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畫裝裱與陳列的關系

中國畫裝裱與陳列的關系

中國畫裝裱與陳列的關系如下:

中國的書畫是世界公認的東方藝術瑰寶。伴隨著傳統書畫裝裱藝術而生的書畫裝裱技術,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得益於裝裱工藝,歷代書畫珍品得以長久保存。

後來流傳到日本和壹些亞洲國家,成為東方特有的工藝,也為世界各國所珍視。那麽,這種中國特有的民族工藝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和其他事物壹樣,書畫裝裱也有壹個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

1973湖南戰國楚墓出土的壹幅人物禦龍圖,為我們理解這壹規律性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這件珍貴的文物,“頂橫邊用壹根細竹條包著,用壹根棕色的絲繩系著。”

後來在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又有進壹步的發現:“D形帛畫頂部用竹竿包裹,用棕色絲帶系住,中下部兩個下角飾以青色細麻布制成的圓柱形掛毯。”

這些具體特征顯示了古人欣賞繪畫的原始動機,對研究書畫裝裱的起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書畫裝裱的歷史雖然悠久,但留下的文字記錄並不多。從現存文獻來看,最早記載裝裱史料的應該是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錄》。

其中提到:“晉朝以前裝備不好,宋朝時葉凡能扛。”《後漢書》作者、南宋宣城太守、著名史學家葉凡是我國裝裱史上較早的裝裱大師。

唐太宗下大力氣收藏王羲之的書法和歷代名畫,任命王航直接裝裱,王之敬監督其事,可見唐朝對繪畫裝裱的重視。

當時日本奈良的使節來華學習裝裱技術,唐太宗親自命張彥遠傳授裝裱技術。從此,我們的裝裱技術傳到了日本,在外國生根開花。到了五代,裝裱技術進壹步發展。

北宋時,宋徽宗創辦畫院,將裝裱納入官職,成為司文畫院六大未決之舉之壹。在皇室的倡導下,在畫家和裝裱師們精心探索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裝裱”格式。

這標誌著中國書畫裝裱技術傳入民間,特別是明清五百年,裝裱技術成為開店裝裱畫的專門行業,蘇州、揚州、北京、上海、廣州、湖南、湖北、開封等地出現了許多知名的書畫裝裱店。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情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字畫裝裱就像壹個被喚醒的春風,改變了以往的沈寂,大大增加了員工數量。在裝裱技術和裝裱材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改革,正在走向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道路。

字畫的裝裱形式主要有兩種:壹是掛在墻上的字畫裝裱形式;壹種是供案頭觀賞的字畫裝裱形式。掛在墻上觀看的書畫裝裱形式分為以下幾種:

鏡頭:將書畫作品嵌入畫框或裝飾板的壹種形式,簡單方便,便於張貼和懸掛。如果把玻璃罩套在裱好的畫前面,還可以防風防塵,避免損壞。近年來,工藝得到了改進,使用薄膜代替玻璃蓋可以減輕鏡頭的整體重量。

豎軸:將垂直或方形的書畫作品裝裱成帶軸的條幅,又稱“掛軸”或“軸寬”。這種形式應用最為廣泛,多在明清時期采用。由於明清建築空間大,廳堂寬敞明亮,懸掛長而寬的軸幅。

立軸按材質分,有錦裝、絲裝、紙裝和半紙半絲裝;按顏色分有單色裝裱、雙色裝裱、三色裝裱;按地方區分,有北京裝裱、廣州裝裱、湖南裝裱等。

對聯:中堂字畫兩側懸掛的字幅在明清時期最為流行,是書法藝術中應用最廣泛的形式,鑲嵌材料的選擇宜為單色,上下聯註裝裱風格壹致。

屏欄:又稱“屏欄”,由大型壁畫演變而來,宋以後在元明清時期非常流行。它是古代廳堂和室中常見的裝飾形式。壹般是四幅、六幅、八幅甚至十二幅同樣規格的豎長畫裝裱後掛成壹套。

最常見的是由四幅字畫組成,有時按春夏秋冬的風景畫面,有時按真、草、隸書、篆書四種書法風格,合稱四屏。八屏的組合形式也和四屏壹樣。還有壹種叫“單屏條”,指的是用單片作品框起來的小條幅。

反串:條幅的字畫作品裝裱好後,橫掛在墻上的卷軸字畫是水平空間的理想裝飾。

  • 上一篇:為什麽中國眾籌更註重“眾”而不是“籌”:曝光是目的。
  • 下一篇:中國風黑白插畫——求中國古典風格背景圖(遊戲、漫畫、插畫均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