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中國的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過?

為什麽中國的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過?

人類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學術界也有人把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米諾斯文明、瑪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哈拉巴文明這七大古文明稱為現代文明的“母體文明”。無論是四大文明古國,還是七大“母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延續了四五千年,從未間斷。中國文化的這種無與倫比的連續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壹,自然地理環境。中華民族世代生活的東亞大陸,遠離其他文明中心,被天然屏障所包圍——東面是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北面是廣袤的戈壁沙漠和廣袤的原始針葉林,西面是萬裏黃沙雪山,西南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國疆域的外圍是古人無法跨越的障礙,但內部卻有相當廣闊的回旋余地。這種地理環境可以概括為“大而封閉”。“封閉”讓中國人很難走出去,“大”讓中國人沒必要走出去。中國人走出去不容易,自然意味著外人和文化進來也不容易。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亞述、希臘、羅馬等東地中海文明,以及它們與南亞文明之間,從文化時期開始就有融合。妳我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而中國文化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與東亞文明圈之外的其他文化隔絕的,所以中華民族相當原始,其文化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有很大不同。直到鴉片戰爭,中國文化從未經歷過外來文化的根本挑戰。由此,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在壹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中發展,這使得中國文化相對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傳統,並獲得了漸進發展和相互影響的連續性。

第二,經濟因素。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東亞大陸屬於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區,只有南北兩端的壹小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和亞寒帶,大部分地區適合農業生產。六七千年前,中國先民逐漸超越狩獵采集的經濟階段,進入以種植為基本方式的定耕農業時代。獨特的自然環境為小農經濟創造了更為可靠的前提條件。此外,中國的小農經濟是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生產單位,實行男女自然分工,把物質生活資料的再生產和人口的再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這種經濟結構本身就很牢固,自給自足。雖然其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較低,有時也會擔心流離失所,但重建家園並不難。因此,中國的小農經濟能夠長期存在,成為封建制度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延續的堅實物質基礎。

在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心中,始終有壹種執著的本位文化精神。他們總是以冷淡的態度迎接外來文化的湧入,但在內心深處卻抱著壹種信念,認為自己應該以不變應萬變,抱著壹種“人性化我”而不是“個性化我”的心態。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雖然也接受過外來文化,但並沒有能夠優化整合雙向文化,沒有形成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工商業文化相互作用的新的結構文化。這樣,漢民族固有的農耕文化很難有質的飛躍,但在補充了壹些異質文化因素的情況下,變得更加完整。

第三,社會政治因素。西方歷史進入文明社會後,氏族制度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地域為特征的個體經濟。家庭和家庭成員擁有更多的政治和民主權利,國家和家庭各自為政,導致原有文化難以傳承。相反,中國進入文明社會後,氏族制度並沒有被清算,反而其殘余被長期保存,氏族演變為宗法。在宗法制度中,父系是壹家之主,族長是壹家之主。“父為子”和“夫為妻”形成了壹個由血緣關系聯系起來的極其牢固的社會基層單位。這種組織及其核心精神在社會中傳播,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國家權力組織。此時,“君臣之綱領”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普遍規範。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將人們牢牢地捆綁在壹起。父為君,君為國父;在家做孝子,在家做忠臣,忠於君主就是愛國,這是維系中國古代政治倫理長久的根本原則。中國的封建制度,在宗法精神的支配下,是壹個具有極大彈性和再生能力的有機體。由於宗法制度,階級關系蒙上了溫情的面紗,以至於在封建制度的某些階段,階級對立並不十分尖銳。而且封建制度有比較完備的調節機制,統治階級往往通過實施“仁政”、“租界政策”來緩解社會危機,恢復破敗的經濟。

總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提供了堅實的社會政治基礎。

  • 上一篇:2019中國情人節英文故事中國情人節的浪漫傳說
  • 下一篇:中山大學文科什麽專業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