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家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中國家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壹、第壹個問題:生養分離——未來的懲罰。

我想從壹個具體的例子開始。

我的壹個侄子,1982年出生,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工作結婚。孩子剛剛過完壹周歲生日,不久將被奶奶接回山西老家。原因是他們的房子很小,幾個人長期擠在壹個狹小的空間裏,心理壓力比較大;另外,孩子的爺爺壹個人在老家,長期無人照顧,也是個問題。作為壹對80後的小夫妻,他們已經意識到,把孩子托付給老人,長期不見,是不可取的。但是,迫於現實,他們不得不妥協。家裏人最後同意奶奶把孩子接回老家,每隔壹個月在北京住壹個月,這樣就可以兩頭交替跑。奶奶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能保證孩子們每天有壹半的時間能見到父母。總的來說,應該說這是壹個比較“壹舉兩得”的做法。

這個例子很有代表性。這幾年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家長。總的來說,我覺得目前家長面臨的困惑或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如何解決與孩子分離的問題,應該是他們遇到的第壹個困惑。

在這壹點上,應該說80後的感受比70後更強烈。我認為這種變化是壹個好現象。年輕的父母越來越意識到與孩子相處的重要性,不再簡單地將“出生”與“教養”割裂開來。在這方面,我認為80後整體上已經達到了比70後更高的水平。這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學習意識越來越強。從父母的素質和水平來說,壹代比壹代強。

前幾天看了媒體關於各地“用工荒”的報道。前幾年農民工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現在城市企業招不到工人。媒體分析了幾個原因,其中壹個原因是80後相繼為人父母。他們看到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大規模問題,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現在出去多掙錢不劃算,反而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機會,耽誤了孩子的教育。

很多70後的父母已經開始嘗到自己“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寄養兒童”帶來的“惡果”。有了他們作為前車之鑒,年輕壹代的父母已經有意識地避免與孩子分離。但是現在整個社會生活還是快節奏,競爭激烈,80後面臨的社會競爭壓力不亞於70後。所以,作為父母,他們在分居的問題上,內心有更多的沖突。如何全力陪伴孩子,兼顧自己的工作,成了他們的兩難。

壹位美國心理學家曾經用獼猴做過壹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把壹些幼獼猴和它們的母親隔離開來,在小猴子的籠子裏安裝了兩個“假母親”。壹個媽媽是硬鋼絲做的,但胸前有個瓶子。另壹個媽媽裹著柔軟的法蘭絨,但是沒有奶。按照“有奶就是媽媽”的常識,小猴子應該更接近有奶的“媽媽”。事實並非如此。小猴子只有在餓的時候才會靠近鋼絲做的媽媽。他壹喝完牛奶,就回到他媽媽法蘭絨。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了嬰幼兒本能的向往和恐懼,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過了食物。這個實驗還沒有結束。這些獼猴成年後,基本上表現出各種心理障礙。實驗人員將它們與其他母乳餵養、在母親懷抱中正常成長的獼猴放在壹起後,這些從小沒有得到正常母愛的獼猴無法正常融入集體生活,大部分表現為冷漠、無法交配或拒絕交配。實驗人員通過人工手段讓這些受到創傷的雌性猴子懷孕。猴寶寶出生後,這些母猴對猴寶寶冷酷無情,殘酷虐待猴寶寶,有的甚至殺死了自己的孩子。獼猴和人類的基因有94%的相似性,這反映了人類最初的情感狀態。這個實驗表明,溫暖的手臂、充滿愛意的眼神、溫柔的話語和親膚是智慧生命正常成長不可或缺的東西。

自然對設計人類有著深刻的意義。讓我們考慮壹下。為什麽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維持到60、70甚至80歲,而女人的生育能力只能維持到50歲左右?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保證孩子出生後,他的母親有足夠的余生來撫養他長大。失去父親的孩子失去了世界的完整性,失去母親的孩子失去了整個世界。中國有句話叫“當官的父親寧死不要乞丐的母親”,這是無數人總結出來的無奈卻又合理的選擇。我們可以通過現實中的考證來證實這壹點。很多因為各種原因缺乏母愛的孩子,長大後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爸爸不能代替媽媽,更不能代替爺爺奶奶!

