斷附會其功德,所以他們的神性也就越來越大。甚至像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真實的人物,在傳統的宗教情緒的作用下,也大受神化。聖賢崇拜是中國古代宗教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逐步與尊聖、尚賢等觀念結合,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得到延續和發展。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的自然宗教向早期“人為宗教”過渡並最後定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專職的賦有祭司職能的巫、史、祝、蔔的出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人神兩個世界的使者。人間祈禱平安的願望靠他們傳遞,諸神賞善罰惡的意誌靠他們表達。為了加強宗教神秘肅穆的氣氛,主要由他們之手,創造了壹系列復雜的宗教儀式。他們是人為宗教誕生的助產婆。
在三代的宗教傳統中,宗教觀念、宗教儀式雖壹脈相承,但由於各朝的社會條件、文明水準備有差異,因而因革損益之跡也非常明顯。由於周人從精神上傾向於“尊禮尚施”,這就極大地排除了宗教對社會的影響作用,使中國人養成了“天道遠,人道邇”的價值取向。
二、道教是如何產生的?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來源於歷史久遠的民間巫術和神仙方術。戰國時期,鄒衍創立陰陽五行學說,為巫師、方士所吸取,形成所謂神仙家。秦漢諸帝,企求長生不老,神仙家便與儒術合為壹流。東漢崇尚讖緯之學,經學逐漸讖緯化,神仙家與儒生二位壹體,界限泯滅。日益墮落的今文經學和虛誕的讖緯迷信,激起古文學家強烈的批判。神仙家感到依附地位難以保持,所以積極謀求獨立發展的道路。此時,佛教已開始在中國內地流行。佛教的教主、教義和宗教組織,對神仙家的創教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模仿佛教創立壹種獨立發展的宗教,成為神仙家努力的目標。於是老子就被推為教主。漢順帝時,瑯牙人於吉自稱得神書170卷,號稱《太平清領書》。於吉的門徒宮崇將其獻給漢順帝,由官府收藏。桓帝時,襄楷又向桓帝獻出壹部。這是神仙家思想的經典,它標誌著道教理論已經形成。漢桓帝時,皇帝親自派宦官到苦縣祭老子,又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表示朝廷對道教的承認。至此,以老子為教主,以《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為經典的道教終於成為公開的宗教。
《太平清領書》產生以後,有力地促進了各地的道教活動。大約在東漢順帝、桓帝時期,形成了早期道教的兩大派別:五鬥米道和太平道。
五鬥米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又叫張道陵)創建。張陵,沛國豐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十年(34),據傳於桓帝永壽二年(156)升仙。漢順帝時他在雞鳴山中學道,編寫經書與符錄。他自神其說,稱這些經文符錄得自太上老君。他創建了五鬥米道的儀式和組織:凡要求人教者,都須出五鬥米;組織系統稱為“治”,在整個巴蜀漢中地區設治助24所,是處理道教事務和舉行祭儀的專門場所,官職有祭酒與鬼吏等。五鬥米道依傍《道德經》闡發其宗教主張,把道視為具有人格特征的至上神,極力推崇“生”的意義,認為它是“四大”(道、天、地、生)之壹,突出體現了道教追求長生不死的主旨。
太平道,又稱黃老道,由張角創建。張角鉅鹿人,大約於漢靈帝熹平年間創立此教派。它奉《太平請領書》為主要經典,利用到各地為病人治病的機會進行傳教活動。太平道的宗教組織是“方”,當時將所控制的範圍分成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方的負責人稱為“渠帥”,張角自稱大仙良師。太平道的目的是要推翻東漢政權,建立新的統治。他們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在漢靈帝中平元年(184)3月5日正式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利用宗教形式組織的農民大起義。起義遭到東漢政權的殘酷鎮壓。之後,太平道遭禁。
道教的產生方式是特殊的,不同於佛教與伊斯蘭教。由於道教在醞釀過程中,始終於處於依附地位,這為它廣泛攝取陰陽、讖緯、儒、道、佛等各種理論學說提供了便利,同時也造成道教理論成分龐雜、思想不夠純壹的形態。道教是適應中國現實社會需要產生的宗教,所以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壹些特點。它壹方面告訴人們通過道德的修養和身心的修煉,可以成神成仙,從而永遠脫離現實社會的苦難,另壹方面它又有強烈幹預現實政治的願望,期望實現“太平世道”的理想,最終將虛幻的神仙世界與現實的太平世界合二為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