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寫意花鳥畫有哪些特點?

中國的寫意花鳥畫有哪些特點?

1、以形寫神,以神寫意。

從古到今,中國的繪畫壹直圍繞著壹個形的問題在作文章。在繪畫的初萌階段,由於造型能力差,那時的形是簡單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說是“以意表形”。隨著繪畫經驗的不斷積累,寫形的功能大大提高,進入了“以形寫形”的階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畫家們並不以形似為滿足,逐漸認識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現對象的內在本質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達到繪畫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寫神”理論的是人物畫家顧愷之。後來引伸到中國寫意畫領域,逐漸比為“以神寫意”的意象造型觀念。是中國的寫意畫擺脫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筆墨為載體的情感宣瀉。由於開拓了表現上的自由空間,畫家筆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再現的制約,又由於形的限制而避免了過於的隨意性。使作品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既有形的觀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達到極完善的幻化境界。但由於畫家對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萬別,審美情趣各有所好,因此中國寫意畫家筆下對形與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側重。偏重工細壹路的借形以抒發自我性靈的審美需求,既強調客觀物象的真實性,又具主觀的表現意識,達到以形傳神、形神並重的目的,如註重寫實的工兼寫即屬此類。

小寫意畫家則既註重形的制約,又註重自然精神與自我心境,情感的結合,達到壹種意蘊平和、雅俗***賞的境界。大寫意畫家強調自我情感的宣瀉,自然物象中的形只是表達感情的壹種載體,可以不完全依附於客觀物象的獨立美感。在畫家筆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細節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意象造性,以神寫意的表現力達到了最高境界。

關於形神論的觀點,歷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論述。北宋蘇軾提出“作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雖不免過於偏頗,但觀點是明確的。元代倪雲林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則是文人畫家的壹種偏激言詞。二者都沒有把形神的關系界定清楚。對中國寫意畫的形神問題闡述的最精僻的莫過於齊白石,他說:“不似為欺世,太似則媚俗,妙在於似與不似之間”。似與不似之間就有了壹定的空間,畫家在作畫過程中,積極地去作物象的內在本質即神韻的追求,為了達到目的,就要對物象的特征加以強調、誇張,對形進行必要的概括、取舍、歸納。這個過程叫做“遺貌取神”,這種造型觀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筆、以書入畫。

“骨法用筆”是謝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氣韻生動”是六法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骨法”是指客觀物象的形神結構,“用筆”則是用筆方法,用筆技巧和藝術表現。唐代張彥遠在《論畫六法》中提出“骨氣形似皆本立意而歸乎用筆”。說明“骨氣用筆”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它不但要表現客觀對象的基本結構、神韻,還要表達畫家的主觀感情和藝術創造。在寫意畫中,筆墨還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表現為特殊的用筆方法所產生的形式美,也表現為筆墨情趣。

黃賓虹先生根據中國畫的審美要求,總結前人和自己的創作經驗,把用筆歸結為平、圓、留、重、變五法,他說:“用筆須平,如錐劃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墮石。”以上是用筆所追求的壹種境界,至於具體操作中如何靈活掌握,還要懂得壹個“變”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過分了同樣也是弊病。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線條的凝重深厚,註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筆相對較慢,但也並不是處處都慢,該快時還是要快的。有的畫家追求線的流暢,行筆速度相對較快,有氣勢磅礴、壹氣呵成之感。至於怎樣才好,這與每個人的實踐經驗、審美情趣有關,不可強求壹律。至於用筆中的蒼、老、活、松、澀、勁、毛、挺、圓、厚的藝術效果,壹個“變”字都能概括,靠在實踐中去體會去靈活掌握。

總之,中國寫意畫的用筆貴在力的表現,所謂“力透紙背”、“力能扛鼎”之說,而絕不能是蠻力。試向齊白石先生九十多歲了,手已無縛雞之力,但作畫仍能力貫毫端。這是因為老人憑多年的功力,即使用很小的力氣,用到筆尖上已綽綽有余。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力氣再大也是徒勞的。

中國寫意畫的用筆來源於書法,在唐代就形成了書畫同源的觀點。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元代以後,中國的文人畫發展到鼎盛時期,中國寫意畫家更註重以書入畫。實踐證明,如果沒有書法根基作為畫法用筆的基礎,中國寫意畫就很難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清趙之謙以魏碑筆法入畫,吳昌碩以石鼓文筆法入畫,這是畫壇上盡人皆知的典型範例。

中國寫意畫以書入畫,不僅對於作品本身筆精墨妙的形式具有關鍵作用,而且可使筆法作為獨立於物象之外的因素更增加其審美價值。以書入畫,畫家在運筆過程中的下意識表現,可直接傾註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寬了表現的領域,提升了畫面基礎元素的質量,從而大大加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3、追求意境、緣物寄情。

中國的寫意畫,自元代尚意以來,由於文人的介入,壹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首位,畫家的文學修養直接反映到作品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成為中國寫意畫雅俗,優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為衡量畫家藝術修養高低的重要標準。

意境的創作,不但有賴於畫家對客觀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賴於畫家主體情思的積極活動。這與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壹致的。觸景生情須外師造化,在畫家審美心理因素的驅動下,發揮“中得心源”的創作過程,達到抒情達意的目的。作為內因的學識修養,首先在人品,中國自古就有知人論畫的傳統,所謂“人品不高,落筆無法”,“人品即畫品”,畫家的人格修養、情操品位是內因的主導,意境的創作實際上是作品人品高低的真實寫照。王冕畫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借梅之高潔標謗自身之品格修養。鄭板橋畫竹:“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裏出山泉”,沒有畫青蛙,只畫了幾只蝌蚪,但十裏蛙聲如在耳邊響起。這些作品如果舍棄了詩化的意境,格調的高雅便不復存在了。

歷代優秀的中國寫意畫家,盡管風格面貌各不相同,成就的取得無不立足於作品格調的高雅,而作品格調的追求,又是以意境為第壹要素的。八大山人創造的寂寞荒寒的空間意境和孤獨冷僻的藝術造型,與他的內心世界融為壹體,成為表達內心情感的語言。徐渭筆墨姿肆的大寫意,是他懷才不遇、英雄無路心境的宣瀉。在這些畫家筆下,物象、筆墨都成為表達情感的借助物,“緣物寄情”、“托物言誌”,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國寫意畫追求畫外的意境創造,以詩入畫的特色,正是其耐人尋味的重要原因之壹,因而取得了其他畫種難以企及的獨特藝術效果,這也是中國寫意畫經久不衰的精神之所在,也正是寫意畫最能充分體現中國傳統美學偏重表現的特點。因此,中國寫意畫才能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具有了熠熠生輝的地位。

  • 上一篇: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歡迎補充?
  • 下一篇:為什麽壹些本土私企很難招到人,而壹些外企卻可以排隊應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