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危者彌留之際,其家屬應及時通知尚在遠方的家屬回家,並向宗親所有親屬發喪,讓其前來吊唁,同時請當地壹位有威望的活佛誦讀《超度經》,日夜陪伴。在死者屍體僵硬之前,幾個有經驗的男子會用繩子把屍體綁起來,讓膝蓋和嘴巴連在壹起,雙手交叉放在腿間,然後用白布包好,或者把屍體綁成蹲著的姿勢,把棉花浸在事先泡過的雪松樹枝水裏,輕輕擦洗死者全身,然後輕輕合上嘴和眼睛,使其不能睜開。如果死者是男性,就要把頭發剃光(壹般是幾天前),如果是女性,再把頭發梳壹遍,最後用白布把它放在壹個角落裏。聽聽來念經的和尚,或者幹脆把屍體放在室內或者帳篷裏。多則幾十個和尚來為死者念經,少則幾個人,看家庭經濟情況而定。
在誦經期間和死後49天內,死者家中的經堂不僅是僧人誦經的地方,還會在長長的木桌上點燃大小不壹的佛燈,向神靈頂禮膜拜。壹般停在家裏要三到七天,但是兩天的葬禮是不能停的。天氣熱的時候只停三天。天寒地凍,富人家請和尚念誦七七四十九日經,屍體也停放同樣天數。
僧人念經祭奠時,家人親友要在靈柩前磕頭,念誦真經。在祭奠期間,他們不會掛挽聯,寫牌位,穿麻戴孝或穿華麗的服裝。祭奠逝者的儀式結束後,活佛主持全村人聚在壹起,為逝者念八字真言(是本博教派的真言,讀作奧姆乃曼葉三來登)或六字真言(是格魯派“黃教”的真言,讀作奧姆乃曼),逝者家屬要布施,如煮米、肉米等,這在藏語中稱為“布施”。
在活佛的主持下,其他僧人誦經,手持自己的樂器,如鑼、鑼、碗等。,壹邊念咒壹邊放音樂。氣氛莊嚴而悲傷。在這個儀式上。給的錢越多越好,這說明家屬對死者盡了孝心,不僅給被確認的僧人豐厚的報酬,還提供住宿和招待。在死者家屬中,祭奠儀式結束後,活佛占蔔占蔔確定時間、地點和安葬方式,家屬為葬禮做準備。
天葬:在牧區,屍體餵鷹,活佛或喇嘛占蔔確定葬禮時間後,死者親屬或家屬擡屍或用牛馱至天葬地。送葬前,要給香火引路。在天葬地,先是喇嘛煨桑念經,天葬師把屍體放在地上。喇嘛喃喃自語,在死者腹部或背部劃象征性的刀。然後,天葬師把屍體分成幾塊,餵給了鷹。天葬場上,直系親屬壹般不會來參與分屍的事情,來的人也不多,多則十幾個人,少則幾個人。在天葬盛行的牧區,人們特別註意保護天葬地周圍的禿鷹,因為這種鷹除了人的屍體,不吃任何小動物。北京公墓010-57422700
火葬:在藏區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葬禮中最精美的壹種埋葬方式。它的主要對象是活佛、大堪布、貴族名流,普通人不得使用。然而,在農業地區,對傳染病死亡、暴力死亡和上吊等非正常死亡也實行火葬。
每個村莊或部落都有壹到兩個火葬場。活佛和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場不壹樣。活佛占蔔確定的是聖地高地,而不是所謂地勢低的不凈之地。正常死亡的男女葬地也有區別。男人多在門檻上,女人多在門檻上。葬禮時間由活佛提前占蔔決定,火化確定。村人提前壹兩天在火葬場用土坯或草皮搭建壹個方形平臺,壹般高約1米,下面有通風口,定期在平臺上疊加砍下的易燃柴火。
壹般早上五六點鐘,屍體的棺材就由壹個人或者兩四個人擡去火葬場,因為棺材兩邊綁著兩根長桿。道路是由壹個喇嘛打開的,殯儀員被護送到火葬場。到了火葬場,解開死者的繩子,把棺材放在搭建好的柴堆上,面朝西,在屍體和棺材上澆酥油。火葬儀式開始時,幾個和尚坐在壹起念經。殯儀員也要念經,燒了擡棺的木桿等器皿。火葬要燒成灰燼,如火趁風強,越燒越旺,屍體被認為是吉兆;如果火忽明忽暗,拖久了被認為不吉利。
火化後把骨灰收起來,或隨風丟在山上,或扔到河邊或橋頭的水裏,或埋在罐子裏。火化的人回來,受到死者家屬的熱情款待,大家喝酒吃飯,表示感謝和安慰。被邀請的僧侶在最初的幾天裏沒日沒夜地念經,但只是在葬禮後的第二天。活佛去世時,僧人無償念經多日,以示懷念和敬意。對於非正常死亡,家屬特別註意誦經。
在實行火葬的地區,人們認為火葬後有邪氣,第二天會下雨。
北京公墓010-57422700
土葬:流行於該州毗鄰漢族的農村地區的壹種葬法。草原牧民壹般只有死於麻風病、暴死、上吊等非正常死亡時才進行土葬,他們害怕土葬。在農業地區,受漢文化影響,土葬是主要方式。只有患有傳染病、兒童疾病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才火化後葬入水中。
