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階級踏步:在踏的兩旁置垂帶石的踏道。
260.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帶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壹般用於住宅或園林。形式自由,有的將踏面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規則形狀。
277.金廂鬥底槽:內外兩圈柱。見佛光寺大殿
278.單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 兩個區域。(山西晉祠聖母殿)
279.雙槽: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 三個區域(唐大明宮含元殿,北京故宮太和殿)
280.分心槽:用中柱壹列將平面等分(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
281.移柱法:宋遼元金,常將若幹內柱移位,或減少部分內柱(減柱法)
282.副階周匝:建築主體從外到內另外加壹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築中已經出現,應用與比較隆重的建築。
292.栱:是置於坐鬥內或跳頭上的 短橫木
栱的名稱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內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翹(華栱或卷頭)
298.單栱:坐鬥口內或跳頭上只置壹層栱的,二層的叫重栱。
308.托腳:支撐平傅的 構件
309.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上平座柱的鬥拱內,而平座柱則叉立在下檐柱鬥拱上,但向內退半柱徑。(隆興寺轉輪藏殿,獨樂寺觀音閣)缺點是柱腳開口,影響柱體強度。立面上因收進較少,外觀不穩定。優點是構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構件。
311.砌上明造:屋內不用平棊,梁架鬥拱結構全部可以顯露可見,則月梁負屋蓋之重。
313.平坐:在閣層(除壹層)在其下層梁(或鬥拱)上先立較短的柱和梁,額,鬥拱,作為各層的基座,以承托各層的 屋身。平坐鬥拱上鋪設樓板,並置勾闌,做成環繞壹周的 跳臺。
314.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頸藝術加工的 ,實際負荷屋蓋重量的梁。
315.乳袱:兩椽袱。梁首放在鋪作上,梁尾壹端插入內柱柱身,但也有兩頭鬥放在鋪作上的。
316.月梁:經過藝術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負荷平棊荷載。
317.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見的 梁袱,與草袱相對。
322.抱廈:由兩個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廈。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興寺)
333.藻井:是壹種高級的天花,壹般用在殿堂明間的 正中,如帝王禦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圓形,鬥四,鬥八等。
屋頂曲線與構造的關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線)
340.平座:宋代建築構造名稱,亦稱鼓座。建築周圍用木柱、梁額、鬥拱等構件架設的平臺。依位置不同,有樓閣平座、城頭平座、地面平座、水中平座、塔身平座等多種類型。平座外緣壹般設有勾闌以供憑欄遠眺。
361.大木作:大木作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的主要構成部分,由柱、梁、枋、檁等組成,同時又是木建築比例尺度和形體的重要決定因素。
362.開間:我國木構架建築兩面正檐柱間的水平距離,又稱面闊,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建築中各開間的名稱又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壹間稱明間(宋稱當心間)、左右側的稱次間、再外的稱梢間、最外的稱盡間,九間以上的建築增加次間數。
屋架上的檁(宋稱 )與檁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清代稱為“步”(進深),各步距離的總和或側面各開間寬度的總和稱為“通進深”。
363.材:宋代建築之中的計量單位。
365.生起:宋遼建築的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此檐口呈壹緩和曲線即《營造法式》中的生起。
古建築平面內外設兩圈柱廊的做法稱金廂鬥底槽(唐佛光寺大殿);以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區的為單槽(晉祠聖母殿);以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區的為雙槽(唐大明宮含元殿和北京清故宮太和殿);在門屋建築中,用中柱壹列將平面等分的稱分心槽(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在建築主體以外另加壹圈回廊的在《營造法式》中稱為副階周匝。
4.卷殺:對木構件曲線輪廓的壹種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築和大木小式建築
在官式建築的構築形制上,區分為大木大式建築和大木小式建築。大式建築主要用於壇廟、宮殿、苑囿、陵墓、城樓、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廟等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屬於高等級建築。小式建築主要用於民宅、店肆等民間建築和重要組群中的輔助用房,屬於低等次建築.其區別為:
①間架:大式建築開間可到九間,特例用到11間,通進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築開間只能做到三五間,通進深不多於7架,壹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築可用各種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築只能用到前後廊,不許做周圍廊。
