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是規模巨大、造型雄偉的宮廷建築和紀念性的廣場建築群。這壹時期法國王室和權臣建造的離宮別館和園林,為歐洲其他國家所仿效。
隨著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設立了建築學院,學生多出身於貴族家庭,他們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術,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學院派。學院派建築和教育體系壹直延續到19世紀。學院派有關建築師的職業技巧和建築構圖藝術等觀念,統治西歐的建築事業達200多年。
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有巴黎盧浮宮的東立面、凡爾賽宮和巴黎傷兵院新教堂等。凡爾賽宮不僅創立了宮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規劃設計和造園藝術上都為當時歐洲各國所效法。
傷兵院新教堂又稱殘廢軍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時期軍隊的紀念碑,也是 十七世紀法國典型的古典主義建築。新教堂接在舊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頂部覆蓋著有三層殼體的穹窿,外觀呈拋物線狀,略微向上提高,頂上還加了壹個文藝復興時期慣用的采光亭。穹窿頂下的空間是由等長的四臂形成的希臘十字,四角上是四個圓形的祈禱室。新教堂立面緊湊,穹窿頂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築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來像是穹窿頂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築的莊嚴氣氛。
在十八世紀上半葉和中葉,國家性的、紀念性的大型建築比 十七世紀顯著減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適安謐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鄉村別墅。在這些住宅中,美奐的沙龍和舒適的起居室取代了豪華的大廳。在建築外形上,雖然巴洛克教堂式樣很快為其他建築物所效法,但這時期巴黎建築學院仍是古典主義的大本營。
當時的著名建築有和諧廣場(又譯協和廣場)和南錫市的市中心廣場等。後者由在壹條縱軸線上的三個廣場組成:北為政府廣場,長圓形;南為斯丹尼斯拉廣場,長方形;中間是壹個狹長的廣場。廣場群是半封閉的,空間組合富有變化,又和諧統壹。廣場上的樹木、噴泉、雕像、柵欄門、橋、凱旋門和建築物的配合也很恰當。
中國建築中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征形式和風格。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壹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築,特別是西方建築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壹個獨特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
藝術特征
和歐洲古代建築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征:
①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壹。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
②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壹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沒有大起大落、怪異詭譎、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壹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壹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壹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壹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中國古代建築類型雖多,但可以歸納為4種基本風格。
①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大多體現在禮制祭祀建築、陵墓建築和有特殊涵義的宗教建築中。其特點是群體組合比較簡單,主體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義,整個建築的尺度、造型和涵義內容都有壹些特殊的規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壇,和佛教建築中的金剛寶座、戒壇、大佛閣等。
②雍容華麗的宮室型風格。多體現在宮殿、府邸、衙署和壹般佛道寺觀中。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豐富,主次分明,群體中各個建築的體量大小搭配恰當,符合人的正常審美尺度;單座建築造型比例嚴謹,尺度合宜,裝飾華麗。
③親切宜人的住宅型風格。主要體現在壹般住宅中,也包括會館、商店等人們最經常使用的建築。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與生活密切結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築內向,造型簡樸,裝修精致。
