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園林與繪畫的關系?

中國園林與繪畫的關系?

從以上對三大園林體系形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歐洲和伊斯蘭體系之間存在著同源關系,即都是從模仿古代西亞的造園方法開始的。但伊斯蘭制度是在古巴比倫故土發展起來的,和它模仿的原型有著相同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沙漠中珍貴水源和植物的利用,所以古西亞學派的方法相對完整,其視水為金的水處理也是其最大的特點。當然,當這壹體系隨著伊斯蘭教的擴張進入南亞次大陸時,由於這裏豐富的水資源和古印度文明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蘊的影響,西亞學派的傳統水法被極大地改變,誕生了壹個特殊的伊斯蘭體系部落。這裏的園林不再使用小心翼翼保護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狹窄的溪流和低矮的噴泉,而是開始呈現河流泛濫、垂直下落的景象。泰姬陵前仍有水,植物的利用也在向茂盛的方向發展,但跨規劃水道的基本法則仍被保留。有意思的是,歐洲對古亞洲法的改造,與印度對傳統伊斯蘭技法的改造非常相似。歐洲也有豐富的水資源和茂盛的植被,所以這裏的園藝也摒棄了節約用水的水法,只用模仿伊甸園的四條水道劃分規則。依靠植物的豐富性,歐洲後來用了大量的幾何種植來加強這種劃分,並以這種矩形劃分為基礎,衍生出壹整套幾何造園理論,水法的應用也越來越宏大,與伊斯蘭體系大相徑庭。然而,盡管差異巨大,但兩者在起源和具體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與之相對的東方體系,是另壹套完整的自我生長發展的理論,從其美學基礎和文化土壤到具體的治水、堆山、用樹、園林建築,都是不同的。因此,意大利園林風格與中國、日本園林最大、最根本的區別是東西方兩種文化體系的差異,而比較也應著眼於東西方兩種景觀處理模式的比較。

1,東方風格

東方園林的特點是內省、含蓄、寓意、內在美、寧靜、淡然、順從、謙和,強調情感感受和精神體悟。哲學上追求壹種混沌、清凈、無為、天人合壹、陰陽和諧,與自然保持壹種和諧、相互依存的關系。自然物的各種客觀形式屬性,如線條、形狀、比例、組合等,在審美意識中並不占主要地位,而主要集中在對自然的主觀把握上。空間周而復始,峰回路轉,無止境,以隱隱境界為頂。是壹種模仿和追求自然的封閉花園,是壹種“獨壹無二的天堂”。其中有些流派,如日本園林,將禪宗的悟性滲透到每壹株、每壹棵樹、每壹朵花、每壹塊石頭,使之達到佛教所追求的悟道境界,在極小的庭院中營造出壹個內心世界,即所謂的“壹花壹世界、壹樹壹菩提”。它強烈的抽象意味,達到了超越五感直接兼容自然的默契,把人引向內省的神秘境界。東方古典園林充滿詩情畫意。重疊的山要營造出泰山般的磅礴氣勢,水要達到江湖般浩瀚的湯的神韻。這是為了表現隱士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生活環境,也寄托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傳統觀念。模仿自然,但不要太做作。在這樣的園林中,我們可以達到“身心遠離塵埃,壹坐便忘了歲月”的境界,追求“抱琴看鶴,等枕歸”的人生和“坐野長苔,高睡掛竹衣”的意趣。東方園林裏的石頭是深情的,水是深情的,花草樹木也是深情有趣的。窗外是樹木的壹角,是壹根折斷的樹枝,山澗裏的幾棵古樹和壹束竹子的修剪,是枯木和竹石的仿真。東方園林含蓄隱晦,所以有“庭院有多深”;東方園林的精髓在於曲折幽深,小見大,所以有句話叫“遠觀柳在門外,恍如隔蓮無路。”

