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戲曲主要指什麽?

中國戲曲主要指什麽?

戲劇是壹門綜合藝術,中國古代戲曲與詩、詞、散文、賦等其他文學體裁的區別在於:戲曲是作為壹種閱讀文本(“案頭工作”)而存在的,包括劇本的情節、結構、風俗、宮調、曲牌、遣詞、用韻;還具有復雜的藝術形式(“場上戲”),包括唱、念、做、打、舞臺設置、音樂伴奏等。它是壹門綜合藝術..因此,中國戲曲從萌芽到成熟是壹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中國戲曲被稱為“晚熟”藝術。它起源於先秦兩漢,醞釀於隋唐,形成於宋金,興盛於元代,發展演變於明清。時至今日,中國戲曲已經發展成為以國劇京劇為代表,由眾多地方劇種組成的戲曲大家族,至今仍在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給大家帶來無窮的樂趣。昆曲也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人類藝術殿堂的瑰寶。

中國古代戲曲的起源

中國古代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三大戲劇藝術之壹。同時,中國傳統戲曲在中國的文學藝術園地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分別代表了每個時代最傑出的文學藝術成就。元代是中國古代戲曲的黃金時代,但中國古代戲曲不是元代的藝術。它們的萌芽、成長和繁榮貫穿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

中國古代戲曲的發展有兩條線索。壹是從原始社會的巫術表演、西周末年遊的相聲表演到西漢百戲中的角戲,再到唐代的參軍戲,故事表演日益豐富,逐漸成為戲劇的主體。二是從最初的歌舞到漢魏隋唐壹代的歌舞劇如《坡頭》、《譚瑤娘》的演出,極大地發展了民間歌舞藝術,為傳統戲曲的宮調、曲牌、韻腳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宋金時期是中國傳統戲曲發展的關鍵時期。

當我們追溯中國傳統戲曲的起源時,我們經常會提到“幽夢裝”。幽夢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是職業演員,認識了當時的楚國大臣孫帥奧。孫帥曾是壹個清官,沒有積累任何財產。去世前,他告訴兒子,如果有壹天家裏窮得過不下去了,他會去孟想尋求幫助。果然,孫帥奧死後妻兒生活貧困,兒子靠撿柴火為生。有壹天,孫帥之子魯豫有盟向他講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父親的遺言。幽夢是按照孫帥奧生前的樣子打扮的。經過壹段時間的排練,他和孫帥前的儀態壹模壹樣,於是去見楚王。楚王看到孫帥後的“重生”非常驚訝,讓他再當壹次宰相。幽夢說,我想回家和老婆商量壹下。過了幾天,他回復楚王,說我老婆說她不可能是楚國的照片。楚王問為什麽,幽夢說,妳沒看到孫帥有先例嗎?生前為楚做了那麽多事,死後以柴火為生,有什麽好處?於是楚王下令把許多封地分給孫帥之子,讓忠臣的後代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這就是後世津津樂道的“幽夢壹關”的故事。

元雜劇與制度

元朝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繁榮時期。元雜劇主要分為雜劇和南戲,各有其發展軌跡。元雜劇繼承了宋金雜劇、腔等表演藝術的優點,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南戲起源於溫州等東南沿海地區,又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宋元南戲的代表是“荊、柳、拜、殺”,最成功的是琵琶。由於元初南戲處於發展的弱勢階段,無法與雜劇抗衡,所以是雜劇代表了元代最高的文學成就。

元雜劇有完整的藝術形式,劇本主要由唱、客唱、表演三部分組成。在制度上,元雜劇以“折”為單位,壹個通常是四折,有的還有五六折。此外,每本書還有壹兩個場景,稱為“楔子”,放在折頁前或折頁間,介紹人物、情節等。每本書的結尾都有壹兩副,叫做“正題”,比如“堅持公正廉潔的訪法,感受竇娥的不公”。在音樂方面,元雜劇有嚴格的規定。十折戲只用壹套曲子,由同壹宮調中的不同曲子組成,同壹套曲子的排列順序相對固定。元雜劇在北曲演唱,樂器以琵琶等弦樂為主,風格豪放激越。在角色設置上,元雜劇的角色可分為三類:終類、旦類和凈類。壹出戲只有壹個人唱,鄭丹唱的叫“壓軸戲”,鄭丹唱的叫“擔戲”。元雜劇中用“柯凡”來表示動作表情或表示舞臺效果,簡稱“可”。

南戲的體系很不壹樣。叫“出”而不是“折”。壹般都是幾十部,規模大,能表演曲折的故事。壹般“副開場”介紹的是劇情的主旨。音樂壹般使用南方音樂,但後期也吸收北方音樂成分。唱歌不限於壹個人,有獨唱、對唱、合唱、輪唱等不同的唱法。他的動作表情和舞臺提示叫“傑”,不叫“克”。南戲擅長講親情愛情故事,歷史類、公案類作品較少。

