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研究中國畫線條的歷史發展軌跡,對中國畫線條的傳承與創新有更清晰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畫線條的突出特點是表現性,這是迄今為止大多數國家繪畫藝術中的線條所無法企及的。
擅長“以線代步”的德國現代派大師克利說:“書法最重要的是表達,而不是工整。請考慮中國的做法。”中國畫線條表現手法的成熟雖然遠早於西方,但並不是壹步到位的,而是經歷了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固定線路到飛行線路。人類在原始社會創造的線條主要是直線、橫線和圓線。由於這些線條的使用,人們可以在屏幕上畫出物體的結構,傳達他們想要傳達的信息。此後,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覺得直線、橫線、圓線都比較呆板、死板,缺乏運動和活力。所以我們創造了壹些波浪狀的、不均勻的和有張力的線條。從周代青青銅器《饕餮》和漢代畫像石《騎馬》可以看出,中國繪畫線條從公元前十世紀開始有了很大的發展:從平淡的線條到有生命力的飛線。這種變化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這個要從線的位置、運動方向、張力來研究。
首先,這兩部作品中都有波浪線(也叫蛇形線)。這些線條的位置和方向不像直線那樣固定,但看起來是在擺動,運動方向不確定,在視覺上給人壹種運動感。其次,這兩部作品中的線條並不像過去那樣直線,甚至是直線,而是有粗有細。所以作者運筆時用的力度和速度參差不齊。這種力度和速度的不同再次,從饕餮頭反方向誇張的運動線條中可以看出,從馬的四條腿最大限度地向不同方向伸展的姿態中可以看出,作者試圖通過線條的巨大張力來表現饕餮和馬的奮進,使青銅器和石頭上的動物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正是通過這種運動感,作品才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從輪廓到表現結構、空間、明度的線條,有人常用“單線平畫”來概括中國畫的特點,這是不準確的。單線平繪是早期人類繪畫的相同特征。自漢末以來,很難用單線平繪來解釋中國畫的特點。輪廓是指所繪制對象的外圍線條。它面對的是被畫物體和所處空間的關系,所以它只是拍了壹個圖像。但是,無法顯示這個圖像的內部結構和光線分布。由於中國畫家創造了獨特的繪畫、素描和拓片方法,圖像的內部結構和光線分布已經不是用透視和明暗來處理,而是用這個民族獨特的表達方式來處理。從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可以看出中國畫線條的發展變化:
這幅畫用等高線定義了山體的空間位置和整體走向,山體中的所有組成部分都用長皮馬法線加點表示。許多匹馬法線和點的有序排列,壹方面描繪了山在壹定光線下的山脊,另壹方面表現了山體內各部分的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刻畫了山體的結構。這些線條代表結構。
這幅畫沒有用透視畫出物體的空間和距離,因為畫家靈活地運用了線和點。在畫面的前景部分,畫家使用了更短、更小、更輕的線條和點。在特寫部分,使用了更長更粗的光斑;在山的背陰部分,用粗短的線和點;每壹座山都是用重疊的方法畫出來的,畫家用這些方法來表現山的深度。有人認為這種方法不如透視法科學準確。當然,透視法畫出來的物體是很逼真的。但格式塔心理學家指出,透視法的準確性是建立在透視縮短和透視變形的基礎上的,在二維空間中只表現出三維錯覺,是對眼睛的“欺騙”。所以,我們不需要用透視法來苛求。
這幅畫還畫出了物體圖像的光線分布,沒有采用明暗法。這是因為畫家用線條的疏密排列和壹部分來描繪山的明暗部分。很明顯,這幅畫似乎沒有固定的光源和比例的明暗層次(亮度漸變),但這種作品並不是只強調線條而不是光的節奏,而是用垂直的配光和前光(正面留白)來表現亮度。背面和側面由密集的短脊和點表示。這種特殊的前光、明暗分布法,源於道家“萬物負而持陽”的哲學。董源之後,畫家們融合了脊和磨,進壹步表現物體的明暗層次,色彩渲染也在脊和磨的配光中起到輔助作用。這樣,在表達光的過程中,