下葬前,將包裹好的屍體放入棺材,放穩,防止晃動。棺材可分為坐棺和臥棺,坐棺較為常見。就是把捆成壹捆的屍體裝進棺材裏,所以體積小,兩個人輕輕就能擡走。棺材用紙和墨水裝飾。富裕家庭請能工巧匠畫出精致的圖案,用彩色顏料塗上。他們中的壹些人用黑色油漆或墨水來油漆棺材。有的已經剪出各種金紙圖案,對稱地貼在棺材上。
棺材用事先準備好的兩根長木樁綁在兩邊,形似棺材轎子,由四人擡著。活佛占蔔後,在指定地點掘墓,出殯時,親友到死者家中為其送行。村裏的男人和親戚也來送,埋在挖好的墳裏,蓋上土,堆在圓錐形的土包裏,插上壹面寫著經書的橫幅,把從家裏帶來的各種供品撒在周圍。之後,哀悼者回到死者家中吸煙,洗手,接受款待。
塔葬:塔葬是將活佛火化後的骨灰裝在精制的壇子或木盒裏,建壹座塔亭,深藏於塔內,有的地方在活佛死後,使其遺體坐於盤上,並在洗凈的遺體上塗抹粉末和香料,讓遺體風幹,保存後放入靈塔中作為祭祀和永久紀念。活佛的葬禮非常隆重,參與者不僅包括全寺的僧人和部屬。
每個寺廟的所有僧侶,以及周圍的信徒,都參加並舉行壹系列乏味而莊嚴的儀式。
塔葬分為金陵塔(即塔外包裹金箔)、銀鈴塔、銅塔、穆棱塔、泥石塔、現代三位壹體混凝土塔。靈塔的規模取決於活佛的地位。現在常見大小不壹的四面或六面水石泥結構的靈塔。
水葬:主要由居住在河邊的藏族人進行。壹般只有藏區的孩子死後才進行,壹些乞丐和經濟地位非常低的人也采用水葬。
水葬時,屍體彎曲的膝蓋被裝進壹個木箱,擡到河流的急流處,打碎木箱拋屍。有的把屍體肢解後扔進激流,有的用白布把屍體包起來,整個扔進河裏,這是壹種比較方便的埋葬方式。水葬結束後,要在岸邊插上壹面印有經文的旗幟,作為對逝者的紀念。
無論采用哪種安葬方式,葬禮儀式結束後,都要購買印有各種經文的白、黃、紅布,以及使逝者靈魂超度、在家中辟邪驅鬼的旗幟。這種經幡寬20 ~ 35厘米,長約3米。在它的角上縫壹根長繩,系在壹根長木桿上,插在死者房屋的前後和埋葬地的周圍,以示紀念和超度。
為死者念經的僧人,按時間長短計酬;為了能讓逝者早日升天,我們要去大大小小寺廟的活佛那裏辦喪事,大到牛馬金銀首飾,小到普通儀式。有錢人辦事至少花三五百銀元。現在牧區有錢人都要花兩三千元。
如果死者是孤兒或長期住在寺廟裏,其所有財產由當地族長或親屬協商,所得全部捐給寺廟,由寺廟為死者念經,並為其辦理喪事。
每年親人去世的紀念日,家人都要為他們,尤其是父母念幾經,以示感謝。北京公墓010-57422700
中國古代,人死後,由於地域不同,喪葬習俗也不同,有“三葬”和“四葬”之分。《大唐西域記》卷二說:“終葬有三器:壹是火葬,二是積薪焚;二、水葬、沈漂;三是埋在野外,棄林餵畜。”《中國歷代喪葬》中說:“在古代,埋葬方式的形成或選擇,往往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實行樹葬的大多是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如中國古代契丹人,他們把屍體掛在樹上,三年後燒骨;生活在水中的人,比如獨龍族,把屍體扔到河裏,任其遊蕩;中國西北的邊強人,由於生活在寒冷地區,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喪葬中也盛行火葬。以火為媒,讓逝者的靈魂隨著上升的煙霧飄入天堂。”(萬建忠,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1版)
由於歷史、地理和民族的原因,在甘肅隴南,在古代黨昌、殘郎、白馬、鄧到羌人聚居的地方,火葬、石棺葬、石棚葬、懸棺葬等葬式和葬法普遍存在,並壹直沿襲到現代。現在分以下:北京公墓010-57422700。
首先,石棺被埋葬。用石頭制成的墓葬歷史悠久,廣受歡迎,在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和東南都有發現。《華陽國誌·蜀誌》中有這樣的記載:“周失紀,蜀先來。”