2.西方風格

西方園林歡快、活潑、規整、整潔、豪華、熱烈、激情,有時甚至講究排場而不顧豪華。古希臘的哲學家稱贊“秩序是美好的”。他們認為野生的自然不被馴化,充分體現人工造型的植物形態才是美的,於是將植物形態修剪成規則的幾何形態,園內道路整齊筆直。18世紀以前,西方古典園林景觀是沿中軸線對稱展示的。從古希臘羅馬的莊園宅邸,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露臺花園,再到法國的凡爾賽宮,在規劃設計上都有完整的中軸線體系。波塞冬、農神、狄俄尼索斯、花神、阿波羅、丘比特、維納斯和水澤山等華麗的雕塑噴泉擺放在軸線相交的廣場上,園林藝術的主題是有神論的“人類之美”。寬闊的中央大道,包含雕塑的噴泉和水池,修剪成幾何形狀的樹籬,開闊平坦的大草坪,成排種植的樹木。地形、水池、瀑布、噴泉都是人造的幾何形狀,整個園林景觀就是壹幅“人造裝飾畫”。西方古典園林創作中的主導思想是以人為自然的中心,自然必須按照人們心目中的秩序、規則、組織、格局進行改造,人類超越自然的征服力以中軸線對稱規則的形式體現出來,人為的幾何景觀超越壹切自然。園中的建築、草坪、樹木都講究完整性和邏輯性,以幾何形狀的組合達到數的和諧與完美,正如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所說:“整個天體和宇宙都是壹種和諧,壹種數。”西方園林是開放式的園林,是大多數人享受的“天堂”,強調壹覽無余,追求格局美、人工美、轉化美、征服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東方園林基本上是寫意的、直觀的,強調自然、情感、想象、聯想,強調“言不盡、意不盡”、“此處言外之意”的神韻;另壹方面,西方園林基本上是現實的、理性的、客觀的,強調圖形、勞動、秩序和規律,以壹種對理性思維的天然尊重,將園林納入嚴謹、嚴肅、細致的科學範疇。

讓我們詳細看壹些例子

當然,西方古典園林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國的凡爾賽宮大花園。華麗壯闊的美來自法蘭西民族的浪漫豪放,正如作家劉所描述的:“園林的布局特點是簡潔、豪放,在垂直於宮殿的中軸線上有三個平面落差,每個寬闊渾厚的平面主要由兩種景觀構成。壹個是被無數青銅雕塑和噴泉環繞的極其巨大而規則的水池;壹種是被種植和修剪成異常整齊的幾何圖形的常綠灌木,這種景觀以無盡的中軸線和兩側嚴格對稱的綠籬引人入勝……”。

東方園林可以以中國江南文人園的造園理論和法式風格為例。園林創作中各種有利於生活美、自然美、藝術美的景物,都是造園的物質要素,不僅包括花、樹、鳥、獸、蟲、魚,還包括峰、崖、溪、瀑、湖、海、亭、水榭、山堂等各種建築。還包括明月、朝陽、晚霞、雨露等各種氣候氣象因素,以及與園林內容和形式相協調的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在眾多的造園元素中,最基本的是景觀、花木、園路、建築。

山在東方園林中是能量利用和穩定的象征,常被稱為“山骨”。在花園中,水象征著智慧和誠實。

花木是花園裏最生機勃勃的,象征著繁榮昌盛。壹些花草樹木也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花木的栽培要自然精致,同時註意維護古樹和植被。

東方園林要求“曲徑通幽”,所以建築需要錯落在自然元素中,與自然景物融為壹體。園內主要建築往往與主山塘相對,優景往往是壹點風景和風景建築。建築和園路在園林中還起到劃分空間和組織遊覽路線的作用,優美的建築應該是園林的點睛之筆。

在園林設計中,除了註意以上三點外,還要考慮景與借景、對聯、風、水、鐘鼓、花、草、土的參與。只要妳用心,美麗的萬裏、險峻的懸崖、明月繁星、春江邊的漁火,都可以讓人賞心悅目。

總的來說,意大利風格和中國、日本風格的區別在上面的對比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但作為歐洲體系的壹個分支,意式風格還是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與壹直被視為歐洲古典園林典範和代表的法國勒諾特爾花園明顯不同的特點。

意大利位於歐洲南部的亞平寧半島,山地和丘陵占其國土面積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氣候明顯不同於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這裏的夏天在平原上又悶又熱,但在丘陵上,哪怕只有幾十米高,也讓人感覺很不壹樣。白天有涼爽的海風,晚上有山上吹來的冷空氣。正是這種地形和氣候造就了意大利獨壹無二的梯田花園。