元代近百年間,北方雜劇創作風靡全國,湧現出壹批優秀的雜劇作家和演員,劇目數以千計。著名的劇作家有關漢卿、鄭德輝、白樸、馬致遠等。關漢卿是元代最偉大的戲劇作家。重要作品有《竇娥的委屈》、《單刀會》、《望江閣》、《救風塵》等。白、馬、鄭的《雨》、《漢宮秋》、《離魂》等也是著名的作品。馬致遠也是寫散曲的集大成者,被譽為“曲曲狀元”。大戲劇家王實甫創作了堪稱“天下第壹”的《西廂記》,成為元代成就最高的代表作。《趙氏孤兒》是紀的代表作,早由伏爾泰等人翻譯到歐洲,為中國歌劇贏得了世界聲譽。

明清傳奇與歌唱

到了明清時期,在通俗白話小說取得長足進步和巨大成功的同時,明清傳奇也迎來了古代戲曲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從明清時期開始,中國傳統戲曲可以分為兩大類:雜劇和傳奇。雖然現在還有人創作和表演雜劇,如著名作家徐渭的四聲猿(女木蘭,女徐,狂鼓史,玉禪師),但已經過了它的黃金時代。明清傳奇與宋元南戲壹脈相承。琵琶的故事被稱為“傳奇始祖”,講了壹個“三不順從”的故事。而其結構形式和藝術風格也奠定了明清傳奇的基本格局。

明清傳奇集宋元南戲、雜劇之精華,成為明清時期的主要劇種。到了明清時期,傳奇在內容體系和舞臺表演上都比南戲有了進壹步的發展。直到清中葉、乾隆後期,傳奇表演逐漸衰落,被地方戲的興起所取代。

明代萬歷以後是傳奇創作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代表作眾多,包括《寶劍》、《嬴莎》、《馮明》、《牡丹亭》並稱為明代三大傳奇。湯顯祖除《牡丹亭》外,還有《柯南集》、《邯鄲集》、《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由於對戲曲文學和音樂的不同理解,明代出現了昆山派、臨川派、吳江派等不同的戲劇流派。著名的劇作家包括李開鮮、張鳳儀、周朝軍、陸天成、孟成順和馮夢龍。圍繞《牡丹亭》的改編等問題,湯顯祖與沈京等人展開了壹場激烈的戲曲理論論爭,史稱“湯沈之爭”。清初有兩位巨星,南紅(升天)和北空(任尚),轟動樂壇。他們的代表作《長生殿》、《桃花扇》被稱為清代戲曲的“雙壁”。

明代中期,顧儉、魏良輔等藝人對四大調(海鹽、余姚、益陽、昆山)的昆山調進行了改革,稱之為“水墨調”,委婉悠揚。文人依曲作詞,昆曲唱遍全國,成為明末以後的主要唱段。清朝嘉慶年間,統治樂壇的昆曲進入宮廷,脫離民間,逐漸被弋陽腔、秦腔、梆子腔、羅羅腔、黃兒腔等地方戲所取代。這就是所謂的“雅布”與“華埠”的對立。現代京劇是壹種新的劇種,它以黃兒腔為基礎,吸收了其他地方劇種的聲音,至今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

明末清初也出現了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李漁。在他的《隨緣》中,有很多關於戲曲創作和表演的精彩論述。

古代戲曲和小說

中國古代戲曲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吸收了詩歌、文字、雜文、民間歌舞、說唱技巧等成果,與小說的血緣關系尤為密切。小說和戲劇在很多方面是相互借鑒和滲透的。從內容上看,唐宋傳奇和各種筆記小說成為取之不盡的古代戲曲寶庫。明代湯顯祖著名的《臨川四夢》、《三夢》,直接取材於唐代小說:《紫釵記》出自《霍小玉傳》,《邯鄲記》出自《枕邊故事》,《柯南記》出自《李公佐·柯南太守傳》。另壹方面,戲曲故事對小說創作也有影響。比如在《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出現之前,大量的“三國戲”、“水滸戲”、“取經戲”就在戲曲舞臺上演,直接推動了小說的誕生。在藝術形式上,小說和戲曲也是從對方身上汲取有益的養分來提升自己。可以說,小說中有歌劇,歌劇中有小說。李漁將小說視為無聲的歌劇,並將自己的小說集命名為《無聲的戲劇》。

有人把中國古代戲曲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2.劇作家指的是通過唱歌和跳舞來表演故事。王國維說,中國傳統戲曲的特點是“載歌載舞講故事”。也就是說,中國的戲曲是用音樂對白和舞蹈動作來表現現實生活,也就是用歌舞來表現壹定長度的故事。所以中國的戲曲是戲曲,是詩劇,不是話劇。

3.忘乎所以,忘乎所以。中國古代美學也講究“意境”。國劇也是如此,很多因素都是寫意的,重“意”而不重“形”。

  • 上一篇: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思想。
  • 下一篇:有哪些武術比較適合中年人學習?大神們,救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