④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主要體現在私家園林中,也包括壹部分皇家園林和山林寺觀。其特點是空間變化豐富,建築的尺度和形式不拘壹格,色調淡雅,裝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築與花木山水相結合,將自然景物融於建築之中。以上 4種風格又常常交錯體現在某壹組建築中,如王公府邸和壹些寺廟,就同時包含有宮室型、住宅型和園林型3種類型, 帝王陵墓則包括有紀念型和宮室型兩種。
地方民族風格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地區間(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山區)的封閉性很強,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築都有壹些特殊的風格,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8類:
①北方風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龍江以南的廣大平原地區。組群方整規則,庭院較大,但尺度合宜;建築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頂曲線平緩;多用磚瓦,木結構用料較大,裝修比較簡單。總的風格是開朗大度。
②西北風格。集中在黃河以西至甘肅、寧夏的黃土高原地區。院落的封閉性很強,屋身低矮,屋頂坡度低緩,還有相當多的建築使用平頂。很少使用磚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墻,木裝修更簡單。這個地區還常有窯洞建築,除靠崖鑿窯外,還有地坑窯、平地發券窯。總的風格是質樸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許多清真寺,它們體量高大,屋頂陡峻,裝修華麗,色彩濃重,與壹般民間建築有明顯的不同。
③江南風格。集中在長江中下遊的河網地區。組群比較密集,庭院比較狹窄。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很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壹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致富麗,雕刻彩繪很多。總的風格是秀麗靈巧。
④嶺南風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嶽丘陵地區。建築平面比較規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門窗狹窄,多有封火山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起翹更大。城鎮村落中建築密集,封閉性很強。裝修、雕刻、彩繪富麗繁復,手法精細。總的風格是輕盈細膩。
⑤西南風格。集中在西南山區,有相當壹部分是壯、傣、瑤、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區。多利用山坡建房,為下層架空的幹欄式建築。平面和外形相當自由,很少成組群出現。梁柱等結構構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編席作為維護屏障。屋面曲線柔和,拖出很長,出檐深遠,上鋪木瓦或草稭。不太講究裝飾。總的風格是自由靈活。其中雲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間巨大,裝飾富麗,佛塔造型與緬甸類似,民族風格非常鮮明。
⑥藏族風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廣大草原山區。牧民多居褐色長方形帳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為2~3層小天井式木結構建築,外面包砌石墻,墻壁收分很大,上面為平屋頂。石墻上的門窗狹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頂部檐端加裝飾線條,極富表現力。□嘛寺廟很多,都建在高地上,體量高大,色彩強烈,同樣使用厚墻、平頂,重點部位突出少量坡頂。總的風格是堅實厚重。
⑦蒙古族風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區。牧民居住圓形氈包(蒙古包),貴族的大氈包直徑可達10余米,內有立柱,裝飾華麗。□嘛廟集中體現了蒙古族建築的風格,它來源於藏族□嘛廟原型,又吸收了臨近地區回族、漢族建築藝術手法,既厚重又華麗。
⑧維吾爾族風格。集中在新疆維吾爾族居住區。建築外部完全封閉,全用平屋頂,內部庭院尺度親切,平面布局自由,並有綠化點綴。房間前有寬敞的外廊,室內外有細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飾。總的風格是外部樸素單調,內部靈活精致。維吾爾族的清真寺和教長陵園是建築藝術最集中的地方,體量巨大,塔樓高聳,磚雕、木雕、石膏花飾富麗精致。還多用拱券結構,富有曲線韻律。
時代風格
由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功能和材料結構長時期變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時代風格的主要因素是審美傾向的差異;同時,由於古代社會各民族、地區間有很強的封閉性,壹旦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或各地區民族間的文化發生了急劇的交融,也會促使藝術風格發生變化。根據這兩點,可以將商周以後的建築藝術分為3種典型的時代風格:
①秦漢風格。商周時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國建築的某些重要的藝術特征,如方整規則的庭院,縱軸對稱的布局,木梁架的結構體系,由屋頂、屋身、基座組成的單體造型,屋頂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築也有地區的、時代的差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文化不同,建築風格也不統壹。大體上可歸納為兩種風格,即以齊、晉為主的中原北方風格和以楚、吳為主的江淮風格。秦統壹全國,將各國文化集中於關中,漢繼承秦文化,全國建築風格趨於統壹。代表秦漢風格的主要是都城、宮室、陵墓和禮制建築。其特點是,都城區劃規則,居住裏坊和市場以高墻封閉;宮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組群,其主體為高大的團塊狀的臺榭式建築;重要的單體多為十字軸線對稱的紀念型風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顯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裝飾很多,題材詭譎,造型誇張,色調濃重;重要建築追求象征涵義,雖然多有宗教性內容,但都能為人所理解。秦漢建築奠定了中國建築的理性主義基礎,倫理內容明確,布局鋪陳舒展,構圖整齊規則,同時表現出質樸、剛健、清晰、濃重的藝術風格。
②隋唐風格。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建築風格發生重大轉變的階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隨著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傳入南方,同時也影響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空前發展。隨之輸入的佛教文化,幾乎對所有傳統的文學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增加了傳統藝術的門類和表現手段,也改變了原有的風格。同時,文人士大夫退隱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園風景詩的出現,以及對江南秀美風景地的開發,正式形成了中國園林的美學思想和基本風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義的情調。
隋唐國內民族大統壹,又與西域交往頻繁,更促進了多民族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秦漢以來傳統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異國風味,以及南北朝以來的浪漫情調,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格。其特點是,都城氣派宏偉,方整規則;宮殿、壇廟等大組群序列恢闊舒展,空間尺度很大;建築造型渾厚,輪廓參差,裝飾華麗;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規模、形式、色調異常豐富多采,表現出中外文化密切交匯的新鮮風格。
③明清風格。五代至兩宋,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商品經濟有了巨大發展,城市生活內容和人的審美傾向也發生了很顯著的變化,隨之也改變了藝術的風格。五代十國和宋遼金元時期,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再壹次得到交流融匯;元代對西藏、蒙古地區的開發,以及對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給傳統文化增添了新鮮血液。明代繼元又壹次統壹全國,清代最後形成了統壹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建築終於在清朝盛期(18世紀)形成最後壹種成熟的風格。其特點是,城市仍然規格方整,但城內封閉的裏坊和市場變為開敞的街巷,商店臨街,街市面貌生動活潑;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風景勝地,公***遊覽活動場所增多;重要的建築完全定型化、規格化,但群體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豐富;民間建築、少數民族地區建築的質量和藝術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多種風格;私家和皇家園林大量出現,造園藝術空前繁榮,造園手法最後成熟。總之,盛清建築繼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調,按照建築藝術特有的規律,終於最後形成了中國建築藝術成熟的典型風格——雍容大度,嚴謹典麗,機理清晰,而又富於人情趣味。
秦漢、隋唐、明清3個時期相距時間基本相等,它們是國家大統壹、民族大融合的3個時代,也是封建社會前、中、後 3期的代表王朝。作為正面地、綜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築藝術,這3種時代風格所包含的內容,顯然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藝術範圍;建築藝術風格的典型意義和它們的反映功能,顯然也遠遠超過了建築藝術本身。
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
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是伴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西方建築的輸入而形成的,它的發展與每壹階段的社會體制、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有著直接的聯系。主要表現為:
①傳統建築在數量上仍占主導地位,但由於出
現了新的審美趣味,致使建築風格和某些藝術手法有所變化。
②近代工業生產和以公***活動為主的新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新類型的建築。
③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也要求相應的新形式。