意大利是羅馬帝國的故土。中世紀末期,意大利人還記得帝國昔日的輝煌,各種古羅馬、意大利隨處可見。古代古典主義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園林藝術的源頭..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向往羅馬式的生活方式,於是有錢有勢的人就在風景區建立自己的別墅和莊園。由於這些莊園壹般都建在山丘或山坡上,為了方便活動,采用了連續的桌子布局,這就成了桌子花園的雛形。在後來的發展中,意大利的園丁在起伏的地形上創造了非常感人的景觀效果。這些園林的構成因為地形的限制,不能是任意的,決定了園林中壹些重要軸線的分布,規定了梯田的設置,花壇的位置和大小,坡道的形狀。建築的位置也要考慮與平臺的關系。所以露臺花園的設計從壹開始就是平面和內部的結合。壹般梯田園林的平面是成對的,建築往往位於中軸線上,有時在庭院的橫軸上,或者在中軸線的兩側。因為壹般的莊園面積都不是很大,而且多位於風景優美的郊區,所以借用園外的風景來開闊眼界,拓展空間是壹種常見的做法。這壹點東西方都很看重。在中國的造園中,這種離子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頤和園與玉泉山寶塔、佛香閣形成壹景,這種手法在江南的私家小園林中就更多了。但中國借景時,他往往用窗框、門框做成框景,以加畫。在整體布局上,意式露臺花園往往是自下而上,逐漸吸引人們的註意力,將各種景點鋪展開來,最後登頂,這樣不僅可以看到整個花園的景色,還可以將周圍的田野、山川、城市展現在眼前,給人壹種親近自然的親切感。漸入佳境是東方園林的傳統方式,但與意大利不同的是,東方風格的發展是基於分散透視的卷軸式的場景變化,而意大利雖然也在發展,但卻是顆粒狀的呈現,仍然追求特定位置的定點欣賞,其欣賞的高峰在於高峰的鳥瞰,這在東方園林中並不多見,這可能與東方文化的內向性格有關。

在處理園林與建築的關系上,意大利開啟了歐洲體系,將園林視為宅邸的室外延伸,這壹理論也成為歐洲園林幾何形態的生長基礎。此外,中軸線的設置也是意大利園林對歐洲體系的壹大貢獻。雖然早在希臘羅馬時代,中軸線就已經開始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西亞的中央水道,但意大利梯田花園中的中軸線依山而立,貫穿幾個臺面,經歷幾個高度差,形成壹個水滴,徹底擺脫了西亞沈悶的涓涓細流,開始展現歐洲體系中椰子油的宏大氣勢。而且有些莊園的軸線不止壹條或兩條,而是幾條軸線垂直相交、平行甚至呈放射狀排列,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新技術。當然,東方園林是不需要軸線的,但也有壹些例外,比如避暑山莊的宮殿區和靠近宮殿區的園林前區。圓明園大皇宮的入口也模仿九州,形成壹條總軸線,而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建築布局因其形象強烈而更為明顯。至於故宮皇家園林的構成,幾乎是沿著整個皇城的大軸排列的。這些園林無壹例外都是北方皇家園林,江南園林規模小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不僅是由於規模因素,而且主要是由中國的傳統倫理和封建皇權的威嚴要求決定的。歐洲體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從臺地園開始的。水在意大利園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可以濕潤空氣。因為有了露臺,意大利園林的水景往往能在不斷的落差中形成遙遠的空間感和豐富的層次感。在梯田花園的頂部,永久性的儲水箱有時以窯洞的形式被用作水源。洞內有雕像或它們被安排為巖石流和泉水,這是現實的,並增加了壹些山野風味。順坡可形成水階,地勢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可形成湍急的瀑布。不同平臺連接處可以有溢流、墻彈簧等形式。在下層平臺上,可利用水位差形成噴泉,或結合雕塑,或形成各種美麗的噴水圖案和花紋。後來,在噴水技術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創造了水劇場和水風琴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水景,還有各種各樣的魔法噴泉來取悅遊客。低層平臺也可以集水形成平靜的水池或寬闊的運河。設計師會非常註意水池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使其有壹個好的比例和合適的尺度。至於噴泉和背景在色彩和明暗上的對比,也是經過了精心考慮的。東方系也很重視主體景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但東方的做法是做到最好的不留痕跡,而不是用背景襯托主體的靜物素描構圖。