我想通過上面的話說明的是,在養育下壹代的過程中,要盡量擺脫技術思維方式,回歸自然。我們常說“科學育兒”,回歸自然才是最大的科學規律。

還有壹種情況,有的家長因為條件或觀念的原因,早早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兒園,壹周只看孩子壹次;近年來,許多農村地區都在搞“合並學校”活動,合並幼兒園,合並小學,合並中學,這使得許多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地過上寄宿生活。所有這些情況都會導致繼續教育的壹些問題。不得不說,這些“合並”行為是反教育科學的,是不尊重孩子個體的。它們只是基於行政判斷,而不是基於教育考慮,也不是基於對兒童的尊重。讓壹個孩子過早離開家庭,把他扔進集體生活中,會導致孩子早期情感發展的損傷。再好的爐子也不能把粗糙的碗燒成漂亮的盤子,再好的學校教育也彌補不了早期心智發育所缺失的東西。

把與孩子相處作為“早教”的壹部分,已經成為年輕壹代父母普遍認可的教育意識。所以,當撫養孩子和自己的事業發生沖突時,很多父母都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選擇。比如,有的媽媽為了陪伴年幼的孩子成長,放棄了出國讀博士或工作的機會;有些媽媽為了延長哺乳期,寧願放棄高薪職位或工作。這是家庭教育中壹種新的價值取向。

這是壹個積極的信息。有這種積極的意識並不意味著具備條件。現在確實有很多年輕的父母擔心不能和孩子相處。母親不能和她們的孩子和睦相處。比如職場女性往往承擔和男性壹樣多的工作,母親的角色要求她有更多的機會和孩子相處。這是年輕父母面臨的第壹個困境,也是壹個應該重視的社會問題。

二、第二個問題:競爭焦慮——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思維方式。

父母現在面臨的第二個困境,或者說主要問題是競爭焦慮。

現在的年輕父母普遍有壹種焦慮感。這些焦慮可以說是大同小異。比如,從大的角度來說,我能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條件和好的教育嗎?我有能力培養壹個有社會競爭力的孩子嗎?這樣就會涉及到很多具體的困惑,別人去上胎教課,我就不行?別人家孩子四個月開始上早教班。我應該吃嗎?早教應該怎麽做?我說的對嗎?如何選擇好的幼兒園,如何選擇名校小學,如何上好的中學,如何幫助孩子高考奪冠,如何讓孩子找到好工作...

70後和80後都是在競爭中成長起來的,現在依然在競爭中生存。我們必須承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目前沒有經濟安全感,同時又有強烈的成功動機。所以競爭意識被強化成了他們的天性,而這種“天性”壹定會轉移到他對孩子的教育上。“帶領孩子努力奮鬥”成了他們養育下壹代的潛意識心態。但畢竟大部分人受制於各種條件,在競爭中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這會造成人們內心的焦慮。

應該說這是壹個社會問題。這種競爭意識萌芽於50後、60後的父母,大面積爆發於70後的父母,目前沒有下降趨勢。80後的父母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仍然會面臨這些壓力,這些壓力是不可能自己解決的。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壹。因為在任何比賽中,勝利者總是少數,目標受阻的失敗者遇到的是痛苦和挫折。而痛苦和挫折往往會引起敵意。哲學家尼采也說過:“競爭產生對自己的不滿。凡是對自己不滿的人,隨時準備報復。”

家長內心的競爭意識,學校實施的競爭環境,社會倡導的競爭文化,都像山洪壹樣咆哮著,把家長和孩子卷在壹起,很少有人能及時抽身,站在岸邊冷靜的看著。

生活並非完全沒有競爭。我們不否認競爭給人帶來成就感,能促進社會進步。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競爭必須把握兩個度,壹個是心理度,壹個是年齡維度。前者說“適度”競爭好,不要“輸”;後者說不適合任何年齡的人參加競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不應該有競爭。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身體裏的能量很少,競爭消耗能量,對老人來說會加速枯萎,對孩子來說會影響正常成長。老年人競爭的問題現在不是問題;孩子爭強好勝的問題很突出。家長把自己的競爭心理和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從幼兒園就進了球場。要上文化課,就要開始有作業了,要聽話,比誰都乖。在小學和中學,以考試為基礎的和各種各樣的評價幾乎控制了學校生活——有太多的反兒童心理和反教育事件!

