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園林與儒道文化有什麽關系?

中國園林與儒道文化有什麽關系?

1.引言中國古代園林以其迷人的意境、細膩的主題、深刻的內涵和雋永的神韻成為世界園林藝術的壹朵奇葩,其再現自然的美學思想深受道家精神的影響。與其他流派相比,道教更富於對世間萬物審美氣質的觀察,更註重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道教也表現出樸素的心理傾向。道家使用的概念和範疇在美學上更具有普適性,經常被中國的景觀設計師所采納和使用。因此,中國古代園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發掘潛在自然中的“道”與“理”,最終融入道家天人合壹的精神。

2.道家精神與藝術追求

道教認為“道”是萬物之源,“人治地,地治天,天治自然”。道除了生化的東西什麽都不會,“獨立不變,繞來繞去不危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在莊子和道家哲學看來,自然有兩層含義:壹是自然,不是人為的。比如老子。三國魏晉哲學家王弼對“道常無為”的解釋是:“順乎自然。”順其自然,就是順從萬物本身,是那麽有規律,不受幹擾。這是“道”的根本性質。另壹層意思是尊重美麗的自然環境,把它當成壹個安放我身心的家。比如《莊子·北遊》裏說:“山與山和諧,土與土和諧,使我快樂。

魏晉南北朝分裂戰亂,社會動蕩黑暗。許多文人對此大為不滿。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對他們影響很大,所以他們在名山大川中尋求超脫和寄托,自然景觀成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親密依賴的物質環境。然而,人們不可能實現環遊世界的理想。此外,為了擺脫傳統倫理道德的束縛,文人也喜歡建造山水園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說明道家美學思想對中國古代園林的產生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道法自然”的美學觀點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及其設計提供了方向。中國古代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不在於對自然本身形式美的模仿,而在於將個體意識不著痕跡地融入自然。這種意識更多的體現在與自然的親和、平等、融合。道家自然,與自然交融,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壹”民族文化的地方,是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最大特征,也是藝術生命力永恒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從園林的構思布局到景點的主題分布,從景物本身的表面意義到景物之間的象征關系,從園林的物質表現到精神追求,道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之壹,都有著自己的文化特色。它對中國古代園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融合了佛教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園林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說,道家精神構成了中國古代園林美學最重要的文化遺產。

3.道家精神對中國古代園林選址的影響。

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建築既註重附近的環境美,又註重與更廣闊的自然的親和力,產生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建築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安寧的,所以古廟應該“藏”在山中,而不是像歐式城堡那樣突兀地暴露出來,這在園林中更為突出。明末將建成壹部園林專著《園林治理》。項地被稱為“項地”,項地受條件限制。壹般來說,由於建築面積和現有周邊條件的限制,能夠建造園林的基址大多是不規則的。中國古代名園的平面圖幾乎都是不規則的平面。面對這些困難的地形,園丁要因地制宜,不僅要考慮光線、水源、風向,還要考慮與周圍建築環境的協調,甚至是園林綠化。

此外,在選址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運用了“風水”。中國園林風水理論中的陰陽、無極、氣、道,既是對《易經》的繼承,也是對道家天地自然觀的進壹步發展和總結。古人認為,天人相合,自然與人類相似。莊子說:“天地亦我同在,萬物與我為壹。”試圖追溯天人相通之處,以達到天人和諧統壹。“天人合壹”是中國古代最突出的哲學思想,也是風水觀念的思想基礎。風水觀念的理論前提是天、地、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天、地、人之間有著密切的制約關系。

