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比較優勢來自哪裏?

中國的比較優勢來自哪裏?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壹個重要成就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這個標誌就是從2000年開始,中國出口貿易額占GDP的比例就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占世界貿易額的6%。究其原因,壹般認為是中國作為壹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放棄了趕超戰略,實施了以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比較優勢戰略。真的是這樣嗎?

哈佛大學的豪斯曼教授和羅德裏克教授近年來從6位數的工業貿易數據中發現,在1992 ~ 2003年期間,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主要出口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玩具、服裝和簡單的電子配件等,但也明顯出口了大量復雜度高的產品,並鎖定了壹些先進的、高生產率的產品。比如中國出口的電視機、顯示器、錄像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單位價值已經超過韓國,這是與中國同等人均收入水平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企及的。

這就提出了壹個問題。中國出口商品的決定因素可能不完全取決於勞動力的比較優勢,還取決於其他因素。如果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之壹——要素稟賦理論來解釋,中國既有決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勞動力資源稟賦,又有決定資本密集型甚至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資本或技術稟賦。顯然,這是沒有說服力的。此外,該理論並不認為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可以順利過渡到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因此,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從何而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壹下Hausmann、Klinger和Hidalgo發表在《科學》(2007年第8期)上的研究成果。

他們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出口商品,發現壹個國家出口的產品種類促進了後續的經濟增長。他們把壹個產品比作壹棵樹,把所有出口的產品看成壹片森林,把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家看成壹群生活在這些不同樹上的猴子,來開發和利用這些產品。成長的過程就像猴子從相對貧瘠的森林(果實相對較少的地方)跳到相對富饒的森林(果實相對較多的地方)。這意味著猴子必須跳壹段距離。對經濟而言,企業家必須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制度資本重新分配到不同於當前生產的產品生產中。

傳統的增長理論認為,新的森林總是存在的,而且總是可以到達的。這意味著森林的結構並不重要。然而,其實不同的森林是異質的,它們可能相距甚遠。有的地方森林茂密,有的地方森林松散。所以猴子只能跳有限的距離,不可能在不同的森林裏自由活動,或者只能在相鄰的區域活動。

對於壹個經濟體來說,當企業家轉向生產率更高的新產品時,他們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或者他們將經歷壹個代價高昂的發現過程。而且,企業家壹旦開發出生產率高的新產品,就會面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信息溢出問題,即其他企業家很快就會掌握新產品的生產技術。要知道,創業者自己承擔開發成本,卻無法享受新產品的所有收益。這種成本收益不對稱會阻礙創業者積極探索新產品。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壹個國家現有產品的空間結構以及所能達到的方向和距離對其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豪斯曼和克林格認為,對壹個國家來說,重要的不是出口多少,而是出口什麽樣的產品。壹個國家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取決於它生產鄰國產品的能力。比如壹個有能力出口蘋果的國家,也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適合出口梨的條件,比如適合蘋果和梨生產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包裝技術、冷藏運輸設備等。出口蘋果所擁有的熟練的農學家、嚴格的公共衛生法律和對外貿易協議也適用於梨貿易。

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壹種不同的產品,如銅線或家用設備制造,為蘋果貿易開發的所有或大部分功能將變得無用。他們的研究證實,與出口產品相關的收入水平與該國的人均GDP正相關,壹國出口產品的初始生產率水平會正向影響後續的經濟增長。例如,如果初始出口生產率水平提高壹倍,該國的人均收入將保持6%的後續增長。但是,與此同時,這也使得該國出口產品的演變形成路徑依賴。

豪斯曼、克林格和伊達爾戈將世界各地出口的各個行業的產品(行業分類的六位數產品)按鄰近程度排列在壹個產品空間圖中,發現工業化國家在中心,出口產品由機械、金屬制品和化工品組成,而且有很多種產品彼此相鄰,即產品空間非常密集。她們還參與壹些相對邊緣產品的生產,如紡織品、林產品和畜牧業。東亞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產品是服裝、電子產品和紡織品,這些產品位於外圍,具有壹定的產品空間密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甚至是更為邊緣的部門,如采礦、農業和服裝。最後,撒哈拉以南非洲出口的產品種類非常少,而且大多遠離產品空間,產品空間是最稀缺的。這壹結果表明,在產品空間的每個區域都有壹個明顯的專業化模型。

而且,研究還發現,窮國難以達到富國的收入水平,是因為與其出口產品相鄰的產品太少,或者與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相距甚遠,關聯度太小,以至於產品結構的轉變,或者說擴散過程難以發生和持續。而且,處於同壹發展水平、出口產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由於獲得更高生產率產品的機會和程度不同,在後續發展中會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狀態。

中國制造業已經“起步”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很容易解釋為什麽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壹些資本密集型甚至技術密集型產品在中國出口產品空間中大規模並存。這種現象可以用這樣壹組數據所反映的現象來進壹步定義,即從65438到0992到2003年,中國出口產品的生產率水平壹直穩定在9.5左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美元對數),而中國的人均GDP卻從7.6提高到8.5。

原因可以說是,在出口產品生產率水平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人均GDP的持續上升必須有越來越多的生產率水平更高的復雜產品來支撐,即在中國的出口產品空間中,生產要素向復雜產品轉移,復雜產品生產率更高的好處在全國範圍內擴散。

對於消費電子產品,麥肯錫公司的研究表明,中國生產消費電子產品的勞動生產率水平與墨西哥相當,但按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中國人均GDP是墨西哥的兩倍。中國的消費電子產品已經從初級的簡單組裝產品逐漸上升到上遊產業整合和供應鏈向組裝的延伸。

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外國電子公司加入中外合資或與中國公司合作。就像上面寓言中提到的,原始森林的邊緣突然出現了壹大片富饒的森林,吸引了原始猴子壹步步的跳入這片新的森林。對於消費電子出口產品的逐步升級,國內消費電子企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即通過各種方式快速學習、吸收和傳播國外先進技術,同時形成本土供應鏈替代國外供應鏈。“跨國公司和本地公司之間的互動創造了壹個真正的全球化成功故事”。

最後,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中國的消費電子制造企業從80年代的100多家整合成幾個寡頭,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國外產品。在汽車行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後,本土汽車供應鏈迅速崛起,質量迅速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出口量迅速擴大。

我們把目光延伸到2000年以後,長三角地區憑借其制造業基礎迅速吸引了國外高科技企業大規模投資,引進外資企業也從“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對引進外資企業產品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這為當地企業學習技術、提升供應鏈整體質量、提高出口產品“質量”開辟了壹片“富庶之林”。盡管大量本地企業目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但本地企業已經與生產率更高、技術更復雜的產品建立了聯系。在這些產品及其技術的溢出效應的激勵下,當地企業家壹定會將註意力和相關生產要素從原來的產品轉向這些生產率更高的產品。

總之,壹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和工業化取決於將其積累的能力從壹種產品重新分配到另壹種產品的靈活性,這不僅需要創造壹個良好的市場環境,讓企業家自己發現和接近新技術和新產品,還需要政府制定前瞻性的產業政策,鼓勵或支持對新產品和新產業的投資,特別是外國投資和技術擴散, 因為現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與生產率更高、技術更復雜的產品的接近或接近這些產品的可能性,就是國家比較優勢的演變。

(作者是南京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系,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 上一篇:清明節習俗作文,趕緊!
  • 下一篇:員工關系的五個關鍵指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