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漆器以黑紅為主。漢代是漆器的全盛時期,漆器品種增多,有盒、盤、箱、耳環、碟、筐、盒、尺、痰盂、面具、棋盤、凳子、刀、刀等。同時還創造了新的工藝,如五彩、針刻、銅扣、鍍金件、龜甲等。
漆紋根據器物的不同,用粗獷簡練的線條或復雜的構圖來表現,增強了人或動物的動作和力度。黑紅相間的顏色產生了亮麗的特效。在紅黑交織的畫面上,形成了瑰麗多彩、富有音樂感的藝術風格,展現了壹個人神同在的神話世界,引人入勝,流動神奇。唐代的漆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用厚厚的漆和浮雕花紋堆起來。有用貝殼切割成物體,刻上線條,在漆面上鑲嵌圖案;嵌有金銀花片的金銀脫衣器可用。工藝優於前代,雕琢精細,精美絕倫,與漆器工藝相結合,成為代表盛唐風貌的壹種工藝品,唐代也出現了紅漆器。
竹雕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展。首先,胚胎是用泥土做的,用苧麻布包裹。敦煌莫高窟的幹漆又貴又費時,因為數量少所以稀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敦煌竹質佛像幹漆流傳於美國大英博物館。
在和田出土的佛教殘跡中,有陶器造像、少數木雕以及與竹漆造像相似的作品。在泥塑和陶塑中,除了佛和菩薩之外,還有許多各種形象的天王、武士和守護神的塑像,而且大多是雕塑家就地取材,從當地現實生活中吸收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
在南疆和田出土的木雕像中,有壹尊破損的天王像。其鎧甲服飾多為中原形態,但神態卻以地方人物為主。另壹尊木雕像,分三層,赤裸挺拔,幾乎是純印度式。最低壹層的右側,刻著兩個男供養人,是當時中原的衣服。還有壹個破佛手,是用苧麻布做的,用粉彩畫的,和中國用苧麻做漆像的做法很像。從這尊佛手可以進壹步認識到新疆佛教雕塑藝術的現實性。這只手的肌肉和關節非常圓潤柔軟,仿佛皮質裏充滿了流動的血液。像這樣壹件精美的藝術品,是永遠無法和壹件只是在外觀上模仿的作品相比的。宋代曾被認為是漆器同色的時代,但許多宋代高紋飾漆器的發掘,糾正了過去的認識。蘇州瑞光寺塔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大嫂和底座上的名貴花卉,以及配套的工作人員都用厚漆進行了除塑。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漆雕,特點是漆堆厚,用藏鋒刀法雕出的花紋豐富圓潤。外觀古樸典雅,細節極為精致,在質感上有壹種特殊的韻味,如故宮博物院藏張承造的桅桿紋紅盤、楊卯早期的觀瀑圖、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承造的黑襯犀牛盒等。
中國在明清時期是北京的首都,其文化藝術繼承自宋元,並不斷發展完善。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時期的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同時引進、模仿、吸收、消化了壹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為明清工藝美術的發展註入了新的血液。這壹時期的工藝美術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這壹時期的繪畫技術與建築、家具和陳設相結合,從實用性轉向陳設和裝飾領域。它進入了壹個以多彩、重飾、鑲嵌、刺青為基本技法的新時代。
