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畫怎麽學?

國畫怎麽學?

現在學習中國畫的專業學生和業余愛好者越來越多,但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如何入門,如何學習才不會走彎路?有了壹定的國畫基礎,如何提高才是正確的方向?也許這篇課堂筆記可以回答妳的問題!

坐落在杭州西湖邊的中國美術學院,無疑是國畫學子心中的聖地。上個世紀,國畫大師黃、、潘天壽、吳?支先生、朱樂三先生等人都曾在我院國畫系任教,是我國繪畫教學體系的頂梁柱。他們為中國現代書畫史和教育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中國美院形成了中國畫的鼎盛時期,在全國建立了“新浙派”。潘天壽先生甚至被譽為20世紀“國畫四傑”之壹。

朱先生於20世紀50年代在杭州國立藝專(後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和浙江美術學院,現稱中國美術學院)學習期間,與潘天壽、吳先生交往甚密?主公,朱樂三等輩,是吳?支先生的弟子,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著名教授,當代傑出花鳥畫家。長期耕耘在中國畫教學壹線,協助陸抑非先生指導研究生。

朱先生是個有愛心的人。他把老先生們的言行認真記錄下來,編成壹本書,讓這些珍貴的思想、觀念、技術傳承給後人。他所記錄的這堂課的素描筆記,簡潔、傳神、圖文並茂,對中國畫的學習、研究、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畫箋’。其實已經大大超出了《弟子規》的技法範圍。老先生教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理念和思想。技法上有法理,有哲學;教學包含知識和興趣;技法講境界,講風格。在過去,中國畫常常被外行人視為神秘。看完這本書,即使是對傳統繪畫不甚了解的人,也能循著路徑,逐漸領悟。說的往往涉及到很多美學原理,對普通讀者提高審美修養和鑒賞能力自然大有裨益。至於對畫師的好處,就不用多說了。”

——潘天壽紀念館原館長陸?越滴越多?/p & gt;

朱的潘天壽,吳?《朱樂三繪畫劄記》,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92,隨即成為專業領域的暢銷書。多次重印,獲“郁達夫文學藝術獎特別獎”。2017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新修訂版。書中記載的內容除潘先生、吳先生、朱先生的發言外,還有陸、、、沙孟海、傅抱石、齊白石、黃、俞等老先生的部分發言。

潘天壽,吳?朱樂三先生早期受上海近代花藝大師吳昌碩先生啟蒙,都拜明代徐渭、陳淳,清初石濤、八大。而朱樂三先生更多的保留了常碩先生的精髓,使他的繪畫更為純粹和穩重;吳?智先生以聰明伶俐,思維敏捷,聰明伶俐見長。在逐漸擺脫吳昌碩先生的影響中,他力求從奔放的筆墨中品味自然,筆法多變統壹,壹般情況下別人不易做到;只有天守翁“我行我素”,以“強筋壯骨”為總目的。他的筆墨,無論粗細,總是以鋼筋鐵骨的氣勢和擡鼎的本領體現在畫面中。

左起:潘天壽、吳?,朱樂三。

潘天壽綠松石圖

潘天壽先生的線條以鋼條鐵骨著稱,他用方筆這種圓筆使之轉動,使線條轉動有力,變化多端,使人體回味無窮。潘天壽先生畫面上的每壹幅小畫,都能表現出他的慘淡經營和高超技藝。他的水墨線條更是古拙式的,充分表現了不雕不琢的簡約境界。

吳?《瀟灑水鄉》(左圖為沙孟海先生題詞)

吳?支先生思維敏捷,坦率直白,強調自然趣味的自然氣勢,文筆由吳昌碩的慢速度轉為快速度;筆線綿軟柔韌,極其硬朗;筆墨品種非常豐富又不失統壹性原則,壹般人不容易做到。

