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首鋼發展歷史概況
首鋼始建於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計產鐵28.6萬噸。解放後首鋼獲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我國第壹座測吹轉爐,結束了首鋼有鐵無鋼的歷史;1964年建成了我國第壹座30噸氧氣頂吹轉爐,揭開了我國煉鋼生產新的壹頁。1978年鋼產量達到179萬噸,成為全國十大鋼鐵企業之壹。
改革開放以來,首鋼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獲得了巨大發展。從1979年開始,國家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壹系列"放權讓利"的改革。首鋼被列為第壹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從1981年到1995年實行上繳利潤遞增包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承包制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擴大了企業經營自主權,有力地促進了首鋼的發展。首鋼相繼進行了壹系列建設和技術改造,二號高爐綜合采用37項國內外先進技術,在我國最早采用高爐噴吹煤技術,成為我國第壹座現代化高爐;通過購買國外二手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先後建設了第二煉鋼廠、第三煉鋼廠、第二線材廠、第三線材廠、中厚板廠、3萬立方米制氧機、自備電站等壹批重點項目,使首鋼生產規模迅速擴大,1994年首鋼鋼產量達到824萬噸,列當年全國第壹位;同時發展成為以鋼鐵業為主,兼營采礦、機械、電子、建築、房地產、服務業、海外貿易等多種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
1979年到2003年,首鋼集團累計向國家上交利稅費358億元;資產總額從21.45億元增加到626億元,增長28.1倍;銷售收入從15.55億元增加到479億元,增長29.8倍。2003年首鋼集團實現利潤10.3億元,社會貢獻總額82.5億元,工業增加值70億元;集團在職職工13.51萬人。
公司介紹
鞍鋼的前身是鞍山制鐵所。 1948 年鞍山鋼鐵公司成立,翌年 7 月 9 日在廢墟上開工,迅速恢復了生產,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現總占地面積 176 平方公裏,其中工業用地 129.19 平方公裏。 集團公司擁有 6 座大型鐵礦山、 4 個選礦廠、 1 個煉鐵總廠、 2 個煉鋼廠、 13 個軋鋼廠和焦化、耐火、機械、動力、運輸、建設、綜合利用等輔助配套單位,以及技術中心、設計研究院、自動化公司等科研、設計單位。生鐵、鋼、鋼材的綜合能力均在 1000 萬噸以上。 建國以來,鞍鋼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 年至 2004 年,鞍鋼***生產鋼 3.21 億噸、生鐵 3.16 億噸、鋼材 2.22 億噸。上繳利稅 835 億元,相當於國家同期對鞍鋼投資的 15.4 倍,並向全國冶金行業輸送技術人才 5 萬余人。 鞍鋼目前能夠生產 700 多個品種、 25000 多個規格的鋼材產品。全面通過 IS09002 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 9 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 API 認證。 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過程中,鞍鋼采用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治理,廠區上空呈現壹片藍天。建成了日處理能力 22 萬噸的工業汙水處理廠,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環水 16.8 萬噸。 加強了礦山排巖場和尾礦壩的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完成礦山復 墾面積 155 公頃,植樹 60 萬株。廠區綠化面積達到 34.2 %。鋼鐵主體通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 OSHMS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鋼材產品按國際和國際先進水平標準組織生產有了可靠保證。 1995 年以來,鞍鋼按照“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的要求,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形成母子公司體制框架,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成立了鞍鋼集團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斷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走出了壹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老企業技術改造新路子,主體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矽鋼的完整產品系列。鞍鋼成為國內能夠生產轎車面板的少數鋼鐵企業之壹和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鋼板供貨企業。 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是鞍鋼人在市場經濟的錘煉中形成的堅定的經營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 2006 年,形成以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管線鋼、冷軋矽鋼等為主導產品的 1600 萬噸鋼精品板材基地;到 2010 年前,使鞍鋼整體規模達到 2000 萬噸鋼以上,成為世界壹流鋼鐵企業,進入世界 500 強。 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壹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鞍鋼正以全新的姿態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