以明代嘉興西塘(今浙江嘉興市)的張成、楊卯為例,張成的兒子張德剛、鮑亮在內廷果園廠主持制作官漆作品。成化、弘治年間,朝廷雕漆,胎變薄,花紋稀疏,說明西塘派雕漆已告壹段落。雲南大理是漆雕的另壹個起源地,只有壹個畫家叫王松。嘉靖年間,雲南雕漆開始進入朝廷,技藝大展。最後取代了西塘派,改變了朝廷的雕漆。其特點是刀不藏鋒,刃口不打磨。雕漆於明末清初失傳,乾隆四年由著名竹刻大師篆刻。蘇州織漆仿制成功,宮廷使用的雕漆大部分是蘇州制造。揚州的雕漆品種繁多,如珍珠母、嵌寶等。珍珠母是最有特色的,其中以點珠最為精美,制作的漆器細長多彩。著名的有、陸穎之、夏等。後者尤其擅長制作仿古漆器。蘇聯和楊的漆器作品在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戰爭中被毀。福州漆器以其脫胎的外觀,華麗的色彩和輕體而聞名。它是由著名的工人沈兆安用傳統的夾子方法創造的。清末北京從修補漆雕發展到仿永樂、宣德、乾隆漆雕。顏漆畫是日本著名的漆器。明代宣德年間,畫家楊奉命赴日本學習顏畫漆器,回國後加以摹仿。他的兒子楊雲從中吸取了教訓,這個系統已經夠混亂的了。另壹位畫家姜,也擅長臨摹漆器。清代蘇州仿漆,金漆瑰麗。出現於明末清初的軟質珍珠母是珍珠母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新川的嵌丘,揚州陸奎的生砂嵌漆,都是名噪壹時的。鎏金脫胎等漆器也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現代漆器工藝品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蘇、揚州、上海、四川、重慶、福建、平遙、山西、貴州大方、甘肅天水、江西宜春、陜西鳳翔等地。其中,北京漆雕是在木胎或銅胎上雕刻幾十層甚至上百層,然後進行浮雕,以朱砂為主色,風格豐富豪華。江蘇揚州的漆器以鑲嵌珍珠母為特色,在燈光下非常漂亮。福建脫胎漆器的特點是色澤鮮艷,輕巧美觀,耐水浸,耐溫,耐酸堿腐蝕。四川漆器,多以推光繪為主,擅長雕填,或以磨繪著稱。此外,還有廈門的漆線和天水的雕填,都有不同的藝術特色。
古代的漆器光澤,似暗金而非冷峻,明亮瑰麗,有壹種莊嚴而豐富的氣質。在古代,它們多為皇室和貴族所用。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工作者借助漆器材料和制作技法的自然美,通過色彩、光澤、紋理、質感等多種視覺語言,結合中國傳統景泰藍工藝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效果,在平面藝術中重新展示,產生視覺上的愉悅和喚起。在漆器表面,用黃金描繪圖案的壹種裝飾方法。黑漆地面上金漆最為常見,其次是朱紅色或紫色地面。還有人把描金稱為“描金銀漆的裝飾方法”。
《尊生八記》:“玄德有充漆器皿,以五彩厚漆堆砌,擦亮為畫。”《故宮略》,用漆雕成花鳥,用厚漆填實,打磨成畫,稱為“填”。
又名螺填、羅甸,是壹種將人物、鳥獸、花草鑲嵌在雕刻或彩繪物品上的裝飾手法。平繪後,又以彩飾,有繪、畫、浮霞妝、花繪、畫等法,而金飾有砂金、畫金、灑金、畫金、泥金、貼金等名。根據他們的名字,我們可以推斷他們的制作方法是不同的。總之,在漆器中,雕漆是最高貴的,也是最有藝術趣味的,所以歷代都在努力制作。宋人雕刻紅漆器。如果宮裏用的是箱子,金銀做胎,紅漆器堆到幾十層。壹開始雕刻人物,梯田,花草,雕刻的很有技巧,就像筆畫壹樣。有錫胎,地,紅花黃地,五色。雕刻的深度隨著妝容暴露出來,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令人印象深刻,卻很少有人流傳下來。以朱為地雕十種花草,以黑為面雕各種花草,也是有用的。花草和織錦都是浮雕的,紅黑都很可愛,但大多是盒子,其次是盤子和盒子。盒子有蒸糕、河西式、簾節式、三撞式、二撞式、梅花式、鵝蛋式,大小從幾尺到幾尺不等,兩邊都有圖案。花盤有圓形、方形、腰形、四角形、八角形、掛毯形和四角形牡丹花瓣。盒子有長方形、正方形、二擊、三擊和四擊。
