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要真正解釋中國古建築為什麽以木結構為主,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們從相反的方法出發,我們也會輕易地推翻所謂的“物質決定論”。中國多山,有山川,不缺石頭。中國的木材不會比氣候和地理條件更適合樹木生長的歐洲多。
“技術決策論”也難以成立。
中國在建築中使用石材的歷史並不比歐洲晚,原始時代的巨石建築遺跡就是壹例。漢代的石墓和祠廟,以及墓前的石墓,至今還留有。漢代人已經掌握了拱票和穹頂技術,並應用於墓葬建設。隋朝建造的肇州大石橋,其跨度和造型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用石頭建造城墻的歷史甚至更長。以“石頭城”著稱的南京,最晚在三國時期就有了石頭城墻。中國歷史上的石塔以其精湛的技術和高超的技藝而舉世矚目。
事實上,看看中國雕刻精美的石墩、圓柱、高聳的華表柱、陵墓前的巨大石碑和漢白玉橋,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在石頭制作和雕刻方面的水平不亞於同時期的任何其他國家。很明顯,說中國人因為石頭建築技術落後而采用了木結構建築,這是不能接受的。中國人不僅有石頭的來源,也有制石的技術基礎,但他們並不把石頭用在供人居住的房屋上,而只是用在墳墓、死人墓,或者軍事設施和壹些儀式性、裝飾性的結構上。按照作者的想法,中國古代人對石結構建築的態度是,壹定不能,壹定不能。
中國古建築的主流是木結構,而歐洲古建築的主流是石結構。兩者的區別非常明顯。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筆者愚見如下。
壹是建築的用途。古代和中世紀西方國家的主流建築都是為彼岸的神靈而建的。神或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為神和上帝建造的建築應該是永恒的,宏偉的,有威懾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要花上幾百年的時間來建造壹座大教堂,因為它在彼岸,不在這個世界,建造者也不指望在短時間內建造成功。
中國古代的主流建築是為天下百姓而建的,如皇宮、園林、衙門、不同檔次的住宅等,都是中國建築的主流部分。古人說“宮制本來就是為了結交異人”(引自《北史》)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也有宗教建築,比如佛寺、道觀、祠堂。但是中國人對佛寺道觀的態度和普通人家是壹樣的。主要目的是為神佛偶像遮風擋雨,不求建築雕塑的長久。所以越是顯赫香火的寺廟,重修的次數越多,就像他們經常要為普通人重新開新房壹樣。所以西方建築,追求永恒和永恒,采用石頭結構;中國的建築不是追求永恒和永恒,而是著眼於現在的世界,采用木結構。
二是文化導向。西方人對石頭有特殊的興趣。在古希臘神話中,遭受大洪水的人類是由石頭再造的,石頭是創造人類的材料。因此,用石頭建造最重要的建築是合理的。中世紀的學徒被視為未雕琢的石頭,而學得好的被視為棟梁。因此可以推測,在西方文化符號的譜系中,石頭處於較高的層次,比如西方寺廟、教堂中的祭壇,都是用石頭雕刻的。
中國的情況不同。在中國古代,人們強調陰陽五行。五行中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對應五個方位(西、東、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政府,代表孕育萬物的大地。所以,土德地位很高。象征中央政府的明清北京故宮三大殿,建在三重漢白玉平臺上,形似“土”,代表國家的社壇,也以“五色土”為象征。五行中的木代表春天、東方以及生命和成長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以及武力和懲罰。因此,所有與武術有關的建築,如故宮的武英殿、北京內城的玄武門等,都位於城市或宮殿中軸線的西側。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位於北京紫禁城中軸線北端的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它也是厭火的象征。此外,建築物內部的藻井裝飾和屋頂的吻裝飾都具有與水相關聯的避火象征功能。顯然,在五行中中國人最推崇的五種材料中,只有土和木是最適合建造房屋供人居住的。所以,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材料是“土木”,人生活在壹個由“土”(平臺)支撐,四周是木頭(柱、梁)的空間裏。
第三是建築理念。古羅馬建築師,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堅固、實用、美觀”三大建築原則。建築必先堅固,堅固與永恒相連。為了堅固和永恒,石頭是最合適的建築材料。另外,西方人註重建築的外在美,即建築要給人愉悅的感覺。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建築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對於建築內部空間的品質討論不多。不管建築有多大,房間有多陰暗,只要耐用,外觀賞心悅目就好。
中國的人不壹樣。在中國古代,人們並不希望建築長久堅固,也不單純以建築的美觀為目標。中國人更追求的是空間的適宜和陰陽的和諧。老子所謂“萬物負而抱陽,沖而以為和”,顯然與西方人註重建築實體的堅固與美觀相反,中國人更註重空間的承載與擁抱,以及陰陽的和諧。
中國古代人的基本空間理想是生活在壹個負陰抱陽、陰陽和諧的空間裏。換句話說,中國人的房子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住的。最好居住的地方是陰陽和諧,從明清北京故宮的建築名稱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前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比如後三宮殿幹青、交泰、坤寧,比如頤和園,都象征著陰陽和諧。
中國古代的風水,也是圍繞著陰陽的和諧。為保證陰陽和諧,建築規模不宜過大,建築高度不宜過高。既然不需要太高太大,那麽規模適中的木結構單層或兩層的廳堂館舍就是最好的建築選擇。同樣為了陰陽的和諧,在性能上最能表現出陰陽適度的“土木”才是最好的建築材料。
中國古代建築以其靈活方便的木框架結構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理性和智慧。
當然,如果從理論上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無論如何,需要強調的是,中西傳統建築各有其最可貴的優點。西方建築的優點講了很多,而中國建築,靈活方便的木框架結構,更容易營造靈活多變的空間。使用可再生無汙染的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更具環境可持續性;兩山和建築的北面是厚厚的墻,面對庭院的正面是淺色的門窗格柵,房屋的進深很適中。這種格局既阻擋了西北風的入侵,又接受了充足的陽光和空氣,還利用坡屋頂防止夏季暴曬,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理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