整體來看,作為歐洲體系的壹個分支,也是它的發源地,意大利的露臺花園無疑是以規則布局為主,與東方體系的模仿大相徑庭。但需要註意的是,意大利的露臺花園並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結合地形的設計思路有著明顯的貼合自然的意味。當然,東方園林的自然地形處理方式絕不會像意大利那樣把山坡切割成幾塊臺地。然而,利用地形來創造壹個合適的景觀仍然是兩者的思維方式。而且東方園林處理的大部分都是丘陵,甚至山上堆著湖和石頭完全違背自然規律。與意大利的平臺切割山相比,誰更自然尚未確定;其次,意大利的露臺花園雖然有中軸線,但采用了軸線兩側暈開的手法,使景觀從人工逐漸過渡到自然,讓人以為頤和園也有同樣的做法;此外,在植物的運用上,意式露臺花園也較少使用幾何修剪,整個莊園的背景往往呈現自然植被,真正意義上的回歸自然,而東方體系的自然更具象征意義。至於日本的幹景,直接拋棄了真實的自然,完全追求壹種宗教哲學中的抽象概念。

中國園林和日本園林相比意大利的梯田園林,同屬東方體系,兩者的差異自然更小。但由於中日兩國地理環境完全不同,兩國民族的性格差異,雖然同屬壹個物種,使用同壹種語言,但卻有著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興趣和意義。中國文化從漢代傳入日本,在唐代達到高潮。氣候也是在宋明之間輸入的,所以可以說日本是通過吸收中國文化的先進元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但與此同時,日本及時吸收和改良了外來的文化,使之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從文字、宗教、倫理到文學、繪畫、書法、茶道、劍道、花道等。,所以今天的日本文化雖然充滿了中國的影子,卻處處體現著日本獨特的民族個性,園林藝術也不例外。從環境、類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探討了中日園林風格的異同。

1,不同的環境

中日對陸地環境的本質區別在於大陸和島嶼的區別。兩者都成為陸地文化和海洋文化。最近有日本學者提出森林文化觀,體現在園林中的山水文化與水島文化、路文化、船文化的比較。

中國,東南是海,西北是山,山多平原少。以山和水為骨架的景觀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其次,在景觀平衡方面,中國園林的特點是山多水少,平地多水少。在景觀的本質上,中國園林的水景是作為香河瀑布的流水和沼澤湖海的靜水。在山景上,園池外的山是以中國當地的山為原型,園池內部是以海外的三神山為原型,園的西北是山東南為水的布局,本質上是對中國地形的模仿。此外,園林中除了山水的造化,還有道路的造化,也就是所謂的以樂為美,以靜為主的原則。

日本,壹個漂浮在海洋中的島國,國土面積小,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國土面積的4/5。與中國相似的土地環境,以及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使得日本園林選擇了以景觀為主幹。但由於日本國土四面環海的海洋性,日後日本園林向海島、海洋、水路發展。日本園林中的山取自富士山、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以及周圍4000多個島嶼。總的來說,日本園林的精髓是池泉式,池比喻海洋,石比喻石島,泉是水源,池是水象,池泉是基礎,石島是點綴,浮橋是溝通。

如果說地理環境的不同決定了景觀的不同性質,那麽氣候的不同就決定了風景園林和植物的不同。我國北方寒冷,園林建築以防寒為主,形成凝重厚重的風格。江南氣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風采光措施,所以園林建築小巧玲瓏。樹木方面,我國土地開發早,破壞嚴重,恢復慢。再加上大陸性季風氣候,密林不多,所以我國園林樹木不多。

日本位於北溫帶,屬溫暖的海洋性氣候,氣溫高,雨量充沛。自然的、完整的植物成為了花園的主要風景,甚至苔蘚和蕨類植物也成為了同樣重要的主要風景。植物形態的多樣性遠勝於中國園林,與以建築為主景的中國園林明顯不同。日本人自己的花園建築被稱為夏季建築:不是實體的墻,而是用推拉門窗隔開,夏季可以全開,室內室外連成壹個大空間。園林的圍擋多為植物材料,橋梁也多為木橋,而不是中國磚石砌成的實心墻,園橋也多為石拱橋。