③屋頂:大式建築可以用各種屋頂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築只能用硬山,懸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許用廡殿,歇山,不許做重檐,不許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構件:大式建築可以用鬥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築不許用鬥拱。在梁架構件中,大式建築增添了飛椽,隨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構件。
10.經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經咒的石柱子,柱身多為六角形或圓形。(現代漢語詞典)
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經文(陀羅尼經),用以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築物。始見於唐,到宋遼時頗有發展,以後又少見。壹般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中建史)
12.垂帶踏跺:高等級建築的臺階做法,其正面軸線上稱正階踏跺,兩旁稱垂手踏跺,側面稱抄手踏跺。
18.須彌座:高級建築的臺基.源於佛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埋而成,壹般多用於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築物上。
19.抱鼓石:用於石欄結束處,阻住欄桿不使它掉下來.另為優美形象,作為欄桿盡端處理。
20.步架:檁與檁之間的距離稱為步架,壹般情況下壹步架為22鬥口。
26.叉柱造: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平座柱上的鬥拱內,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鬥拱上,但向內退半柱徑。
243.收分:中國清代建築柱子直徑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徑為基數,按柱高的1/100或壹定比例減小柱徑,稱為收分。
244.側腳:柱頭位置不動,柱腳按壹定尺度向外側移出,造成柱頭略向內側斜,稱為側腳。清代建築僅檐柱有側腳,明代以前建築裏圈柱也有側腳。柱側腳有利於建築物穩定。
245.鬥口:鬥拱最下層的坐鬥(大鬥)面寬方向的刻口稱鬥口。在清式建築體系中,鬥口是最基本的建築模數之壹,凡帶鬥拱的建築,所有的構件、部位均與鬥口有倍分關系。
43.叉手:從平梁的梁頭至脊槫(脊檁)間斜置的木件,是用來扶持脊槫的斜撐。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擡梁式構架中最上壹層的梁)
49.推山:是廡殿(宋稱四阿)建築處理屋頂的壹種特殊手法.由於立面上的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為柔和曲線,並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與步架距離都不壹致。
50.收山:是歇山(宋稱九脊殿)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其目的是使屋頂不過於龐大,但引起了結構上的某些變化(增加了順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51.藻井:高級的天花,壹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
52.垂花門:是指檐柱不落地,懸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連珠等富麗木雕。屋頂用勾連搭。多用於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門。
55.戧脊:歇山頂上連接兩坡廈宇的脊稱戧脊。
56.九脊頂:歇山頂的宋唐說法,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
61.鬥拱:中國古建築中用以連結柱、梁、桁、枋的壹種獨特構件。鬥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鬥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
鬥拱的作用:
①增加承托的作用。
②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
③撐跳檐檁.以上兩點是鬥拱的最基本的功能。
④防雨,早期用夯土 墻,怕雨水,但挑檐長度有限,只好再置壹檁,以增其長。
⑤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構,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地震所產生的能 量。
⑥裝飾作用。
⑦等級標誌,明清結構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誌。
⑧模數作用。鬥拱壹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築上,大體分為外檐鬥拱和內檐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鬥拱,柱間鬥拱,轉角鬥拱。
80.鋪作:鬥拱的出跳,1跳=4鋪作。
86.鬥口:坐鬥正面的槽口叫鬥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築尺度的標準,即清代模數制。
99.《園冶》:中國古代的造園學.作者是明代計成,字無否,
103.臺基:建築下突出的平臺。
104.平坐:廊臺出於建築主空間(通常為內部)的上層構造。
105.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樓,用於呼喚回教徒做禮拜。
110.材:依鬥的寬度而定的測量單位。
121.粉飾灰泥:灰泥的壹種,專用於施加裝飾處。
141.榫卯:1〉固定垂直構件的管腳榫、套頂榫2〉垂直構件與水平構件連接的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半透榫、大進小出榫3〉水平構件相交時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與傾斜構件重疊做穩固作用的:栽銷榫、穿銷榫5〉水平與傾斜構件半疊時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6〉門扇用:銀錠扣、穿帶、抄手帶、裁口、龍鳳榫7〉斜交支撐構件的搭掌榫