風水的概念是根據老子的名言“萬物負而抱陽,沖而以為和”的經典。認為天、地、人的統壹體現在這種陰陽相合的“氣”中。這個概念雖然有很多不足,但也包含了壹個簡單的認識,就是人要適應和遵循自然的普遍規律。從建築活動到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認識、和諧、協調和壹致,都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註。風水學熱衷於追求天時、地利、人和、合而為壹的“天人合壹”,風水師所信奉的許多原則都是符合或符合天時、地利的。李約瑟認為:“風水包含著重要的美學元素,中國各地的農田、臥室和村莊的美都可以用它來說明。”他還高度評價了建築群體與自然環境充分交融的傳統,這是在風水觀念中重視自然,順應自然環境意識而形成的:“沒有其他地方像中國人這樣熱情地體現他們的偉大理想:人與自然不可分離。”正是這種樸素而強烈的重視環境、順應自然的風水觀念,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園林和自然園林。

4.道家精神對中國古代園林結構空間的影響。

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園林要求擺脫傳統倫理道德的束縛,主張返樸歸真。因此,園林的布局采取了以自然為基礎,高於自然的基本原則,試圖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它的架構不要求軸對稱,沒有規律可循。群山環水,蜿蜒曲折。不僅花草樹木遵循自然的原貌,就連人工建築也盡量順應自然,和諧交融。將建築、景觀、植物有機融合,達到“雖是人作,卻似天成”的境界。這就要求中國古代園林要在有限的面積內創造出無窮的意境。要達到這個目的,顯然不能照搬自然景觀,必須通過園丁對自然的理解和園丁的主觀創造來實現。具體來說,在造園活動中,這主要是通過園林空間的營造來實現的,虛實空間的變化是由小變大的。

中國古代園林的各種要素是五花八門的:山是真的,水是空的,敞廊、涼亭、遊廊也是虛與實的,園林中花木的布置造成了虛實相聯、虛實相近的效果。在平面布局上,與西方園林壹樣規整、幾何、對稱,但交錯、曲折、錯落有致,空間布局盤根錯節。於是,真實與虛假的變化就多了起來。虛實結合的空間處理,也造成了中國古代園林的另壹個特點:“以小見大。”在空間處理上,人們常常運用微妙、隱蔽、曲折、暗示的錯覺,巧妙地運用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使人流連忘返。此外,如果能靈活運用借景、對景、離而不死、對比等手法,可以豐富空間層次,使人感到景外有景、園外有園,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蘇州留園的人口管理最具代表性。在其人口流線中,有意識地安排了若幹小空間,運用明暗、虛實、曲折閉合、狹長等手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沈復《浮生六記》講虛實相生之術:“若有亭臺樓閣,套房回廊,疊石成山,則可種花得勢,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見實,虛中見實,或隱或露,或淺或深, 這不僅在周循環中壹波三折,而且還困擾著廣大多石地區的工作和費用。” 沈復舉例說。或者玄關亭有廚房,可以開放給其他醫院。如果現實中有空,就打開不通的院門,用竹石反射,如果有實,就什麽都沒有;在墻上設置短圍欄,像上面的平臺,也是虛的。“可見的“現實中的虛擬”和“現實中的虛擬”,都是為了從心理上拓展觀者的空間感。

此外,為了做到多樣統壹,達到在有限的空間裏看到全局的藝術效果,中國古代園林藝術還運用了對比、滲透、層次等多種構圖手法,使中國古代園林成為時空流動的典型,使我們在變化與分散的過程中感受到壹個無形的統壹整體。只有壹步壹步看完整個花園,才能體會到匠心。

5.道家精神對中國古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影響。

在中國的古代園林中,沒有正規的行道樹、樹籬、花壇和修剪過的草坪。花草樹木按照大自然原始的植被分布模式成簇種植,在水池或巖石中自由聚集,野趣盎然,景色蔥郁。在設計施工上,有樹無排,石無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相弓之勢,水有迂回之感。這是壹個充滿曲折的自然風景,水是盛開的。就連花園中的建築本身也是跟隨景觀的大趨勢,呈現出曲折、高低不平、量身定做的服裝,點綴出自然景觀的藝術品位。中國這種自然的古代園林不同於西方規則的幾何園林,因為中國古代園林的造園藝術和建造技術是由道家思想決定的。