朱樂三的《九香》

朱樂三先生的畫風繼承了吳昌碩先生的畫風,畫面更加精細,用墨用水都很講究。他的筆墨線條溫柔敦厚,柔和質樸,文筆不晚不慢。

朱先生(右)和他的導師吳?支先生的照片

朱先生在校作畫劄記。

朱先生從事中國畫創作、研究和教學70余年。他是壹個用心良苦的畫家,探討人生的交流。看了他認真記錄的三位導師的言行,我們感受到了思想傳承的意義和價值。朱先生所做的不僅僅是記錄者的工作,更是導師的使命。

朱先生的《潘天壽》的作者是、吳?·朱樂三班學徒繪畫筆記》題寫目錄。

從目錄中可以看出,這本書的內容(筆墨、構圖、書畫、詩畫等。)都與國畫最基礎、最核心、最關鍵的知識點有關。

首先,深入核心,直奔主題

以“筆墨”為例,它是中國畫的核心問題,老先生們的理解是既概括又具體,清晰又透徹:

吳?支先生說中國畫的主要工具是筆墨。但筆墨結合在中國的繪畫中已經成為壹個專有名詞,主要指畫面上的筆觸和筆墨,以及這裏包含的筆觸和筆墨意趣。比如壹幅畫的筆墨好壞,其實包含了作者在繪畫中幾乎所有的技巧。

老先生說,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重在畫面的意境,意境的表達完全靠構成畫面的筆墨。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正如人的靈魂和肉體是兩個方面的統壹,即形與神的關系,如果有形而無神,那就是癡呆;反之,如果四肢殘缺,就很難說形神兼備。從畫的角度來看,少有壹般的意境和低格調,但筆墨獨具匠心,出神入化;相反,平庸的筆墨很少有能表現高超意境的。

有很多和筆墨密切相關的重要概念,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壹旦經過老先生們的錘煉,這些概念就清楚明白了:

眾所周知,繪畫的“六法”是首先強調神韻的。吳?智先生說:氣是指生氣,即生命不息的力量;韻指的是情韻,也就是各種方式的生活節奏。雖然很難在某壹幅畫面中指代現實,但卻能被人感知,用筆墨表現出來。對國畫筆墨的追求也是最高標準。強則分析,從筆中得靈感,從墨中得韻,以筆為主導。因為壹般情況下,墨水還是用筆出現的,只有筆底的墨水才能稱之為有筆有墨。

第二,幾句話,醍醐灌頂。

老先生們的教學註重以身作則,他們所講的內容往往具有戰略性,簡明扼要:

潘天壽老師認為,雖然繪畫成就的高低是建立在個人素質上的,但正確的練習是關鍵,不能做壹些似是而非的魔術手段,要靠真功夫。所有的藝術都有自己的軌跡。妳可以打開或延長軌道,但妳不能讓它脫軌。

構圖雖然是中國繪畫中的形式問題,但也不能孤立地說是純粹的形式,因為它總是與具體的形象、筆墨、情意聯系在壹起。.....構圖要讓人覺得畫外有畫,沒有畫的地方有畫意,這樣構圖才能說是包含意境的。畫外有畫,意境廣闊,有畫無畫,意味無窮。這是吳嗎?支先生對構圖形式與意境聯系的闡釋。

內頁“構圖與圖片分析”部分(更多精彩內頁見文末)。

繪畫要講究時代感,但不能像時尚壹樣講究什麽流行的顏色或風格。誠如先生所言,“人皆大,人皆小”。

潘天壽先生說,為什麽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壹些畫在具體技法上非常好,但整體風格卻大相徑庭?因為風格只能在形象之外觀察,離開眼睛,出於純粹,接觸自然,不是為了嫵媚,而是為了嫵媚。不知道用意是什麽,做個手勢,請人照應妳,還是做個鬼臉吸引註意力。人們有“藝術乞丐”這個詞或者指代,但前面提到的“風格”這個詞在這裏可以理解。

第三,體驗真實。

老先生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大師,那些高深的畫史、畫論、畫法、畫戰術,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理解,都變得淺顯易懂:

吳?支老師說,尤其是畫辛西婭的時候,拿筆最好偏高壹點,這樣畫出來的毛筆線條才顯得氣場十足。因為握筆速度高,所以鋼筆書寫速度略快。在這個吳?支老師還提醒,用筆不能太快,太快了,那麽筆就會在紙上打滑,筆線必然會細。前輩說筆要“留”,以免輕浮淺薄。

吳?梅劇專輯

吳?支先生說,筆法粗澀,出骨妙。雖然看起來很松,但是很結實。吳昌碩先生很擅長這個。即使他的線條白了很多,但依然雄渾有力,這和他的書法功底有關。如果飛揚的白筆線條只是浮在紙上,只有流暢度看不到力量,那麽筆畫的力量就會顯得單薄。

潘天壽先生說“畫中可見之物易偷,無形之物難學”。對於“偷”這個詞,可以理解為在學習中可以模仿,因為畫中可見的部分是可以直觀觀察到的,可以模擬並從中學習。至於“看不見的東西很難學”,因為那才是保持其意義的東西。所謂“空靈不無知”,並不是無形處的真空。這裏所說的看不見的地方,並不是指機械的繪畫中的空白之處,而是指無所不在的繪畫之神,是繪畫的靈魂。這個神,這個靈魂,只能自己生出來,不能移植,所以叫無學。比如以前有的畫家模仿另壹個畫家的筆墨構圖,甚至在具體技法上比他的模擬藍圖還要好,但韻味還是自己的臉,而不是那個人的。就像人體器官可以移植壹樣,靈魂是不能給予和接受的。

朱樂三先生兩幅畫中的石頭會進壹步理解用水的重要性。

朱樂三先生說,有時候畫石頭的黑氣並不是真的畫黑,而是畫出來的石頭沒有順著石頭的轉折紋理,或者沒有很好地表現出石頭的突兀變化,更重要的是不敢白畫出來,所以就成了壹堆黑泥。壹幅畫中的墨氣和黑氣是不同的概念,墨氣表示清澈清爽,如看古本。黑氣壹看全是暗沈無聊,多半是墨水浮在紙上造成的。朱樂三先生說,吳昌碩先生只是在深顏色不夠的時候用焦墨破,這是常用的方法。

第四,註重比較,善於分析

國畫含蓄含蓄,學生不壹定能壹眼看出聯系和區別。這時候老先生們會通過對比分析,把關系分析清楚,會糾正壹些誤解:

繪畫中的筆觸往往分為中心和側面。文人畫興起後,重視書法,但傾向於排斥側面。其實中心渾厚,側翼渾厚陡峭,各有所長。就我們所見,吳昌碩的筆法以中心為主,而虛谷的筆法多以邊筆為主,或者說邊正。其實吳昌碩正中偏,虛谷側翼有渾意。這樣豐富中有美,美中無虧。

潘天壽先生指導我們研究歷代大畫家,分析他們是如何在傳統筆墨中蛻變和脫穎而出的。例如,在元代,吳使用圓筆為中心,所以他的畫有壹個厚和潮濕的感覺。他發源於東原,又受馬、夏等人的影響。但是,他的筆墨味道和他們的截然不同。

徐渭水墨葡萄圖部分

徐文長的首都花卉使文人畫進入了壹個新的境界。他純以書法入畫,以書寫放在畫上。他的跌宕起伏清晰、灑脫,沒有壹點做作。似乎他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在法律與不可能之間馳騁。從筆墨意義上來說,它是受歡迎的、散的,它失去了作家的味道,成為壹代宗師。徐文長筆下的中鋒和邊鋒,既有氣場,又有無限可能。吳?支先生說,學的書和畫,要註意不要草。因為對他的畫不太了解的人,往往會誤認為是狂妄自大,差之千裏。

