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分為:相聲、小品、京劇、越劇、黃梅戲、粵劇、豫劇、昆曲、評劇、秦腔、楚劇、曲劇、客家戲、二人轉川劇、呂劇、滬劇、潮劇、評彈、評書、雲南花燈、采茶戲、歌仔戲、樣板戲等。這些種類有按藝術表現形式分類的,有些劇是有明顯的地域性。其中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下面主要介紹京劇:
京劇中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化妝、服裝個方面加以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凈、醜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裏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不同行當的演唱方法,表演技術,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把舞臺上各種不同的角色劃分成不同的行當,是戲曲藝術的壹特殊表現方法。
京劇的生行與流派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壹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去紅生和勾臉的武生以外,壹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行內術語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凈俊美的。
老生又稱須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劇裏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胡子,術語稱"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胡子,專業名詞叫"蒼三"。白色的三綹胡子叫作"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胡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老生壹般分為文武兩種,從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稱安工老生,以唱為主。其動作性較次要,態度安閑沈穩從容。如《捉放曹》中的陳宮,《洪羊洞》和《轅門斬子》的楊延昭,三國戲中的諸葛亮,《二進宮》的楊波等。介乎唱工戲和做工戲之間的以念白為主的戲,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審頭刺湯》的陸炳,《夜審潘洪》的寇準等,其難度較唱工和做工戲大得多。做工老生是以表演為主,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樓殺惜》的宋江,《清風亭》的張元秀等。長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屬於文老生的範疇。
武老生包括長靠和箭衣兩種。長靠老生又稱靠把老生。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如《定軍山》和《陽平關》的黃忠,《戰太平》的花雲,《失街亭》的王平等。還有壹種穿箭衣的武老生戲,例如《南陽關》、《打登州》等。
京劇各個行當中的藝術流派的形成,和這種劃分行當的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就在這種以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行當的基礎上,產生了很多擅長某種行當的表演特點的傑出演員。他們又由於各自的天賦條件,師承來源,接受、理解和表現力,文化修養,技巧水平,社會經歷和藝術實踐的積累,以及對生活的感受和反應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具有獨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藝術風格的藝術流派。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譚派、孫派、汪派、汪派、余派、劉派、高派、言派、楊派、馬派、麒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是麒派和馬派。實際上,譚派和余派並不僅僅是以唱工見長,譚鑫培和余叔巖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藝術家。
還有壹些文武並重的戲,如《定軍山》、《打魚殺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戲。《上天臺》的劉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後《打金磚》則有高難度的跌撲功夫。所以我們按照表演的側重和分工來劃分行當,判別劇目,並不是絕對的。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壹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
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壹種標準聚合在壹起,在***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昆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擴展資料
中國戲曲是壹種蘊含極為豐富的文化現象。用當今時髦的話說,它是壹個普遍聯系的信息系統,或者說它是壹個“場”,是壹個具有多層次、多結構的整體結構。中國戲曲的體態與風姿,與中華民族文化心理有直接的關系。
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又和中國哲學、中國宗教、中國民俗、中國倫理、中國藝術、中國政治、中國經濟等,都發生層次深淺不同的各種聯系。
因此,研究中國戲曲必須作多學科的開掘,對中國人的思維傳統作整體性的觀察和思考,才能窺察到中國戲曲的奧秘。這便是把中國戲曲作為“文化”現象來研究的原因。
百度百科--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簡介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壹朵經久不衰的奇芭。
中國戲曲由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戲曲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昆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擴展資料: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壹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
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壹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陜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壹,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壹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壹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壹是男扮女。
二是劃分生、旦、凈、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
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百度百科-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簡要介紹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壹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壹種標準聚合在壹起,在***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擴展資料: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壹,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壹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壹幟。
中國戲曲是壹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
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
百度百科-中國戲曲
戲曲的簡介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壹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醜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聲腔劇種:二黃、二人臺、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臺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巖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余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昆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采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陜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彜劇。
戲劇名詞:九宮、入破、蔔兒、十三調、二花臉、刀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三花臉、三小戲、才人、廣播劇、引子、引戲、文場、文工團、文明戲、元曲、元雜劇、雲手、雲韶府、醜、介、隊舞、六幺、幺篇、宮調、水袖、化妝、反串、書會、瓦舍、勾欄、開呵、木大、中州韻、內心獨白、手眼身法步、中國戲劇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臺詞、臺步、正末、正旦、正劇、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龍套、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蘭陵王入陳曲、行頭、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曲、戲劇、沖末、沖狹、曲破、曲牌、曲譜、老旦、老生、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優伶、尋幢、壓軸戲、地方戲、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聲、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臺本戲、即興表演、武旦、武醜、武場、武凈、武生、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定場詩、定場白、_、凈、帔、轉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升平署、宜春院、貼凈、貼旦、獨白、獨幕劇、科班、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啞劇、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臺班、閨門旦、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彩排、旁白、幫腔、家門、賓白、缽頭、俳優、倡優、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墻、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梨園弟子、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唱念做打、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臉譜、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禿、象人、教坊、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雅樂、雅樂部、儺、道具、喜劇、黑頭、腔調、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楔子、髦兒戲、潛臺詞、舞臺、舞臺燈光、舞臺美術、舞臺指示、舞臺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霓裳羽衣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
梨園戲壹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壹帶,起源於清代中期,以醜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
采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主要由當地茶農采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
漢劇源出湖北地區,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湘劇流行於長沙、湘潭壹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
祁劇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壹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昆曲、彈腔。
湖南花鼓戲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表演樸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醜為主,長於扇子、毛巾的運用。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區。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
彩調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形成於清末民初。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
藏劇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皮影戲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以河北唐山壹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