④封建等級制度的廢除,社會體制的變革,使得傳統建築藝術賴以存在的許多重要審美價值發生了根本動搖,建築藝術的社會功能有所改變,要求創造出能體現新的審美價值,適應新的社會功能的新形式。
⑤傳統的審美心理與新的審美價值、新的社會功能產生了新的矛盾,在新建築中能否體現和怎樣體現傳統形式,成為近現代建築美學和藝術創作的核心問題。
在上述社會變革與建築變革構成的復雜的背景面前,中國近現代建築表現出壹些新的藝術特征:
傳統建築的園林和裝飾藝術出現了新風格 在傳統建築中,園林和裝飾是由於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最敏感的部分。19世紀中葉以後,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園林和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園林大部分經過改建和重建,它們***同的傾向是,建築的比重大大增加,空間曲折多變,裝飾繁復細膩,假山曲屈奇譎,相當壹部分流於繁瑣造作。建築裝飾則普遍走向大面積滿鋪雕鏤,色彩絢麗,用料名貴,題材範圍擴大,手法非常細致,還有壹些西方巴洛克、羅可可的手法類雜其中,某些構圖意匠也受其影響。
突出了建築的類型風格
近代出現的新類型建築開始大都是直接搬用西方同類的建築,而西方各類建築又大都有壹套基本定型的形式,當時常見的有殖民地式、古典復興式、哥特復興式、折衷式等,從哈爾濱到香港,從青島到喀什,舉凡機關、銀行、商場、會堂、公寓、住宅、學校等,各自都以基本定型的形式標誌出自己的內容,而同類型的形式又大同小異,極少顯示出特有的地方民族特色,甚至出現了北方建築用深拱廊百頁窗(殖民地式),南方建築設壁爐(古典復興式)的現象。而在20~30年代興起創作民族形式以後,大多數也都是套用古代某壹時期官式建築法式(主要是清代),致使廣州的民族形式建築與北京的無大差別。只在80年代以後,才較多地註意地方特色,即所謂鄉土建築風格。
單體建築重在表現外觀造型
近現代建築打破了傳統建築封閉內向,以表現空間意境為主的審美觀念,突出了公***性和開放性的觀賞功能,這與同時輸入的西方建築重視表現實體造型的審美觀念是壹致的。中國近現代建築的藝術形式包含著兩類內容。壹是某些大型的、紀念性比較強的建築仍十分註重造型藝術的社會價值,審美功能要求有較強的政治倫理內容,即以特定的形式表現某些特定的精神涵義。如銀行、海關常采用莊重華貴的西方古典形式,以顯示其財力的堅實富有;壹些政府機關和紀念建築多吸取傳統形式,以顯示繼承傳統文化,發揚國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數民用建築壹般只從審美趣味出發,壹方面追求時髦新奇,同時仍受到傳統審美趣味的影響。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學堂、洋戲院和城市裏弄住宅等,都是所謂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後則更多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後又興起了追求鄉土風味的形式,這些都是與當代大眾的審美趣味壹致的。
城市環境和建築群體突出了開放型性格 近代城市功能的急劇變化,給傳統的環境藝術以根本的影響,原有的群體序列藝術和環境尺度遠不能適應新的功能,於是產生了嶄新的群體藝術。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區對開放性、公***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現了不同性格、不同風格的群體環境,其藝術形象異常鮮明,如北京的使館區,青島、大連、哈爾濱的行政區,上海、天津、廣州的金融商業區和高級住宅區,南京、長春的政權機關區,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型商業街區等等。其次,隨著近代城市規劃理論的輸入,也引進了城市和街區群體構圖藝術,使得壹些城市和街區出現了新的風格。開始是德國式、俄國式、英國式、日本式等等新的小街區建設,其後就擴大為整個城市自覺的整體經營。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國各大城市都進行了新的規劃,大多註意到新的環境藝術構圖和建築空間序列設計,尤以1929~1930年上海、南京的規劃和1939年偽滿洲國新京(長春)的規劃最為典型。50~6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興起,表現城市個性的群體環境藝術手法開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改建,廣州北部新區的開發,都是突出的例證。80年代以後,新興市鎮建設更註重群體藝術的價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衛星城和居住小區,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它們的個性特征和藝術表現力都很突出。
時代風格變化迅速 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短短的100多年間,建築風格變化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古代。其間,既有與西方建築風格平行發展的壹般類型,也有受中國本土社會文化制約的特殊類型。從藝術特征來看,後者無疑更具有典型的美學價值,也就是說,新內容、舊形式和中外建築形式能否結合,怎樣結合,壹直是近代建築風格變化的主線。尋求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道路,壹直是建築藝術創作的主題
壹、古希臘的建築風格
古希臘的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泉與寶庫,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因此,談西方建築及其風格,就不能不首先談古希臘的建築風格。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而古希臘的神廟建築則是這 些風格特點的集中體現者,也是古希臘,乃至整個歐洲最偉大、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
