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城市化模式有哪幾種?

中國城市化模式有哪幾種?

壹、城市化的概念。 什麽是城市化?這個問題跟在座各位有關,因為我們房地產開發實際上是要提供住房給大家住的,並且主要是給城裏人住,在農村還不存在房地產市場。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不同的學科是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城市化的,比如社會學更關註城市生活方式的發展過程;人口學家關註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經濟學主要研究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過程;地理學關註經濟區位向城市的集中過程。綜合起來看,城市化應該體現四個方面特征:第壹是人口和非農活動向城市的轉型、集中、強化和分異;第二是城市景觀的地域推進;第三是城市的經濟、社會、技術變革的擴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價值觀念的擴散。說到這,我們就可以想壹想,事實上我們房地產商提供的產品是什麽?我覺得應該是壹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壹個建築產品。 城市化用什麽來度量它?就是城市化水平,它的計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總人口,城市化在推進過程當中有壹個特點,就是它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這個階段是壹個緩慢的過程;中期階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這是壹個加速的階段,我們中國目前就處在這樣壹個加速的階段;後期階段就基本上穩定了,城市化水平在70%至90%。 回顧我們國家的城市化歷程,從政府的態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當時我國走的是壹條非城市化的工業化道路,建國以後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動工業化,但是我們的工業化不是和城市化緊密結合在壹起的,工業雖然發展了,但是城市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到1980年代,學界在積極探討、推動,而政府持壹種觀望的態度,當時的紅頭文件中基本沒有出現城市化這樣的術語;1990年代,轉變為推進和積極的支持。目前我們國內的基本狀況是,從1978年以來到現在,城市化水平從17.9%提高到2001年的36.1%,到去年是39%。當然我們國家的城市化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大家通常說到的問題有:城市化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階段;城市體系的宏觀布局、規模、結構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缺乏在全球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際性大都市;城鎮密集地區各類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確,結構趨同;廣大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不足,現有城鎮的要素聚集、輻射和帶動能力弱;城鎮質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鎮數量偏多、規模偏小。 城市化進展快慢跟動力機制有關。改革開放前我們國家城市化進程比較緩慢,為什麽?因為那個時候主要是政治因素為主導,政治因素沒有辦法提供連續的、強大的動力。改革開放以後,城市化的動力機制發生了變化,國家超經濟強制因素的減少以及市場因素的增加,導致城市化快速發展,其動力因素有四個方面:壹個是農村工業化,壹個是比較利益驅動,壹個是農村剩余貢獻,壹個是制度變遷促進。 二、城市化道路 針對國家城市化道路,學術界曾經有過許多爭論,歸納起來有主張走小城鎮的道路,這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第二種是主張重點發展中等城市,因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這屬於折衷的思路;還有壹種就是主張搞大城市,這主要是從聚集經濟角度出發;還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同發展;此外,還有主張重點發展中小城市,主張重點發展大城市與小城鎮等觀點,各種觀點都有各自的若幹理由。從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續發展的道路,有提出來要把區域經濟與城市化融合,有提出來要根據地域的特征來確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來要運用市場機制來調節,因為大中小不是我們說了算的。 盡管有很多爭論,但是最終國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報告當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報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我們選擇的道路壹定是要符合中國國情的。我們的國情是什麽?就是農村人口規模大,經濟相對落後,資源相對貧乏,地區差別大。在這種國情下,照搬國外的模式顯然行不通。這個政策有幾個含義,第壹就是要適度城市化,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為骨幹的,中小城市是作為主體的,小城鎮是作為基礎的。在推進方式上,則強調市場機制和行政機制有機結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進。 經過論證,我們認為這條道路是可行的。總的來看,適當加大大城市的發展,增加大城市的數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數量已經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規模不大,應該控制數量、擴大規模、提高素質。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這三者之間脫節,另外城和鄉之間也脫節,所以它應該關註中等城市的發展,通過完善大和小之間的過渡環節,來健全城鎮體系。 有幾個關於城市化方面的誤區需要在認識上加以澄清。第壹個誤區就是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城市發展必然就會引發“城市病”。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城市認識的加深,如果規劃得當的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緩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認為必須要控制大城市的發展。第三就是均衡論,認為城市化結果應當均衡分布。事實上均衡是壹種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應該考慮地理基礎、發展階段和生態條件的差異性。 三、世界城市化特征與趨勢。 二戰以後,世界城市化表現為四個特征:第壹,發展中國家是世界城市化的主動力;第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還是歐美發達國家;第三,大城市的規模和數量增長明顯,而且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第四,出現了多個大都市連綿帶,也出現壹些全球性的城市。 發達國家的城市在這個階段又有哪些特征呢?