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清末開埠以來,儒學的地位驟然下降,原因相當復雜,既有儒學的局限性,也有人們的偏見。但是,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延續至今,是必然的。
在顏小二看來,儒家思想能延續至今,原因之壹是儒家思想滿足了人們對有序社會的需求,原因之二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具有“變通”的特點,這還得從孔子提出的“中庸”說起。
1.儒家思想滿足了人們對有序社會的需求。“適者生存”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適用於“文化”之間的“生與死”。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壹個高峰時期。孔子四處奔走宣揚以“克己復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最後處處被拒之門外。但是,在當時,也許沒有多少人能想到,儒家思想是最大的“潛力股”,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主流文化,雖然誕生之初舉步維艱。
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追隨者眾多、風靡壹時的墨家、法家逐漸銷聲匿跡。
究其原因,與法家、墨家等學派相比,儒家思想滿足了人們對“有序社會”的需求,這也是儒家思想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之壹。
雖然儒家思想在戰爭年代往往會被忽視甚至排斥,但這並不能熄滅儒家思想在戰爭年代的生命力,因為即使在戰爭中,戰爭的大方向仍然是“建立壹個有序的社會”,所以只要對有序社會的“追求”沒有熄滅,儒家思想就會有生存的空間。
相比之下,墨家極端傾向於維護“底層民眾”,其“兼愛”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好的,但由於在實踐中過於理想,這種文化最終消失只是時間問題。但法家思想往往成為掌權者的“利刃”,在實踐中過於“無情”。極端情況下會像墨家壹樣被消滅。
墨家迎合戰爭年代的底層民眾,法家迎合戰爭年代的掌權者,儒家迎合期待“建立有序社會”的華夏子孫。所以,儒家思想能延續幾千年不是巧合。
2.儒家的“中庸”精神,使其“長壽”的生命總是充滿韌性,所謂的結局總是呈現壹種僵硬的狀態,這壹點我們從草木的盛衰就可以看出來。同樣,儒家思想能夠延續至今,原因之壹就是儒家思想中蘊含著壹種富有韌性的“中庸”精神。
孔子曾經說過:
“中庸也是德,且極糗,民鮮久矣。”
對於孔子的中庸之道,北宋程頤的解釋讓人眼前壹亮。他說:
“不偏不倚,不容易稱之為平庸。勝者為王,天下正道。平庸,天下之定理。”
也就是說,在程頤的心目中,不走極端,穩定才是壹切的正義真理。而程頤的解釋也確實揭示了儒家和孔子中庸的壹些核心思想。
孔子的中庸強調在“極”和“次”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因為不偏不倚在不同的場合和時代是不壹樣的。在這裏,“中庸”的思想也包含了文采和才藝兩方面的樸素和靈活。
或者說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是告訴我們在原則下要變通,這樣說更合適。所謂原則,在於“社會秩序的有序發展”。
換句話說,正是這種“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使得儒家思想千百年來不斷“調整”。當文化內核被異化時,就會掀起壹場“創新”變革,反復起伏。
雖然先秦以後的儒家思想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有壹定差距,但儒家思想圍繞“仁”、“中庸”的文化精神壹直是積極的、靈活的、以“維護社會秩序”為核心的,所以儒家思想經久不衰也就不足為奇了。
3.請理性看待不同時期的儒家思想。長久以來,各種事情的生與死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壹類東西因為擁有龐大的“受眾”而“奢侈”地發展起來,相應的,舊的東西因為其“極端”展示的局限性而逐漸消失。比如我們現在對互聯網的需求很大,而在這裏,手機、電腦等智能產品的發展也越來越蓬勃。相反,我們很少用傳統的方法傳遞信息。在這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類似的“信件”和“郵件桶”隨處可見,也因為我們的需求減少了,變得很少了。
同樣,對文化的需求也是如此。
儒家思想對中華兒女的意義,不僅僅是壹種客觀的“文化”,更是封建王朝用來管理人民、鞏固權力的“規則代表”。
儒家思想中,有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最早是孔子在夏商周祖先建立社會秩序時發現的,也有人類在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中發現的規律的傳承。
儒家思想所包含的,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素養”,包含了我們民族偉大的精神內核,以及無數先輩為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天下壹家”所做的努力。
儒家文化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是幫助我們克服自然天性中與生俱來的自私,告誡我們不要沈溺於物欲享樂,要在自律中尋找精神世界之外的新世界,或者借用孟子的壹句話,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是因為人有“四端”,即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我們繼承的從來不是過去儒家的壹些“形式”,而是文字和形式背後的“精神內核”。
比如,不要延續“君、君、臣”形式下的“自降”,而要延續這種形式下的“忠”內涵。
總之,儒家思想能延續至今,首先是因為它迎合了人們對有序社會的需求,其次是因為它講求原則性和靈活性的“中庸”精神。面對儒家的精神,顏小二想說,請理性對待不同時期的儒家,提煉出不同時期儒家表現形式下的精神內核,這比壹味的否定更有收獲。
註:本文為閆小二哲學著述原創獨家發布,如有處理、抄襲等侵權行為,壹經發現將追究責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它們被入侵並刪除(兩周內)。請喜歡這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