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當時的原始人類使用打制過的石塊、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種獵物投擊,但投擲距離畢竟有限。後來,人們發現木制棍棒被外力彎曲變形,而外力壹經消失突然恢復原狀會產生較大能量,於是選取有彈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堅韌的弦彎曲固定,制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類武器。對於當時以狩獵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應用具有極大的意義。
左小圖上為鋒下為鋌,大圖最上端為鏃,中為桿,下為羽,最底下為比。
原始弓箭的產生
1963年,在山西朔縣的舊石器遺址中發現了壹枚石鏃(zú)。其長約28mm,加工精細,前鋒銳利,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距今28 900多年。它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石鏃。不過《易傳?系辭》就已經記載了“弦木為弓,單木為矢”(意即弓僅是單片的木頭制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由此可見,中國古老的先民懂得制造和使用弓箭的具體年代,要比能夠制造這種石鏃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萬年以前的事情。
其後,古人類不斷改進手中的生產和戰鬥工具,使得弓箭緊緊跟隨著人類前行的腳步而演進。當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時,箭鏃由原來的打制石鏃逐漸演變為精細的磨制石鏃。同時為了能使石鏃牢牢地固定在箭桿上,鏃的後部逐漸加長成為鋌,並加上了使箭飛行穩定的尾羽。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當時的原始人類使用打制過的石塊、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種獵物投擊,但投擲距離畢竟有限。後來,人們發現木制棍棒被外力彎曲變形,而外力壹經消失突然恢復原狀會產生較大能量,於是選取有彈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堅韌的弦彎曲固定,制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類武器。對於當時以狩獵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應用具有極大的意義。
原始木制弓有2種:
(1)單木弓:生活在東北松花江下遊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彎曲成型,縛上用鹿筋或魚鰾制成的弦,壹張弓就算制成。而生活在外興安嶺的鄂倫春人用落葉松或榆木制造弓體,鹿筋為弦,長約1.7m;箭則是削尖的樺木而已。(2)初級復合弓:遊 牧在額爾古納河的鄂溫克人使用過壹種初級復合弓,這種弓的弓體使用韌性大的黑樺木做裏層,落葉松木做表層,兩層木胎之間加墊鹿或牛的筋,然後用細鱗魚皮熬成膠把它們牢固地粘在壹起;弓體制成以後,縛上鹿皮做的線。
原始弓箭有著較大的威力。例如:1966年春在江蘇沛縣大墩子遺址第316號墓中,葬有壹具中年男性的屍骨。其身長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壹位武士。在他的左股骨上有壹枚折斷的骨鏃嵌入,深達27mm。由此可見當時的弓箭殺傷力之強,足以穿透肌肉射進人骨。
春秋戰國,壹個血腥的時代。在周王朝不斷衰微的同時,各大小諸侯國相互混戰爭霸。在這樣的背景下,弓箭的制造工藝有了較大進步。
當時,各諸侯國都設有專門的兵器制造部門,並制定了官方標準,用於指導兵器生產,以獲得更多的規格統壹的精良兵器。不過,保留至今、記載有關弓箭制造標準的只有齊國的《考工記》了。該書詳細描述了制造弓與箭的選材、工藝流程等。明確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幹、角、筋、膠、絲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準備好了才能合制成弓。對於六材的選用標準,書中也有較詳盡的規定。如列舉了選取弓幹的7種原材料,並排定了它們的優劣次第:“凡取幹之道七:柘(zhè)為上,檍( )次之,( )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認為7種樹中,以柘木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選取角時,要註意殺牛的季節(最好是秋高氣爽時宰殺的牛,這時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強弱。選取的角應是“青白而豐末”,“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豐滿。而牛戴牛是指壹對好牛角的價格就相當與壹頭牛的價格)。對於膠,要求顏色越深而且越幹燥越好;筋越精細而且越長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見底;絲要光澤鮮明。
至於將六材合制成弓,也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選取不同的季節,以保證弓的質量。“凡為弓,冬淅幹,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爵”,即在第壹年的冬天將完全幹透的弓幹削制成型;春天將牛角制成大小合適的塊;夏天將筋梳理成型,再經酒蒸、錘打、擰緊、手撕,使之不再收縮成為細條;到了秋天,在弓幹的外側粘貼筋絲,在弓幹的內側貼上角;冬天則把絲精細地纏繞在弓節上;到極寒的時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這樣算來古代工匠制成壹張良弓,連選材在內***需要4年的時間。其間工匠所耗費的精力可以想見,而制造當時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則更多,所以當時的諸侯對良弓的珍視程度並不亞於寶劍。據史料記載,楚靈王酒醉之後將楚所藏之寶弓“大屈”送與魯侯,酒醒之後追悔不已,不顧將背負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將弓索回。
春秋戰國弓箭技術日臻成熟
弓在不上弦的時候為“C”形,上弦之後中節被拉而呈“M”形,這是雙曲反彎復合弓。《考工記》中還將弓分為王弓、弧弓、夾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庾弓用於田獵,唐弓、大弓用於習射。以上各種弓還依使用者的身高分為上中下三類,上制長1.52m、中制長1.45m、下制長1.38m。而箭鏃也由簡單的單片型發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鉤型,以提高殺傷力。