人們錯誤地認為所有的競爭都能促進孩子的進步,但事實是大多數競爭對大多數孩子都是有害的。只有少數人獲利。當競爭焦慮成為壹種普遍的思維方式,它帶給成年人的不僅僅是焦慮和伴隨的傷害,還會給孩子帶來終身的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感,這是根本的、徹底的。

三、第三個問題:“親權”——最隱蔽卻最鋒利的刀。

我最想說的是第三種困惑。經常被忽略或者誤讀,所以壹直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但從我這幾年的研究來看,這恰恰是最迫切、影響最大的問題,就是“親權”的問題。

在這壹點上,我覺得必須分開來說70後和80後這壹代。不同的是,70後扮演了強勢家長的角色,而80後因為獨生子女的身份,加上孩子還小,即使長大為人父母,依然是“被欺負”的對象。

出生於文革結束前後的70年代,他們的青春期正是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的時期,市場意識脫穎而出,迅速成為壹代人的思維方式。同時,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也高於他們的前輩。他們自信有能力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教育中的科學民主意識還沒有普及。所以這壹代很多人會用商業社會的思維特征要求孩子,表現出對孩子要求嚴格,或者用技術思維對待孩子。比如送孩子去寄宿學校,要求孩子考試成績優異,各方面嚴格要求孩子接受軍事化“服從”訓練。父母的意見永遠是對的...簡而言之,他們在生活中很堅強。父母強勢的典型表現就是對孩子自由意誌的剝奪,直接導致孩子的懦弱、叛逆、沒有誌氣等等。

這些年來,人們說起現在孩子的通病,都說孩子被慣壞了。其實這是壹個錯誤的歸納。這種錯誤的誘導已經深入人心很久了,讓家長很久都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更糟糕的是,還壹直往前走。比如,有人認為因為太愛孩子,為了不慣著孩子,所以對孩子更嚴格,甚至打罵。當然,這樣做的後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孩子更加不開心。其實只要是正常的愛,無論妳給孩子多少愛,都不會慣壞孩子,因為沒有愛,就沒有健康的成長。如果有些“愛”能讓孩子變壞,那絕對不是“愛”,而是披著愛的外衣的“過度管制”。比如從吃飯到參加課外班或者選擇專業,家長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走;順從仍然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核心審美心理。人們說“四二壹”家庭結構有問題,沒錯,是有問題,但這裏的問題不是孩子被寵愛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壹個人說,六個成年人照顧壹個孩子,再加上壹個不妥協的強勢家長,孩子身上必須綁多少根繩子。壹個被太多繩子綁著的孩子,如何成為壹個快樂健康有出息的孩子?!

“自由”這個詞在我們的教育中還沒有成為常識,大眾對它還有太多的誤解。每當我在不同場合談到給孩子自由的時候,總會受到質疑,質疑者總會把自由解讀為“放任”或者“無法無天”,可見我們對自由的理解是多麽的幼稚。自由和尊重是壹個硬幣的兩面。當全社會都在說“尊重孩子”但“自由”這個概念存在盲點的時候,尊重其實就成了壹句空話。所以,我認為,年輕的父母應該來壹次啟蒙思想,重新評估自由在教育中的價值。明白了人的自由意誌在教育中有多麽可貴,就會在家長心中掀起壹場“去權力化運動”,這不僅是家長的進步,也是整個社會教育文化的進步。

80後的父母,基於上面提到的時代差異,學習意識更強。而且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小,權力的問題在這壹代父母身上並沒有凸顯出來。但是他們要面對父母的強勢。因為這壹代人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大多是受過教育的50後,近幾年自己的孩子出生後,父母依然年輕力壯。這些風華正茂的“老人”,年輕時只養了壹個孩子。他們不僅積累了壹些照顧孩子的經驗,也沒有足夠的照顧孩子的癮。他們身體健康。因此,在他們的孫子出生後,他們幾乎毫不猶豫地完全靠自己。爺爺奶奶成了撫養孩子的主角,80後的父母成了配角。除了給母親餵奶,孩子們什麽都照顧。除了白天上班時間,連孩子晚上都是和爺爺奶奶壹起睡。他們在教育思想上固守過去的舊習慣,甚至走得太遠,拒絕學習新的思想和知識,也不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兩代人會不斷產生矛盾。很多年輕人都進退兩難。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來照顧孩子,卻無法阻止父母給孩子破壞性的教育。這是很多80後父母遇到的典型問題。

  • 上一篇:中國傳統故事動畫盤古
  • 下一篇:中學生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和學習英語基礎語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