道教是中國景觀藝術和設計的指導原則。中國古代的審美思維和藝術設計壹直受這壹基本邏輯的影響。在“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導下,景觀設計的目標是找到個人情感的恰當表達方式,享受超越世俗層面的自然之美。美是主觀與客觀、情感與理性和諧平衡的產物。“道法自然”確立了道教與自然的聯系。它隱含著整個宇宙的運行規律,強調壹種對自然的深刻尊重。世界上的壹切事物,包括人類的活動,都應該遵守道所支配的自然運行規律,這是道家哲學中的壹個決定性觀點,這壹結論對中國的景觀設計藝術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園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築是主要的景觀元素。景觀設計的審美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元素的組合及其在特定環境中的意義,而不是數量。基於對場所的理解和對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考慮,根據人的活動,將人工景觀和建築按其空間順序排列。通過展現合理的功能、愉悅的比例、恰當的布局、獨到的創意,以及色彩、材料等精準的設計手法,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以“石”的手法在中國古代園林設計中的應用為例,石頭是壹種靜止的、沒有生命的自然材料,但中國的古代思維卻視之為它。石頭的功能、用途和情感被賦予了生命的象征。巖石在園林的特定時空裏,可以表現出豐富的情感:“春山淡而含笑,夏山綠而淋漓,秋山明凈而彩妝,冬山蕭瑟而沈睡。”有湖有石的假山,像是從地裏長出來的壹樣,無論是放在堂前、窗下還是水邊,都能起到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空間聯系。石頭作為屏障,也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可以說,巖石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梁,使園林完美地從有序的建築空間向自由的自然空間轉化。在抽象和象征意義上,它成功地完成了從人到地、從地到天的過渡,從而達到了天、地、人的和諧統壹。

同理,中國古代園林設計中的其他造園元素,如流水、遊魚、花木,也可以通過組合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在中國,園石求新,廊求復蘇,水求旋律,路求隱逸,假山重疊,花木奇異,四季更替。在中國,古代園林中的水包括湖、河、泉、深潭、湖。壯麗的瀑布和精致的泉水能為古老的園林註入強大的生命力。水繞山流,山靜而不動,潤物細無聲,山水相得益彰,賦予了古代園林無窮的生命力。設計師之所以精心打造,是為了給人壹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李漁在《閑居石處與山石》中說:“妳”壹勺水代替水,所謂無種偏激之思。但它能把壹座城市變成山林,吸引人們在地面上居住,自然是壹種神奇的技能。不允許用小技巧來展現奇效。“意思是,在哮天,壹座園林建築,把壹座城市變成山林,把壹座奇峰移向地面,目的是讓不能生活在巖石下,生活在木石中的人們,通過園林景觀來補償他們對自然景觀的感情。

古代文人畫家陶醉於山水之中,試圖將自己的生活詩化,將自己喜歡的詩性觀念融於園林之中,追求飄逸超脫的意境。歷代很多文人畫家直接參與園林設計,如唐代的白居易、王維等。宋代蘇東坡;明末的計劃;清代的李煜等人就是傑出的代表。文人畫家往往以山水為藍本,以詩詞為題材,以畫設色,以景入畫,以景抒情,以形含蓄,以形傳情,將對聯、詩詞與園林建築相結合,富有詩意,耐人尋味。以杭州西湖為例,蘇堤就像在湖面上飛翔。也起到了劃分水面的作用。它可以順應自然,以人為逃避,坐等水的勞動。銀河九天坐幾席取樂,景色隨晴空變幻無窮。日出之前,湖水仿佛沈睡在夢中,卻沒有壹絲漣漪。這個時候的西湖,特別的柔和安靜。遠處群山環繞,亭前水清如鏡,亭後林密山清。泛舟湖上,微風吹在臉上,遠處飄來悠揚的南方旋律,可謂人間天堂。正是“浩水月溢湖,人在蘇堤千頃邊,可見月在園中。”細雨霏霏之時,湖光山色若隱若現,宛如虛無。獨坐南軒,遙望對岸,橫崗上堆的壹堆堆石頭呈現出臨清池,硝室為之動容。地上有許多寶塔、柳樹、柏樹傲然挺立,圍堤四面是芙蓉花,紅綠相間,遠眺清晰,鱗次櫛比的遊泳令人向往,令人悠然神往。,不難看出,在他眼裏,花園就像壹條溝。也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精神的理解。正是這樣壹種體現自然無常、萬物互補的道家哲學,指導著中國古代園林的設計原則。

