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目前,中國的資源環境狀況如何?
楊智: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目前的資源利用效率極低。目前,中國的工業產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單位產值汙染(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倍至10倍。2006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的5.5%,卻消耗了世界約50%的水泥、30%的鋼鐵和15%的能源。
記者: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什麽樣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如何?
楊智:中國目前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主要是推進節能減排。“節能”主要是通過政府對能源價格的調控政策來調節企業的用能數量,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企業使用清潔能源和資源的成本。“減排”主要是通過政府向企業收取排汙費或者關停汙染企業來實現的。然而,現有的具體政策並沒有真正起到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
記者:在探索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時,政府應該如何選擇合理有效的政策?
楊智:中國應該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循環經濟發展的系統政策。走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由循環經濟的本質和科學發展觀決定的。
循環經濟的發展是其技術基礎的進步和經濟活動的發展,而技術的進步需要科學的指導,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理念層面的指導。科學發展觀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的,因此可以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
記者: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 ~ 2010)》明確提出,“十壹五”期間,要努力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中國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楊智: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的矛盾,實現“十壹五”規劃目標,必須全面系統地研究和分析我國的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生態,找到壹條替代目前不可持續的傳統發展方式的新路。然而,目前我國學術界尚未明確循環經濟實際發展中的壹系列重要問題,如內涵、動力機制、指導原則和政策體系等。要探索壹條基於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就必須弄清這些問題。
記者: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在2007年9月提出了環境經濟政策的框架和路線圖——四年內將建成綠色稅收、環境收費、綠色信貸、生態補償、排汙權交易、綠色貿易、綠色保險等七大環境經濟政策。這些措施能否順利實施?
楊智:從已經出臺的政策執行結果來看,困難很多。這是因為,第壹,這些政策比較分散,缺乏協調的操作思路,沒有形成合理、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他們的作用遠遠達不到西方發達國家綜合政策的效果;二是缺乏中央政府各部門的全力支持和地方政府合作的良好制度保障;第三,沒有相應完善的法律支持和國際協調。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重新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將長期和短期利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結合起來,並適用於企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根據循環經濟的具體內涵,借鑒國外政策經驗,結合我國現行政策存在的問題,制定壹套中國模式的政策體系,要有制度的保障和法律的支撐,並與國際社會相協調。
記者: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如何引導企業投資循環經濟技術?
楊智:目前我國的政策主要是直接控制和強制手段關停汙染企業。然而,這壹政策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壹些問題。因為沒有合理可行的關停標準,只是輿論壓力大的時候突擊關停;此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協調,地方政府為了地方利益,要麽“壹刀切”,要麽“死灰復燃”汙染企業。
因此,在我國直接規制的過程中,要從具體的技術層面設置合理的技術最低標準並註重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目的性,還要通過政府部門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協調,實施壹系列操作性很強的規章制度。
我們還可以通過征收環境稅或發放環境補貼來限制企業的負面環境行為。
稅收政策可以通過稅率和稅種的變化影響企業的經濟行為。目前,我國缺乏系統的環境保護稅收政策,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稅,生態環境稅的規定也不完善。現有資源稅征收範圍較小,只有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原礦、黑色金屬原礦、有色金屬原礦、鹽7個稅目,且按開采產量計征,造成資源回收率低的弊端,無法支撐循環經濟技術的實施。因此,政府應調整和完善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和技術發展的稅收政策,整合目前與環境汙染相關的各種收費項目,開征環境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