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代/時代
在沂源縣發現的更新世“沂源人”化石是中國直立人的實例之壹。山東的石器時代文明有公元前7300-6100年的北新文化,公元前4300-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更早的漢字發掘可以追溯到山東省歷山縣龍山鎮(今濟南章丘市)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商朝建立之前,魯西地區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是商朝統治的中心地區之壹。商朝通過選國、薄固國等盟友統治山東東部非華夏的東夷人。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消滅了商周,重新開始了當時的世界。武王的第壹封信協助有功的姜太公·琪宇;周公是的弟弟,被封在魯。
齊定都營丘,後改名臨淄。據《左傳》Xi公四年記載,其疆域為“東有於海,西有黃河,南有穆棱(今沂水、臨朐交界處),北有無棣(今河北燕山)”。齊的“貿工益魚鹽,而人回報更多”,融合了“東夷文化(中華文明發祥地之壹蚩尤部落所創)”、“因其俗,故簡而禮”、“賞才而重功”。務實創新包容,國力頗盛。齊國的工業、商業、科技如紡織業也很發達,有“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位於曲阜,其疆域在《松露公》詩中被描述為“泰山巖魯邦”。選舉有龜,浪費大東。至於海幫和懷義,他們是壹起來的。“魯是壹個“禮儀之邦”,它堅持周朝的禮儀,尊重仁愛、傳統、倫理和人類的和諧。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貢獻良多,影響深遠。出生在魯都曲阜的孔子,在這裏創造了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框架和價值觀的基石。蚩尤(華夏始祖之壹)、孔子、墨子、魯班、孫子、孟子、扁鵲,都是齊魯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還有許多其他較小的諸侯國,僅《左傳》中就有55個。其中賴、居、鄒、滕、曹等國都有很大的地盤和勢力,後來又被齊國和魯國吞並。戰國時,齊成為七雄之壹。今天,山東的大部分地區歸齊和魯所有。公元前249年,楚攻下魯;公元前223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到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秦國吞並的最後壹個諸侯國。中國第壹次統壹了,齊魯大地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漢朝
山東號稱“千裏之外”,早期農業和手工業發達。自秦漢以來,它已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沿著黃河不斷向西追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康福(今集寧)是中國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美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出口到西域。
漢朝在今天的山東建立了兩個州(壹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到了東漢魏晉南北朝,戰亂頻繁,經濟遭到破壞。
唐朝
到了唐朝,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路。開元天寶年間,每年有數百萬石小米運往關中,但清、齊(今青州、濟南)的價格仍遠低於國內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繡品絲綢和青州的繡品絲綢都是全國知名的精品面料。到了唐朝後期,戰爭又爆發了。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宋江等人為了民族大義,在水泊梁山(今濟寧市梁山縣)造反。這個故事是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壹。金元時期,由於剝削嚴重,外族不斷入侵,殘暴統治,社會經濟處於停滯狀態。到了元朝,山東只有654.38+0.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金代山東人口約為654.38+00萬,654.38+0.44萬。
明朝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公共事務部(當時包括遼東)。明朝光復時期,山東“大都無人居住”,政府獎勵百姓開墾。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山東耕地面積7240多萬畝,是北宋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臨清因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朝
清朝建立山東省,到康熙時,山東的耕地已達9000多萬畝。1860年代,煙臺成為山東第壹個對外開放的港口。1895年,甲午戰爭,日軍攻占威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從65438到0898,青島和威海分別租給了德國和英國。德國還修建了青島至濟南的吉焦鐵路(1905)和津浦鐵路北段(1911),以山東為勢力範圍。1899年,義和團起於山東,襲擊全省各地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中國東北終於向漢族移民開放,並在民國初年張的鼓勵下,數以千萬計的山東農民在100年間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