2.類型比較

中國和日本的古典園林可以分為三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宗教園林。中國皇家園林的指導思想壹直是在為皇室提供宴飲、遊泳、狩獵的場所時,體現皇帝的威嚴和登記的嚴格。因此表現出莊重、典雅、氣派、大方、豪華的特點,具體體現在面積大、山高聳、水開闊、有壹定軸線、對稱,建築呈現北方風格,整體宏偉,小上翹角、屋頂琉璃瓦多、木質彩畫多。中國的私家園林以江南眾多園林為代表,面積小,文人感強,山短水面窄。中國的宗教園林個性最不明顯。在表現形式上,並不體現宗教意義,更多的是與儒家思想相結合,形成三教融合的特點。在技術上,園林成為建築群體軸線的延伸和附屬。日本皇家園林起源於明日香時期,奈良商和平安時期的作品以中軸和中央為主,在桃山河保護時代達到頂峰。他們的作品包括京都的四大名園:桂梨宮、仙洞皇宮、修遠皇宮和京都皇宮。即使是日本的皇家園林,特點也是山小水小,茅草屋,不施粉黛,樹多屋少,臥石,平橋有土橋,規模不大。由於日本從鐮倉時代到江湖時代執政近千年,日本的私家園林以吳氏家族園林為主,與中國的文人園林不同。它們的特點是園林面積大,建築體量大,彩繪多,立石規模大,舒朗園林的整體開放性,在規模和裝飾上都優於皇家園林和宗教園林。日本的宗教園林風格明顯,講究靜心和幹燥,靠園林本身營造宗教氛圍和意象。在技法上有非常獨特的幹景庭院,而神社花園則以建築為主,庭院前的白沙體現出非凡的神聖和神秘。

3.園藝技術的差異

東方園林歷來註重天人合壹的理念,但正是在表達人與自然關系的各種造園手法中,體現了中日園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諸多差異。中國園林建築多,可見人力之大,日本園林建築少,可見人力之弱。中國園林裝飾豪華,建築分組,講究聯系和緊湊布局,體現了工藝的精巧,而日本園林則極力推崇自然的巧思。中國園林壹般用相對堅固、厚重、厚實的墻與外界隔開,表示人與自然的平等和獨立。日本的園林很少使用圍欄,圍欄的特點是空疏,表示人與自然的親近。在景觀方面,中國園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開闊,人工氣息濃厚,而日本園林景觀規模較小,壹般用覆蓋草皮的土丘代替假山,水域更接近自然溪流和沼澤,人工氣息較弱。中國的園林屬於山,山是堅定的、堅強的、永恒的,而日本的園林屬於水,水是可塑的、柔軟的、稍縱即逝的。在植物方面,中國的園林綠化較少,多采用高大濃蔭的喬木和灌木,顯示了中國人的驕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面積綠化和使用低級植物和草地,顯示了日本人的謙虛和謹慎。寫意山水園是以山水為骨架,詩意表達的園林形式,文人建築山水園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突出建築元素。整體而言,中國古典園林在天人關系上偏重人的因素,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後期人為味越來越重,詩詞歌賦、文聯、亭臺樓閣過分誇張,江南園林略顯擁擠。至於乾隆花園,加入了很多精心制作的細節和令人眼花繚亂的畫作,更加擁堵。此外,薄,皺,令人眼花繚亂的太湖石被片面地強調在堆山。而日本的園林則側重於自然元素,如死石、枯水、草坡、苔蘚等。後來,園林景觀甚至可以只用壹石壹樹來處理,如茶亭和平亭,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本性。他們的觀光從遠處著眼於事物的外在表象,從內在思考事物,而且不是直接交流,而是人與自然的對話,不像中國園林中人與自然的對話。

4.思想文化背景比較

探究這種現象的根源,應該是作為中日哲學支柱的儒釋道相互消長的結果。兩國的園林都是以道家的自然思想為基礎的,也正是因為道家的思想,東方園林體系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法才從純粹的模仿和自然之學上升到象征和抽象的自然,高於自然,但後兩者卻向儒佛兩個方向發展。中國偏儒家,表現出入世治天下的特點和仁人理想觀,日本偏佛教,智者形象帶有解脫色彩。中國園林的布局思維介於具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之間,日本園林則介於形象和抽象之間。中國的園林是用文藝的方式表達的,而日本人更喜歡用模仿佛和神的晦澀語言。中國園林惟妙惟肖,展現了壹個幸福戀人的場景,而日本園林則體現了孤獨的禪意和在荒涼寂寞的山林中對短暫人生的孤獨思考。

基於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出中國、日本、意大利園林風格的異同。但是,比較不是研究的最終目的。在今天的風景園林領域,單獨地、孤立地談論任何流派或風格,意義都不大。多元化綜合發展是景觀創新設計的關鍵之壹,應從比較的角度出發,註重實踐和創造,從。

  • 上一篇:中國歷史上有“海賊王”嗎?
  • 下一篇:中國玄學有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