第壹,城市經濟已實現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變,在這個階段它的辦公、寫字樓的需求會顯著增加;第二,第三產業當中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就是傳統服務業下降,但是生產性服務業上升;第三,城市人口增長不再是自然增長,而主要是來自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和國際移民;第四,世界資源向發達國家的城市集中,紐約、倫敦、東京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我們看看這張圖,這是全球夜間景象,越亮的地方說明城市經濟越發達。從全世界範圍內看,出現了六個大都市連綿帶,這也是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區域。記得潘石屹曾經說過壹段話,多年前他在北京選擇地塊開發樓盤,很久拿不定主意,開著車滿北京選地。晚上也開車轉,突然發現東邊晚上燈光最亮,就決定在那裏蓋樓,這就是後來的現代城。這種決策是有壹定道理的。世界城市越來越重要,根據學者研究認為目前有6個:東京、洛杉磯、倫敦、巴黎、芝加哥。 在這個階段,發展中國家具有什麽特征呢?第壹,仍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動力;第二,壹批全球性城市將可能出現,並成為世界經濟重要中心;第三,知識和技術資源的意義更為關鍵;第四,壹些傳統的發展因素的狀況和變化,仍然繼續影響著城市形態的演變,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新經濟因素左右壹個城市的發展,傳統的壹些要素還在發揮作用;第五就是政府的財政能力較低,這將繼續制約著城市解決其經濟社會問題的能力。 我們看壹下國外兩種城市化演進模式,壹種是歐美模式,屬於市場主導型城市化。它的城市化與市場化、工業化是壹個互動的過程,是工業發展、社會分工和市場細化的自然結果。從城市的規模結構看,各國因資源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如英國、美國、日本以大城市為主,而德國、荷蘭、奧地利以中小城市為主。在其城市化過程中,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突出,值得我們吸取教訓。還有壹種就是墨印模式,屬於政治主導型城市化。由於實行趕超戰略,在政府主導下向工業和城市傾斜,城市化推進速度過快,城市發展缺乏經濟基礎,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應吸取國外經驗教訓,以市場為主導,同時加強政府引導。 四、我國城市化軌跡與特征 我國城市化軌跡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1949年至1957年是起步期,比較正常,平緩上升;1958年至1965年是動蕩期,大起大落; 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是停滯期;1978年至1984年是恢復發展期;1985年至1992年是平穩發展期;1993年以後是加速發展期。 動力機制的演變也發生壹些變化:首先,改革開放前農業問題壹直是制約我國城市化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在特定的發展環境下,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經歷了壹個與國際經驗相偏離、後來又慢慢接近的過程;第三,城市化滯後和第三產業低水平互為因果;第四,政策因素對城市化的影響非常大;第五,改革開放以前,市場機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長期受到抑制。 我國城市化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第壹,已經進入加速階段;第二,區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從省壹級來看,城市化水平在50%至70%的有廣東、遼寧、黑龍江,40%至50%的有吉林、內蒙、江蘇、浙江、福建、湖北,30至40%的有山東、陜西、山西、寧夏、重慶、青海、新疆、海南,30%以下的有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西藏(這是前兩年的數據,現在都有所提高)。第三,各類城鎮均得到較快的發展,初步形成較為合理的城鎮體系。第四,外來務工人員成為城鎮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珠三角就有1741萬外來務工人員;第五,小城鎮發展迅速,積極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第六,國家、民間、外資***同推動,呈現出動力主體多元化特征。第七,區域經濟發展優勢顯現,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鎮密集區逐步形成並擴大,形成區域聯動之勢。 目前需要關註的壹些問題是:制約城市化的制度障礙仍然存在;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重視數量、規模,輕視質量和內涵;包括壹些形象工程、盲目擴大行政區等不恰當的行為;小城鎮有貪多、壹哄而上、盲目發展傾向;城市發展缺乏區域整體協調,橫向聯系比較薄弱,區域經濟的壹體化程度比較低;準城市人口數量大,市民化任務十分艱巨。 五、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關系。 新型工業化有別於傳統工業化。在今後的發展中,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將互為前提,相伴相隨,***同構成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兩條主旋律。城市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同時又是壹個發展動力。工業化要有效促進城市化,應該有四個條件:第壹就是工業化水平要不斷提高;第二是產業結構要遞次升級,就是由輕到重、再到第三產業;第三是企業的規模化與專業化發展;第四是大眾的廣泛參與。具備了這四個條件,二者之間就會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 回憶壹下我們國家從解放壹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們走的是非城市化的工業化道路,如山、散、洞,結果,工業化水平提高的同時,城市化依然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以後到1990年代中期,我們實際上做的是產業結構補足性的調整期,工業化和城市化開始實現初步結合;1990年代中期以來又重新進入了新壹輪重工業化過程中,正如我們看到的,許多鋼鐵、煉油項目都在上馬。 加快城市化還需要我們的制度創新。比如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動制度,這個制度現在很多地方都在開始推動;第二是統籌城鄉基礎教育,落實9年義務教育;第三是完善城市土地市場機制;第四是建立適應於創新社會的政府職能框架;第五是關註城市貧困,減少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矛盾積累。 六、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可以肯定地說,兩者呈現正相關關系,或者呈同步增長趨勢。看看這張國內的夜間景象圖就會發現,越亮的地方就是越發達的地區,大面積的亮塊就表明區域經濟壹體化的發育程度較高。