6.“天人合壹”的最高境界

道家哲學崇尚“萬物與我為壹”的自由境界,認為這是最高的美。這就是中國園林美學中極其重要的意境的由來。任何時候,總有不如意的人,總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對這些人來說,畫畫家,建園林,抒發情懷,尋找自然與自我的精神聯系,是獲得愉悅和安慰的途徑。而道家哲學恰恰可以創造人。解決不了問題卻能取消,這叫“消化”。所以,從各種園林和名山寺廟中不難找到老莊的影子。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決定了中國園林不是炫耀的地方,而是主人的情感寄托。交流的對象不是世俗世界,而是更本質的自然世界。

這種“天人合壹”的精神不僅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國古代園林的最高精神。園林中的“天人合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整個造園理念註重以自然為師,以自然天成為最高之美。明代園林大師季承說:“它有自己的自然趣味。不擾民。”清朝乾隆皇帝在《凈明園記》中這樣描述這種自然生態美:“夫若滿山,鶴鹿遨遊,鳶魚皆樂,鹽亭溪亭,芳草古樹自然,人忘俗世懷。”第二,園林之美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統壹。中國園林強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景觀。也符合社會原則,禁止用人力鑿穿。曹雪芹在《紅樓夢》裏立了壹座田莊,分明看到是人力鑿穿而成:沒有鄰村,沒有剖面,山背沒有脈,旁邊沒有水,五音寺的塔很高,下面沒有橋通向城市,險峻而寂寥,如同大觀。(曹雪芹《紅樓夢》17)第三。有法就沒辦法死。第四,中國古代園林在精神上感受到壹種自由,這種自由與宇宙、神靈和道的精神是相通的。蘇州拙政園竹亭的對聯上寫著:“借風借月,觀流水,觀山色,好乘涼。”借風借月,看水看山,人與自然如此親近。什麽樣的親和力?李安運:“清風明月無價,近水樓臺先得月有情。”不僅是移情,還有移情。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成為智慧的象征,山成為仁愛的象征。在中國看來,人能從自然中找到知音,是因為人與自然的本質都屬於壹個本體——道,即“天人合壹”。。

“天人合壹”的藝術追求,使中國的園林創作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親和力,使人受到景物的感動,達到情景交融。其濃郁的自然意境給人以靈感和遐想:“觀煙波,思其意境,蕩其氣勢。”它使“竹筍算數,石筍算數”,“風雨中有聲,日月中影,詩中酒裏情,閑中伴。”從看晚霞與孤霧,秋水長,進入“重返蒼穹,感受宇宙無限”的幻境;從“取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無邊”的意境,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這是中國傳統藝術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從有限到無限,再從無限到有限,達到自我情感和趣味的自然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觀是人化的,自然的。

7.結語縱觀中國古代園林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在古代園林中表現出來的具有中國古代人審美特征的園林觀,絕不僅僅局限於造型和色彩的視覺感受以及人類壹般征服自然的心理描寫,更重要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來調節人們的生活環境,來把握人類的存在和意義。園林藝術的表現形式總是符合自然和人文精神存在的需要,從而融合自然和人文而不牽強附會,無形中創造了壹種“天人合壹”的感應,使精神得到放松和徜徉。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園林的藝術風格是自然感性的,是以自然為基礎,高於自然的。它是建築美和自然美的融合;是山水詩畫意境的再表達;是古人的情感體驗和人格支撐。

  • 上一篇:風俗畫《清明上河圖》高中美術欣賞教案
  • 下一篇:2020大同古都燈會門票-地址-時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