144.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檁傳下的屋頂的重量,再向下傳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後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與檐柱之間,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頭梁,小式中叫插金柁,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並在金柱與檐柱之間起聯結作用。廊深加大時,挑尖梁上還可以再加壹根瓜柱,即童柱,壹架梁和壹根檁,組成壹組梁架,下梁叫雙步梁,上梁叫單步梁。雙步梁除起聯結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載。挑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還有壹條較小的只起聯結作用的梁,與挑尖梁及抱頭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隨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間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兩端放在前後檐柱上,若帶有廊子就放在前後金柱上。梁的長短及架梁隨著進深定。幾架梁即幾步架在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兩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壹根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壹根最長的梁稱為大柁,較短的壹根稱二柁,最短壹根稱三柁。大式做法則按梁架所負桁或檁子的總數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稱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層梁的兩端均做出桁檁椀以承托桁或檁。另外還有四架梁、六架梁,這種雙數的梁架多沒有屋脊,脊部而多用過隴,做成園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卷棚式頂部的梁叫月梁(即頂梁)月梁上的瓜柱為荷葉墩瓜柱。
147.翼角:建築物四個轉角處的檐頭翹起部位稱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翹飛椽等構件組成。
148.踏腳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著檐椽的上面。
162.拱:***有三種不同的位置,1、在柱頭上2、在屋間額枋之上3、在屋角柱頭之上,這三種各有專名叫:柱頭科、平身科和角科。鬥拱在結構上有四種重要的分件,略似弓形,位置與建築物表面平行的叫做拱。形式與拱相同,而方向與拱成直角的叫做翹。翹之向外壹端特別加長,斜向下垂的叫做昂。在拱與翹或昂的相交處,在拱兩端介於上下兩層的拱間,有鬥形方塊叫做升。與拱相交成直角形的橫木叫做翹或昂。翹昂的長短以支出之遠近而定,在下層的支出最少,越往上的支出越遠,每支出壹層,在裏外兩面各多加壹層拱,叫做踩。
208.檐柱:位於建築物外圍的柱子。
225.升線:有側角的柱子側面特有的墨線,該線位於柱子側面中線的內側,與中線之距離等於側角尺寸,升線垂直於地面(水平面),柱整體向內側傾斜。
通則權衡部分
226.明間:建築物居中的開間。
227.梢間:建築物兩端頭的開間。
228.次間:建築物明間和開間之間的開間。如有多次間可分為壹次間、二次間、三次間等。
229.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築物,短邊方向稱山面。
230.面闊:又稱面寬,建築物面寬方向相鄰兩柱間的軸線距離。
231.通面闊:建築物兩盡端柱間軸線距離。
232.進深:垂直於建築物面寬方向的平面尺寸稱為進深。
233.通進深:建築物側面(進深方向)兩盡端柱間的軸線尺寸。
257.園林的設計思想: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天人合壹”的思想占有極大的優越。把人和物緊密的聯系在壹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同體,從而形成壹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另壹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美好的景色啟發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獨樹壹幟的自然式山水園林就形成了。
以神州大地譴責不同的山川為本原,形成以山水為景觀的造園風格。
這種園林以表現自然竟趣為目的,排斥規則,對稱,力避人為造作氣氛。與軸線對稱,幾何圖形,分行列隊,顯示人的力量的歐洲園林大相徑庭。
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的區別:
1)前者以祖國各地尤其是江南壹帶的優美風景為創作源泉。
2)前者以提供皇宮貴族休息,娛樂之處,後者是貴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樂 而建的。
3)前者在大範圍內以堆土形成山丘澗壑的地形,再適當點綴山石,山中疊山,假山與真山相結合。後者以山石造山為主。
4)前者花木配植規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後者以單株為主。
私家園林的基本設計原則與手法
把全園劃分為若幹景區,每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又互相貫通,聯為整體。園中空間與景物布置主次分明,不宜均勻分布。大小空間疏密相間,構成有節奏的變化。
水面的處理方面。池的大小有主次之別,水面處理有聚分不同。池水以聚為主,以分為輔。
假山是園景中的重要因素,疊石造山是為了創造山林景色。體形高大的山林,壹方面可以在 山上建亭閣,眺望園林,俯望全園,達到擴大空間感的 目的,另壹 方面可以阻隔視線,增加園中寧靜的 氣氛。
建築處理方面,建築物在 我國古代園林中占有 極重要的 位置。山池是園景的骨幹,欣賞山池風景的 位置,則常在建築物內,同時建築又是與山,池,花木***同的 構成園景。所以它即是觀察對象,又是風景觀賞點。
花木在 私家園林中以單株為主觀賞,園林以老樹為難得,略有幾株,能使園林顯的蒼古深郁。