八大山人畫的荷花,是想說明線條的變化,以及與荷葉寬筆潑墨中的筆觸的對比效果和感人程度。

老先生們說,吳昌碩也是向八大山人學習的,但在用筆方面,八大山人主要是用側鋒,壹次用墨,無積墨。如果他們用墨積或色積,就不是八;用筆不用修改,壹旦修改,八味全跑了。八大山人用筆簡練,筆底極其清晰,境界特別高。

八大山人寫字以中為中,作畫以多面為中,但筆法不是薄,而是邊厚,都是邊正。這完全是靠長時間使用筆的前端。所謂橫鋒,要註意“鋒”字,不是說筆橫著放。

五、技術接近道,富有哲理。

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老先生們所講的無非是中國畫的基礎訓練和修養,但都與人為原則有關,在認識上充滿了辯證的意味,不走極端,和諧通達。這裏還有兩個例子:

吳?支老師說,畫壹朵安靜的、稍有技巧的花,要註意用筆寫,不能軟弱,要有骨氣。比如雲南天的畫,極其細膩優美,筆法恬淡飄逸,所以能流傳後世。如果意向性的筆能安靜細致,就不會飄;工筆如果能有氣魄就不會弱。如果能以此立意,畫家可以說對刷線的真實性思考了壹大半。

雲南天黃花菜圖

潘天壽先生說,行書轉筆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字跡淩亂。如果頭發散亂,就很難找到“黎齊”。同時轉筆也是為了讓線條不呆板,但是如果壹味的關註手指上的小動作,反而會適得其反。凡事都要適度。老先生們說,如果說繪畫有什麽訣竅的話,這種訣竅可以算是其中之壹。招數只能幫助真功夫,不能完全依賴真功夫。味精似乎可以為菜肴增味,但不能代替菜肴本身,更不能過量添加。

六、平實生動,圖文並茂。

因為是講座記錄,老先生們的發言多是帶著題目玩的。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老先生們善於比喻、類比推理,不僅使學生通俗易懂,而且使語言生動,令人印象深刻。這裏還有幾個例子:

當然,我們不能固步自封。相反,我們需要吸收各民族的優秀的東西來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但我們需要消化它們,成為可以為我們所用的養分。就像吃牛奶羊肉讓身體更強壯壹樣,這叫消化吸收。如果妳吃了牛羊肉,妳自己也會變成牛羊。是不是很奇怪?

吳?支老師說,線條的變化在於“壹波三折”的原理,很美。如果折40%則為龍燈式,龍燈式線條為復式循環,缺乏變化。七折是奇數,可以改。至於倒筆和轉筆,目的是讓筆線徹底消除甜俗之弊。

先生們經常告訴我們如何選擇最好的方法,練習基礎功夫。因為這關系到壹個學生的藝術方向和藝術道路是否合適,所謂“毫厘之差,失之千裏”也。這時候,吳?智老師講了最近的壹些畫,只求奇詭,在奇詭上缺乏功夫,必然成為奇遇的犧牲品。看起來從高高的巖石上跳下來已經夠危險了,但是沒有點真功夫就會死。這倒是真的,但無奈的是吳?智先生的眼睛還在不停的出現。這樣的學生以後會來拜訪老師,言語中“後悔得太晚”的人也不少。王老師總是鼓勵大家,總是說人生是“活到老學到老”。

作者的名片:

朱(1930.5~),江蘇常熟人。1952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留校任教至退休。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潘天壽基金會執行理事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西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西陵印刷學會會員。

朱的《向》

朱的《成齋詩》

題記:天壽翁作畫,壯骨善戰,情含於理;?老師畫畫,善於觸摸機器,獲得精神上的改變,原因深藏在情感裏。這裏有不同的風格,但都是由不同的路線引向同壹個目標,都在石濤大師的“壹致性”中。

朱先生的《潘天壽未完成手稿集》沈穩渾厚,奔放有致,能扛起鼎。

朱收藏的潘天壽石畫教程手稿

附上精彩內頁:

來源|潘天壽紀念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編輯|張同芳

  • 上一篇:中國各地都有哪些特產
  • 下一篇:中山傳統文化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