正是弓箭制造工藝在春秋時期達到高峰,在射遠兵器的制造方面才發生了壹場革命——弩的誕生。據傳,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琴氏“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明了弩(春秋時期,地處南方的楚國在擴展疆土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與當時的少 數民族部落發生沖突,從中受到啟發,學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況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國南方的少 數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筆者認為這個傳說是有根據的)。弩發明後,不斷得到改進,主要體現在弓力的不斷加強和弩機的改進上。據記載,當時壹張弩質量為369kg,最大射程可達800m。這樣的弩單靠人兩臂的力量當然是拉不開的,必須由力士以坐姿用兩條腿兩只手合力張弩(踏張)或利用機械的力量。
到了戰國時期,攻守雙方已經開始使用壹種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備高臨》中的“連弩之車”,所用之箭長1.9m,尾部有繩,在射出之後可以卷回再用。
對於當時以步兵和車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所以為當時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最終將趙國主將趙括射成“刺猬”,取得了這場奪天下之戰的勝利。
宋朝建立以後,對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戰極度重視,而弓弩作為壹種最適合守城的遠距離殺傷兵器,由此在制造規模和質量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宋朝統治者不僅在京師設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設有軍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制造性能優良的弓弩。據《宋史》兵誌記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壹千六百五十余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余萬。”我國古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寫就了《夢溪筆談》。該書介紹了當時弓弩制造的基本情況。沈括認為壹張良弓應具備6個特征:第壹,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且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關於弓的制造,他提出要選用幹透的動物韌帶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制弓;在制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幹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節”的長短要合適,這樣弓才會強勁有力;制弓時膠要塗得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關於弩,沈括特別強調弩機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彈道接近直線,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對準箭鏃再對準目標後發射,以提高命中率。
宋弓制型圖:按從左到右分別是黃樺弓,黑漆弓,白樺弓和麻背弓。
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臺,高與城齊,上建有棚,突出城墻平面之外,每個弩臺容弓弩手24人,將1人。不但可以射擊正面之敵,而且還可以側射在城墻平面火力死角內的敵人,大大提高了防禦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遼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伏擊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零,最終導致宋遼之間達成和議。
蒙古部落在未被***統壹以前,壹直處於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戰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為自制。但是隨著蒙元軍東征西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勞動力,弓弩的制造逐漸精良。蒙古鐵騎發動的強勁旋風在征戰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過程中,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將從被征服地區學到的制弓術容入到中國弓箭制造中,進壹步提高了中國弓箭的工藝水平。
明朝時期,軍隊使用的弓除了宋時使用的4種弓以外,還有開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種。見於《武備誌》的弩有神臂弓、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等。腰開弩是將壹根有勾的帶子系於腰後,張弩時將勾掛於弩弦上,然後身體向後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將弩上弦。雙飛弩是壹種裝在簡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窩弩是將弩弦上好後,掛上絆線藏於路旁,用於預防敵軍偷營劫寨。
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制造技術的發展和鳥銃等先進火器的傳入,將弩完全排擠出了戰爭舞臺,但是由於當時火器射擊速度過慢,所以並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軍中所用之弩,已經只有用來防止敵軍偷營劫寨的多連裝窩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長槍手隨身的武器之壹。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環境,必須改進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樺樹皮包裹,在節處要用線捆紮,箭鏃必須采用鋼制。
隨著明末政治統治的黑暗和軍制的敗壞,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為遊獵部落,精於騎射,弓箭是每個戰士必備的主戰武器。努爾哈赤在統壹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曾被箭射穿鐵盔和鎖子甲圍領,受傷甚重,幾次昏迷,足見弓箭殺傷力之強。
明弓制型圖:左是開無弓,中是小梢弓,右是兩番木弓
到了滿清,弓箭僅有壹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迅速***,騎射之古風蕩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質量不好,妳聽誰說的,外國那幫雜種嗎.壹張好的弓用材不說,光制作時間就要好幾年,純手工.妳說的那些弓都是流水線做出來的,沒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