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張中和
用什麽標準來衡量傳統中國畫呢?評論的標準雖然很多,但是總不出乎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這兩大類。因為在歷史上歷代的繪畫作風都有不同,都是隨著統治階級的愛好為轉移的,統治階級也隨著繪畫作風本身的發展和轉變而有不同的評價轉變。這是因為直接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畫院的禦用畫家們,當然要竭力聽從統治階級的指揮,適應統治階級的嗜好,不然就得不到畫院的位置,甚至不稱旨還有生命的危險。在繪畫史上說來除南宋例外院外畫家多於院內,所以為了進入畫院,必須學習院內的畫風,但是也有不少畫家不肯進入畫院,而且更有院外畫家帶著特殊風格進入畫院而改變了畫院的畫風,不進畫院的畫風也影響和改變著院內的作風。隨著時代進展,社會變化,政治的隆替,國勢的盛衰以及統治階級個人的嗜好,畫院的畫風改變也使統治階級評價標準時常改變。在藝術標準方面,也是隨著時代,隨著政治,隨著畫派,隨著個人的好惡以及欣賞水平而有多種多樣變化的,雖變化各異,但千余年來自謝赫歸納的歷代畫法定為'六法'就有了評價標準。'六法'的作用,壹.用於賞鑒家,二.用於畫家。用於賞鑒家就成為觀畫的標準,用於畫家就成為學習的階梯和藝術的標準。傳統中國畫走到今天但凡言畫法者無不折衷於'六法',即以今日申論亦能付合現代科學辨證之方法,理法條目清昕,完全可以作為標準系統科學評價理論。我們如能擴而'六法'做為傳統中國畫的評價標準,當下今日仍可,勿謂言之不預也。我們來看'六法';壹.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以上六法為賞鑒標準,自氣韻生動至傳移模寫,乃自上而下,自大而小,即整體而又局部,秩序井然,毫不繁紊。依六法使人觀畫也,氣韻生動精氣撲人,或驚心動魄,或神情閑意,或神閑意恬,則壹望而知,不用壹味的細致刻求。因氣韻乃畫中形象情景精神之靈魂,表現有氣韻才能生動,氣韻生動往往令觀賞者之眼簾為之壹亮,使初接觸而為之深入細賞。如壹幅畫初觀之而無生動之氣韻撲入眉宇間,則此畫並非佳作,棄而不觀可也。若壹畫壹展現,壹懸觀,即有令人欣悅鼓午或高古靜穆或生機盎然則其畫必為名作,即皆因領受其生動之氣韻矣。觀畫深入,不可不察其骨法用筆,骨法即是勾勒也,用筆者筆法也。骨法用筆俱佳,是畫之精神方面充實完美,不可不再深入研究其形狀,則應物象形,以其實物比較, 有無謬誤,形狀既已穩妥,不可不進而觀察其色彩,是否可以逼真,則是隨類賦彩也。形色俱妙,是所畫之形體無憾,於是再商酌其章法之當否。左右排列,均衡與穩定,前後之配置,大小之參差,明暗之陪襯,俱壹.壹深究,則觀賞者對於壹幅畫似已毫無余義。豈不知尚未也,此幅畫是為之創作,或為臨摹?是真跡,還是贗本?則最未之傳移模寫也。賞鑒家必具此六種步驟為標準,對於所觀之畫始能循序漸進,循規蹈矩的作出評價,對於所觀之畫始能洞見肺腑。方能慰作者之境界以禮而待之也。
中國畫的品評品級,唐代張懷灌堤出神,妙,能三品,到了朱景玄在三品之外加以逸品,所謂逸品是格外不拘常法的。張彥遠又定為五等,他說;'失於自然而後神,失於神而`後妙,失於妙而後精,精之病也而後成細.'後來張彥遠的自然,神,妙精,謹細五等,沒有人再用,而通用神,妙,能三品,而黃體復的{益州名畫錄}則用逸,神妙能四格,每格加以定義,而且能把逸格冠於四格之首,從此評論者無異辭。他的逸格定義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以後的評論家對於逸品極力推崇,逸品成了畫的最高等級。
綜上所述,我們把指導我們學習中國畫的理論基礎'六法'做為評價傳統中國畫的評價標準。把逸,神,妙,能四格做為評價的等級,這是有其歷史的理論體系存在的,也符合中國畫傳統的壹致性,和發展傳承的必然性。這也符合演變的根源,社會發展的根源與傳統哲學的根源。
不同時期不同身份不同的人對評價標準有不同解釋與修正,尤其現實中人們根據自己不同的審美需要,對中國畫評價標準不斷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更新,就連專業畫家也有的丈二合尚摸不著頭腦,傳統中國畫跟隨著現實主義者們在不斷變幻的評價觀中不免管窺蠡測,趑趄不前。今人對畫作的評價更加復雜了很多,甚至引導和復雜了很多個人的情緒和價值觀壹味去求新對於傳統的理論體系只知批不知接受,當然會失魂落魄,生搬硬套。有了正確的評價標準傳統的中國畫在畫家筆下,對待傳統的東西就能夠去粗求精,就會達到古為今用。畫家們也決不會消極悲觀,荒涼寂寞,孤芳自賞。這就能夠摒棄避世逃名,不食人間煙火的意境和世界觀,更能使傳統中國畫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