由於地理條件、資源環境、歷史文化、發展基礎和階段等的差異,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模式也有各自的特點,目前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大區域有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這些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將比單個的城市更具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我們可以看到東部沿海壹帶這種區域經濟的優勢比較明顯,而西部地區往往是以點帶面的形式,所以若在西部投資,壹般來說就是選擇中心城市的多,而它下面的中小城市市場需求和經濟實力就明顯要弱得多。 以制造也為例,我國有16個工業增加值超過千億元的城市,其中長三角占7個,珠三角占3個,東北占1個,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的城市榜上無名。 第七,城市化發展預測。 國家制定“十五”計劃時,有關部門曾做過研究,預測到2015年左右,我們國家設市城市將達到800個,建設鎮數量則略有減少,轉移2.5億農村人口,百萬人口城市的集中度提高。規模結構將會發生壹些變化,超大城市從11個增加到20個,特大城市由23個增加到35個,大城市由44個增加到60個,中小城市由588個增加到650個;城市群也將出現較大的發展,其中珠三角、長三角是第壹層次;第二層次就是京津塘、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廈漳泉,長株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長江中遊等城市群。從城市化質量方面說,將出現社會穩定、生活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提高。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的壹項研究表明,1978年至2002年,城市化率與工業增加值線性相關系數為93.7%,與第三產業增加值相關系數為98%,因此選擇後者來建構預測模型。根據第三產業和城市化的相關模型預測,到2010年城市化率為53%(誤差為正負1.7個百分點),年均增加1.52至1.92個百分點;2020年城市化率為64%(誤差為正負1.7個百分點),年均增加1.27至0.9個百分點。這裏我們不妨對照壹下國際經驗,在城市化加速期,日本年均提高1.7個百分點,韓國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 八、城市化戰略的政策著力點 適度推進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可以從以下壹些方面著力:第壹,建立健全面向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第二,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保障公民的遷移和擇業自由,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合理的有序流動。比如說珠三角有近兩千萬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想留下來,但是由於制度障礙,難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農村。如果政策障礙得以消除,他們能合法地轉變成市民,則會促進城市化進程,也會帶動市場需求。第三,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排除農民變市民的障礙;第四,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第五,引導產業、就業結構重組;第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條件;第七,加緊編制各層次的城市規劃,引導要素合理有序流動;第八,多元化籌資,探索城市建設投融資新機制。 /news/2004-09-22/77933.html / /xinwen01/cs/kj.htm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壹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城市化是人類進步必然要經過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結構變革中的壹個重要線索,經過了城市化,標誌著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只有經過城市化的洗禮之後,人類才能邁向更為輝煌的時代。然而,僅僅看到城市化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而贊嘆不已、振臂高呼是遠遠不夠的,城市化過程並不壹定是壹曲美妙的樂章,像很多進步壹樣,城市化過程中也夾雜著許多不和諧之音。正確認識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並采取必要的措施認真的予以解決,對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含義著手,從城市化的幾種不同類型討論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以及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壹些問題。 壹.城市化的含義 城市化,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1 .人口學 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他們所說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或農業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中國的人口中大頭是農民,目前我國城鎮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國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對於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實現農村經濟的增長有著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2. 社會學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城市化就是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發展不是目的,只是壹種手段,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人的技能和素質的提高,提高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使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達到和諧發展。 3 經濟學 經濟學上從工業化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既認為城市化就是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化大生產的過程。在現在看來城市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壹方面,工業化會加快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同時工業擴張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另壹方面,農村的落後也會不利於城市地區的發展,從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加快農村地區工業化大生產,對於農村區域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是有著很積極意義的。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城市化的含義做出了解釋。