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1918 03 18—2012 09 29)浙江溫州人,中國當代詩人、作家,佛學家、教育家、文化傳播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他是臺灣省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
南著作以講學為主,精通儒、釋、道等經典。他的人生觀是“佛是心,道是骨,儒是表,天下坦蕩;技能在手,可以身在,思在腦中,過著悠閑的生活。“南壹生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出版了《論語》、《孟子繞道》、《原大學筆記》、《易經雜記》等30多部著作,被翻譯成8種文字在世界上流傳。
角色的生活
1918 3月18日,南出生在浙江省溫州市樂清縣柳市翁楊鎮地團村南寨組(現樂清市長林社區店後村)。
南·懷瑾當時6歲;7歲的時候,我還吃牛奶;11歲的時候,父親把他送到了樂清第壹小學。他不喜歡吃東西,而且經常生病。有壹次,南懷瑾和鄰居家的孩子吵了起來,互相咒罵。父親壹怒之下,把他推進了門前的小河溝裏。
1931年,13歲的南在小學畢業考試中名列最後,只拿到了大專文憑。他父親讓他去學木雕或者去商店當學徒,他拒絕了,只好在家學習。在自學的三年時間裏,父親還請來了知識淵博的葉公叔老師。
1935年,17歲的南與她的表妹結婚,生了大兒子南順全。之後離開溫州,到浙江武術博物館學習武術。先後畢業於浙江省武術博物館第二期武術教練員特訓班、中央軍事學院第十期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部,獲得武術指導員資格。
1936年,他回家過暑假,妻子後來給他生了第二個兒子南小順。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參軍並在中央軍事學院四川軍官教育隊任教,之後潛心研究佛經。
1943,南懷瑾認識了袁煥仙,在采訪下,成為了忘年之交。袁煥仙撤退期滿後,在成都設立了維摩精舍。南懷瑾跟隨左右,於是他向門墻鞠躬,成為維摩精舍的第壹個弟子。他致力於冥想和冥想。他很理解,毅然辭去了中央軍校教官的職務。後來,為了深入研究佛教,南悄悄離開成都,到峨眉山大平寺修行。
從65438年到0945年,南懷瑾到四川、西康和西藏去拜訪各種宗教。期間,為了學習,他閉門造車,在峨眉山中心大平寺修行三年。從那以後,南懷瑾抱著修行的態度到處尋找老師,不斷吸收各種學派的知識,逐漸形成了他對儒釋道的看法。
1949年2月,南首先到達臺灣省。有壹次,壹家小旅館著火了。吉林長春女孩楊成為收留的難民,後來成為他的妻子。婚後,南被迫謀生,與溫州老鄉做海運生意。這三艘船組成了壹個“伊利航”公司。
國民黨從舟山撤退時,占領了億利行公司的船。他失去了所有的錢,壹夜之間負債累累。兩個女人兩個兒子相繼出生,他不得不住在基隆海邊的壹條破巷子裏,擠在壹間漏月、緊閉大門的窩棚裏。
1955年,南在壹個尷尬的境地,出了壹本書《禪海的思辨》,但是壹本也賣不出去。不久,他家搬到臺北龍泉街,住在喧鬧的菜市場附近。在這裏,他常常右手寫書,左手抱著小兒子,不停地用腳推著搖籃,不讓嬰兒啼哭,不讓南·懷瑾煮詞充饑。憑借驚人的記憶力,完成了對冷艷義和冷嘎義的詮釋。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省正式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引發民眾強烈的文化懷舊情緒。1960年,胡適讀完《釋冷言大義》後表示贊同,南懷瑾漸為人知,弟子多了,受蔣介石和蔣經國之邀,在臺海省三軍總部巡回講學。
1963年,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聘請南為教授,並擔任禮樂學院院長。南·懷瑾接受了教授聘書,但附加條件是他不去學校上課,研究生在他家上課。後來他在輔仁大學開了易經課,結果學生增加了很多。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臺灣省的政治人物、文化界和金融界人士。
1969年,南創立了東西方精華協會。
1976年,南出版了在中國文化界廣為流傳的言論集《論語》。
在1984中,據報道懷疑南可能成為臺灣省新政部門的新領導人。為了避免災難,他於1985移居美國,並在弗吉尼亞建立了“東西學院”。
1988年,南返港定居。在此期間,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的董登門拜訪,希望倡導和推動孫中山《建國方略》中提到的金溫鐵路。南慷慨地同意成為金溫鐵路的發起人,開始集資修建中國第壹條合資鐵路。
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南捐資救助災民,並在溫州設立醫學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在廈門為南普陀寺修建禪堂。
1992 6月16日,南親自為大陸和臺灣省的使者起草了《和平* * *經濟協商統壹建議書》,為兩岸和談奠定了基礎。118年10月18日,浙江金溫鐵路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南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65438+2月18,金溫鐵路正式開工。
1994二月11,南普陀寺禪堂落成時,南應邀講禪。此次活動是南以現代科學精神結合傳統佛教禪宗七祖的形式進行的壹次實踐。在為期七天的禪修中,南親自講解了禪修的精髓,並指導所有學員練習禪修。他還分享了自己壹生的經歷和經驗,“南禪七日”的視頻至今在網上廣為流傳。
6月1998日,金溫鐵路通車。通車前夕,南懷瑾本著“功成身退,還路於民”的思路,將股權轉讓給浙江省和鐵道部,金溫鐵路現歸上海鐵路局管轄。
2006年,南遷居蘇州,在蘇州吳江區創辦了“太湖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並將其與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和生命科學研究。
2012 9月19日,南病危。9月29日下午4點,南在蘇州太湖大學堂病逝,享年95歲。
主要成就
講學參禪,設帳收徒
他移居臺灣,在家中設立戶口,教授中國古代經典,曾任臺灣省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臺灣省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撤退到臺灣的壹些國民黨高級官員,如何、顧、蔣、、楊貫北等,都來捧經問安。
南赴臺之初,在臺北設立“臺北十萬禪林道場”,在新竹縣設立“東西精粹會”和“峨眉十萬禪林道場”,教授眾生打坐。後來在臺北、北投、西直、高雄等地舉辦多次禪七法會。楊貫北、周宣德、、張等名人都參加過,他的主要課程是禁言、禪定、禪定、香火。
倡導中華文化復興
65438年至0966年,南與臺灣當局合作,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與臺灣、香港的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交流,闡述傳統文化。後來又在臺灣創辦“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播文史哲佛理論,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為兩岸關系做貢獻
1998南在港定居不久,成都軍校的老同事、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副主席賈壹斌突然找上門來。幾個月後,他介紹中央對臺工作負責人楊思德與他聯系。南懷瑾在兩岸政界人脈廣泛,了解兩岸政治和歷史,能與臺灣省高層對話,因此被選為兩岸關系使者。1992年6月16日,南親自為兩岸使者起草了《海峽兩岸和平經濟協商統壹建議書》,分別遞交給兩岸最高當局,為兩岸和談奠定了基礎。
提議如下:
關於兩岸關系的未來發展,恰巧汪道涵先生、楊思德先生、許明振先生、蘇誌成先生先後在此會面,並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我提出三個基本原則:雙方應及時報請最高領導人批準,以便指定的代表詳細討論實施措施。如果得到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通過,應要求雙方指定相應人員在近期進行討論,以期具體化。如果沒有得到指示的批準,討論將被放棄。有三個基本的三原則:1。和平* * *經濟,和解舊怨;2.攜手發展經濟。3.協商國家統壹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