這些風格特點,在古希臘神廟的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首先是柱式。古希臘的“柱式”,不僅僅是壹種建築部件的形式,而且更準確地說,它是壹種建築規範的風格,這種規範和風格的特點是,追求建築的檐部(包括額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礎、柱身、柱頭)的嚴格和諧的比例和以人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也是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這些柱式,不僅外在形體直觀地顯示出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而且其 比例規範也無不顯出和諧與完美的風格。從外在形體看,三種柱式各有特點,陶立克的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臺,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沒有柱礎,雄和卷殺十分明顯,力透著男性體態的剛勁雄健之美。愛奧尼克,其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則帶婀娜瀟灑的兩個渦卷,盡展女性體態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與愛奧尼克相似,而柱頭則更為華麗,形如倒鐘,四周飾以鋸齒狀葉片,宛如滿盛卷草的花籃。從比例與規範來看,陶立克壹般是柱高為底徑的4--6倍,檐部高度約為整個柱子的1/4,而柱子之間的距離,壹般為柱子直徑的1.2--1.5倍,十分協 調、規整而完美。愛奧尼克,柱高壹般為的1/5,柱子之間的距離約為柱子直徑的兩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規範上與愛奧尼克相似。這些比例與規範,與這些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壹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範,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壹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而以這 三種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單體神廟建築或其它建築,往往就成為了古希臘藝術乃至人類建築藝術的典範,如以陶立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帕提農神廟、阿菲亞神廟;以愛奧尼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伊端克先神廟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壇;以科林斯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紀念亭等。正因為這三種柱式如此美妙絕倫而意義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臘建築的美學原則和藝術特征可以歸結為三種古典柱式,即陶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柱式”。僅從藝術風格的角度來看,這種論斷也是十分精確中肯的。在古希臘的建築中,不僅柱式以及以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單體神廟建築生動、鮮明地表現了古希臘建築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而且,以神廟為主體的建築群體,也常常以更為宏偉的構圖,表現了古希臘建築和諧、完美而又崇高的風格特點。這裏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群體,恐怕非雅典衛城莫屬了。衛城是古希臘人進行祭神活動的地方,位於雅典城西南的壹個高崗上,由壹系列神廟構成。衛城入口是壹座巨大的山門,山門向外突出兩翼,猶如伸開雙臂迎接四面八方前來朝拜“神”的人們。左翼城堡之上座落著勝利神廟,在構圖上均衡了山門兩側不對稱的構圖,山門因地制宜,內外劃分為兩段,外段為多立克式,內段為愛奧尼克式,其體量和造型處理都恰到好處,既雄偉壯觀又避免了體量過大而影響衛城內主體建築的效果。在衛城內部,沿著祭神流線,布置了守護神雅典娜像、主體建築帕提農神廟和以女像柱廊聞名的伊瑞克先神廟。衛城的整體布局考慮了祭典序列和人們對建築空間及型體的藝 術感受特點,建築因山就勢,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無論是身處其間或是從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較為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築本身則考慮到了單體相互之間在柱式、大小、體量等方面的對比和變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規則不對稱的地形,使得每壹景物都各有其壹定角度的最佳透視效果,當人身處其中,從四度空間的角度(即運動的角度)來審視整個建築群時,壹種和諧、完美的觀感就會油然而生,此時,崇高,就不僅僅是這座建築群本身固有的藝術意境了,而是成為了接受者、審美主體的壹種鮮明、強烈的藝術感受。這座建築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過壹代又壹代審美者的藝術感受流傳下來,成為了壹種審美的範本,壹種於和諧中見完美,於完美中顯崇高,於崇高中見永恒的“高不可及的範本”。這正是古希臘藝術最傑出的品格和最偉大的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