94.應縣木塔(佛宮寺釋伽塔):位於山西應縣,又稱應州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它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層磚臺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徑30米,高九層67.31米(外觀5層,暗層四層).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層用來結構處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經過數次地震,仍安然無恙.是世界現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國僅存兩個木塔之壹,是現存最早的木塔。
95.裝修:宋代稱小木作指裝修,裝修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兩類。
①外檐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分隔物,門,窗欄桿等。
②內檐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隔斷,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
③裝修多元功能:
a.流通與防護的雙向功能
b.組織室內空間的基本手段
c.性格的渲染要素.裝修的特點是作承重構件,有很強的裝飾性.但不同於裝飾。
96.太和殿:明代原為重檐廡殿九間殿,清代改為十壹間.它和明長陵祾恩殿並列為我國現存最大的木構建築.太和殿體量宏偉,造型莊重,具備故宮主殿應有的崇高莊嚴的形象.太和殿壹切構件規格均屬最高級.太和殿用於最高級隆重的儀式:皇帝登基,皇帝生日,冬至朝會,大年初壹,頒詔等.不僅殿前有寬闊的月臺,而且還有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的廣場,可容萬人的聚集和陳列各色儀仗陳設.皇宮壹律用黃琉璃瓦,是明代開始的規矩,使總體效果更加突出。
97.佛光寺大殿:
①位於山西五臺山,大殿建於唐(公元857年)。
②面闊七開間(等開間),進深八架椽(四間),單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較平緩,舉方約1/4.77。
③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線,有側腳,采用了叉手和托腳,屋面筒瓦雖然是後代鋪作,但鴟(音吃chi)尾式樣及疊瓦脊仍尊舊制,無仙人走獸。
④柱高與開間的比例略呈方形,鬥拱高度約為柱高的1/2。
⑤粗壯的柱身,肥碩的鬥拱,再加上深遠的出檐,都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
⑥佛光寺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構架建築,處於晚唐時期,是木構架的成熟期.其應用了金箱鬥底,槽柱等高的措施。
98.北京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壹種,這種住宅的布局特點是強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和成熟的尺度與空間安排.住宅嚴格區分內外,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同時註意對內的生態環境,綠化和風水的制約.其過程要素為正房(坐北朝南,家長居住),以硬山居多.東西廂房(第二代居),倒座(會客,書房),大門,耳房,後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構成模式為壹名兩暗,壹正兩廂,沿軸線縱深布局,以正房為主體,其院寬是"正房+耳房",總寬,坎宅巽(音訊xun)門;並將勾連搭搭頂的垂花門作為前宅和後宅的分界。
145.桁檁、枋、墊板、角梁:桁檁放在各梁頭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頭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邊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為檐檁,沒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檁)、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檁,在脊桁(檁)與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檁),若有多數的金桁(檁)則以上、中、下別之。在每條桁(檁)下,與桁(檁)平行的,有墊板或枋。正心桁與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檁下有金墊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兩架梁頭下瓜柱間的聯系材、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在桁檁下、枋子上的空當就是墊板,即所謂平水,就是梁頭下皮至桁檁下皮之高度。脊桁檁下有脊墊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間的聯系材。
146.椽望:椽子有圓的方的兩種,安放再桁檁與桁檁之間,方向與桁檁成正角。以承受屋頂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面。安在最上壹排與脊檁扶脊木相交的叫腦椽,如卷棚式頂部是雙脊桁檁時稱為羅鍋椽或頂椽。在各金桁檁上的椽子都稱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稱下、中、上花架椽之別,最下壹步(即檐頭)的椽子稱為檐椽,該椽壹端放在金桁檁上(如重檐下層檐椽放在承椽枋上)壹端伸出檐桁檁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壹排飛頭。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飛頭稱為平出。在檐桁檁上與桁檁平行,緊放在桁檁上面(即金盤)設有椽椀,椽椀是壹塊木板按著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壹排圓洞,使椽子穿過,以免左右移動。在帶廊子的金檁上做闖中板,在脊桁檁上用壹斷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後向下兩斜面上也做成壹排圓洞(即椽窩)以承受腦椽用。檐椽的下端即檐椽頭的上面用小連檐將各椽頭連住。從小連檐往裏釘望板,順著檐椽的位置彈上墨線為飛頭椽線,釘飛檐椽位,(即飛頭)。在飛檐椽上面釘上大連檐。在每兩根飛椽之間,並在小連檐上用壹塊小木板把飛椽空當封住,叫做閘當板,如果小連檐與閘當板連做時,而叫裏口木,在大連檐上釘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