珍珠母技術起源很早,在周朝開始流行。從現存的唐代螺鈿來看,在當時是有較高水平的。曹昭《論葛沽:珍珠母器》,出江西省吉安地區廬陵縣。宋代內府的人都是老匠人,但是強漆或者嵌銅絲的都很好。元代富貴不限年月,漆堅字可愛。有張承和楊卯兩個流派,擅長壹時,但筆墨不厚,畫皮開裂。
螺鈿漆器是中國的傳統工藝品。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了壹塊漆盤,用螺絲嵌在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全盛時期,工藝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精湛的水平。貝殼、夜光螺等。均為原料,精制成薄如蟬翼的螺旋片,再將薄螺旋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其比普通珍珠母更薄、更軟,故又稱“薄珍珠母”、“軟珍珠母”。今天,揚州等地仍生產壹些蝸牛漆器。
薄的金銀被制成各種人物、鳥、動物、花卉等。,並粘在擦亮的漆胎上。幹後滿地刷兩三層漆,然後打磨出金銀花紋,讓花紋和漆底壹樣平整,再打磨就成了漂亮的平整脫漆劑。金銀紋寬的地方也可以刻出細紋,但金銀片不能刻透。這種裝飾方法制作精細,耗費人力,用料高貴,但金、銀、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得非常豪華,是壹種非常珍貴的漆器。酉陽雜著,安祿山事跡,太真傳,唐玉麟等。唐玄宗和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平面漆器各種名稱都有記載。
用不同於無漆灰底漆的顏料制作圖案的繪畫技巧。現在的堆漆可以用橡膠材質,可以鍍金,可以噴漆,含義廣泛。
在堆積的平漆輪胎上雕刻圖案的技術。中國的漆雕始於唐代,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歷史最為著名。現代主產區有北京、揚州、天水、惠州。雕漆多采用大紅漆,故又稱“挑紅”。漆雕往往以木灰和金屬為主要材料,用漆堆砌而成,少則八九十層,多則100至200層。這是壹種半幹時繪畫和雕刻的技術。壹般以織錦為地,花紋隱去,美觀莊重。
點漆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壹種漆飾技法,古代用作汽車的裝飾。這種方法因使用兩種以上的彩色顏料而得名,這些顏料相互交錯,呈現出各種圖案,就像動植物身上的斑紋壹樣。《會師錄·坤記副史》:“細點飾”。陽明註:“所列擺件皆宜細斑,其斑有黑、綠、紅、黃、紫、棕,質色亦如此。它們是六色,二色三色混合,質斑是同色,分淺色和深色。”這個好像和斑點漆差不多。此外,單色塗料用於顯示不同深淺的標記,有些被稱為斑點塗料。
《尊生八記》:宣德有灌漆器皿,堆以五彩厚漆,打磨為畫,以漆雕花鳥,灌以厚漆,打磨為畫。這種繪畫技巧叫做填漆。
畫東西沒有其他程序,叫平漆。這是畫東西的第壹種方法。很簡單,制作精良,非常可愛。所以這種方法今天用的比較多。
器皿上塗顏料,幹了用針刻,再撒上金屑使之平整,稱為砸金。撒銀屑的叫銀鏟。據說這是壹種用黃金裝飾物體的方法,通過創造古代的文字和消除流行閱讀中的聲音。據《丹鉛總錄》記載,《唐六典》共有14種金,並有煉金法。吳有《蛐蛐之歌》和《蛐蛐盆》為唐玄宗所作,在明代造金非常成功,許多器因此得名。
漆器表面堆成各種圖案,塗以朱砂,稱為堆紅。《葛古要論》說,假紅摘是用灰球作成,塗以朱砂,稱為堆紅,也叫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