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對城市化的規定其內涵是壹致的:城市化就是壹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地區逐步演變成城市地區、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和公***服務設施不斷提高,同時城市文化和城市價值觀念成為主體,並不斷向農村擴散。城市化就是生產力進步所引起的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轉變的過程[2]。 二.城市化的三種形式及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壹些問題 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舊地型城市化。在我國不同時期的不同地區,各種形式的城市化發揮著它們各自的作用。在對三種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過程中,通過以上我們對城市化含義的了解,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各種形式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壹些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 (壹)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和非農經濟活動不斷向城市集中。在這種城市化的過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 1.舊的戶籍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所實行的戶籍制度在特定時期確實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擴展,這壹制度已經成了制約我國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的壹個方面[3]。幾十年前,劃出的“農村人”和“城裏人”的這個鴻溝已經成了我國農村經濟、城鎮經濟發展的障礙。眾所周知,提高農民收入的壹個重要途徑就是引導農民進城、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大量人口滯留農村的局面如不盡快扭轉,不僅直接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還將長期抑制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國應盡快逐步改變現有的落後的戶籍制度,為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2 .進城外來工的應享受的“國民待遇”難以實現 城市建設創造了大量的建築業、工業等就業崗位;進城的外來工也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北京市2003年統計資料顯示,進城外來農民工對北京市2003年GDP的貢獻率在10%左右。同時,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就業學到了各項非農就業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領略到了市場競爭,提高了綜合素質。同樣,進城務工也是農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中農民進城打工卻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們的工資、福利、醫療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樣另外壹個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難的也成為諸多媒體所關註的另壹個熱點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問題是關系到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壹個長遠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外來工的生活、工作,也對城市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如2004年初開始報道的泉州工人嚴重短缺的情況,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城市信用產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招工春荒”現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現。原因何在?泉州市有關官員認為:壹是有些小企業拖欠工人工資;二是勞動環境差;三是工資待遇低。創造好的“打工環境”,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政府責無旁貸。無論是從關懷弱勢群體、以人為本的要求出發,還是從經濟發展的目標出發,政府都應該拿出切實的行動來。尤其是在當前打工者尚沒有完全組織起來與強勢力量進行博弈時,政府的作用更顯得重要。 摘 要: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逐步放開了原有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但是我國城市化的滯後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帶來了壹系列的矛盾。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涵義著手,在對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進行說明的基礎上,討論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以及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城市化 城鎮化 工業化 現代經濟 區域經濟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壹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城市化是人類進步必然要經過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結構變革中的壹個重要線索,經過了城市化,標誌著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只有經過城市化的洗禮之後,人類才能邁向更為輝煌的時代。然而,僅僅看到城市化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而贊嘆不已、振臂高呼是遠遠不夠的,城市化過程並不壹定是壹曲美妙的樂章,像很多進步壹樣,城市化過程中也夾雜著許多不和諧之音。正確認識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並采取必要的措施認真的予以解決,對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含義著手,從城市化的幾種不同類型討論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以及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壹些問題。

  • 上一篇:中國傳統節日故事有哪些
  • 下一篇:中國類似於孔明燈的傳統玩具還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