有個叫蠶叢的蜀國侯,他從壹開始就是國王;死亡,作為石棺石棺,中國人遵循,所以習慣上以石棺為墓。今天,白龍江、白水江中上遊的宕昌、舟曲、武都、文縣,與岷江上遊的四川松潘、毛文、平武,同屬於古羌族的“石頭文化圈”。在20世紀70年代的文物普查中,發現今天舟曲、宕昌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和寺窪文化遺址,大部分都有土坑和石棺葬墓。也就是說,這種埋葬方式的四周和上下都覆蓋著巨大的巖板或片麻巖。與岷江上遊早期邊強人的石棺葬文化屬於同壹時期和同壹類型。從墓葬中收集的隨葬品包括石板石刀、磨谷器、刮刀、砍削工具等。質地堅硬,形狀規則,研磨精細。可見古代羌人的制石技術之高。
二、石棚葬,又稱石桌墓。這是壹個由豎立在地面上的四塊石板組成的墳墓,上面覆蓋著壹塊石板。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在西歐廣泛分布。考古發現在遼東半島和東北其他地方也發現了這樣的墓葬。根據考古研究,這個石棚已有9000年的歷史了。
這種葬法在20世紀70年代的宕昌縣南陽地區依然存在。初步考證,它是隋唐時期由遼東向西遷徙,曾從家鄉統治當州的吐谷渾部落帶來的壹種埋葬儀式,後被羌人後裔接受,並流傳後世。
第三,火葬。即用火焚燒屍體,將骨灰裝入容器,然後埋葬或保存的壹種埋葬方式。中國真正的火葬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近年來,考古學家提供了大量證據,證明中國的火葬習俗起源於原始社會。甘肅考古學家在發掘甘肅省臨洮縣四瓦山史前文化遺址時,發現了壹個裝有人類骨灰的陶罐。斯瓦文化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的壹種青銅文化。這充分證明了中國火葬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
根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火葬的習俗。比如中國西部的甘肅、青海等少數民族。這在《列子》、《呂氏春秋》和《荀子提綱》中都有記載。《墨子節葬》記載:“秦西有禮樂渠之國,其新齊亡,以柴燒之。”禮渠在今甘肅慶陽,說明西北地區最遲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實行火葬,而且非常流行。
黃河流域上遊的寺窪山遺址屬於邊強民族的原始文化層,現在隴南地區的土著文化屬於寺窪文化範疇。因此在上世紀出土的許多古墓中,發現了成堆的人骨遺骸,佐證了《太平四夷部》引自《莊子》的“羌人死而焚其灰”的火葬習俗的記載。武都、宕昌、舟曲等地的藏族(羌族後裔)至今仍沿用這壹習俗,但其方法比過去進步、文明得多。
四、懸棺葬,又稱“風葬”。20世紀70年代初,宕昌縣岷江(古羌水)沿岸多處發現這種葬俗。作為新人,感覺挺陌生的。壹問當地人,就叫“幹葬”,只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後來讀到郭沫若的《隨園讀詩劄記:石棺與虹橋》,解開了我心中多年的謎團。
原來,這種“幹葬”就是“吊棺葬”,也叫“風葬”,本質上是壹種洗骨葬,換句話說就是二次葬的每壹種葬法。方法和步驟如下:把剛死去的、未腐敗的屍體放在壹整塊木頭做成的“獨木舟式”和“船棺”裏,掛在山崖上,任憑風吹雨打,讓屍體的皮膚、肌肉、毛發迅速分解,只剩下骨頭,然後取出來,放在特制的木箱或陶罐裏,藏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裏,在旁邊鑿壹個洞。這種葬式和“欄桿式”民居建築風格壹樣,成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特有的文化因素,兩者通常都是“* * *”。這種墓葬在我國四川、雲南、廣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已有廣泛分布,其北緣甚至延伸到陜西渭水、甘肅羌水、河南洛水等地。北京公墓010-5742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