唐代以前,中國畫主要反映社會生活,描繪君主、忠臣、烈士、聖母等人物。繪畫在留下歷史人物的真實內容方面優於其他作品,所以陸機說:“形似而不擅畫。”附畫線條的作用主要是為“形似”服務,即真實地描繪客觀事物。
自宋元以來,中國畫逐漸從以人物為主轉向以山水、花鳥為主,從反映社會生活、描繪歷史和現實人物轉向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畫家感情。為了服從這壹目標,畫家們對線條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創造了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抒情線條。這些抒情臺詞和寫實臺詞的主要區別如下。
壹、抒情臺詞特別註重臺詞的自我張力。所謂張力,簡而言之就是壹種對立互補的力量。線張力可分為兩種:組合張力和自張力。顧愷之只用橫線和斜卷線來刻畫人物的外貌和動態。但他用的線條均勻細長,本身沒有明顯的張力。梁楷的《六祖竹圖》和倪雲林的《資治》它不同於顧愷之的線條,顧愷之的線條借鑒了書法線條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張力。畫線條時,畫家不僅要先左後右,還要使線條虛與實,曲與直,粗與輕,輕與重,粗與細,斷續與連續,線條等等。把它們弄直,甚至之前。借助這種多樣的臺詞,得到了充分的宣泄。這是中國畫線條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奧秘和高不可攀之處。它是幾十位畫家創作的結果。
第二,抒情線條不是自然狀態下的線條,而是有筆觸的線條。中國畫的筆法主要是指筆法,這是中國畫的另壹個重要奧秘。除了眾所周知的不同於西畫的筆法,中國畫的筆法最值得重視,不同類型的線條有不同的筆法。運筆法也是筆尖接觸紙張時如何運行的方法。壹般來說,它有多種形式。
對於不同的等高線和不同的畫法,線的時空運動形式是不同的。空間運動形式有幾十種,主要有提拉、旋轉(扭轉)、平移、擺動、閑適時尚等。時間運動形式也很多,主要有延時(包括快、中、慢)、留線、節奏、不流暢線等。而且可以在藝術的王國裏翺翔,描繪各種物體,表達復雜的情感,表現不同的個性。這種筆法正在被現代畫家繼承和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現代中國畫中的線條,經過宋、元、明、清眾多畫家的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藝術是無止境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中國畫的線條還在發展。
比如李可染創造了深刻含蓄的“金錯刀式”線條;朱屺瞻創造了工廠剛健的“鐵幹銀鉤”線條;劉文熙創造了善於刻畫北方淳樸剛強人物的線條;黃永玉創造了各種曲折的“不連貫”的線條;吳冠中創造了具有節奏美、以點帶面的長線;黃舟用優美的近似曲面創造了寬闊的線條;周少華創造了具有表面效果的線條,這些線條混合了線條和色彩。富中奇創造了具有裝飾美的線條來表達當地的情結;邱曉秋、宋雨桂等人創造了用彩筆和墨線相結合的新線條等。這些線條的創造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和抒情功能。
關註繪畫藝術本體中的點、線、面、筆墨等抽象藝術形式;重視繪畫空間的模糊性給觀眾帶來的想象和再創造。因此,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具有象征性、寫意性和表現性的基本特征。以虛實代替視實,是區別於西方古典寫實藝術的特點,也是中國畫的詩意體現。從觀察和表現手法來看,中國畫“師法自然”(張躁)並不是對自然客觀物象的完全復制。
目前,中國的畫家越來越多地使用墨水和色彩,全彩“無骨畫”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線條並沒有被削弱,也不會消失。而是通過不斷創新,形成了新的形式,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展現了更具時代特色的東方繪畫魅力。
建議樓主去鮑波商城看壹看,比較壹下,這樣心裏就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